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2017-03-20赵海燕孙妍
赵海燕+孙妍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由于城镇人口密集导致的严重生活污染和城镇产业发展过度耗能带来的生产污染都给城镇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至关重要。在分析美国“精明增长模式”和德国的“均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德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城镇化;生态环境;精明增长模式;均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01-02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erious domestic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intensive urban population and production pollu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brought about great destruc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struc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merican smart growth pattern and German balanced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mart growth pattern, balanced development pattern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中城镇化和生態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2015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6.1%,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由于城镇人口密集导致的严重生活污染和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给城镇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如何实现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选取美国和德国为例,通过对其城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的总结来探寻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借鉴。
一、国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
(一)美国
美国城镇化建设始于19世纪30年代,至今有18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美国城镇化水平均超过82%,是世界上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美国城镇化的历史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最初没得到过重视,“蔓延式”增长模式使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自然资源过度投入、环境污染加剧,生态负荷加重等问题。随着美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平衡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建立了“精明增长”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明增长模式”包括三个核心理念,即“三化”。一是城镇规划的精细化。对城镇基础设施、城镇产业和人口居住区等进行最科学的规划布局,使城镇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二是城镇建设的生态化。投巨资进行城镇环境的绿色和美化,使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修复,出台了很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三是城镇发展的主题化。按每一个城镇自身的资源基础和优势致力于发展特色城镇,注重城镇资源与其发展产业的对接,使每一个城镇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特色,既避免城镇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又使每一个小镇的产业发展都有充分的资源保障。
(二)德国
德国的城镇化水平超过90%,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城镇化中最成功的作法是构建了“均衡发展模式”,即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均衡满足不同区域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规划与立法的均衡发展,构建区域间及城乡间的等值化发展模式,使行政资源、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均衡分布于城乡各地区,使以前那些具有“资源中心”地位的大城市的地位逐渐减弱,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人口向大城市的过度集中,从而出现“城市病”造成大城市交通拥挤、污染过度排放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情形。事实证明,德国城镇化的“均衡式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国现有大中小城市2065个,全国除柏林、汉堡和慕尼黑三个城市外,再没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德国现在有70%的人口都生活在环境比较幽静的中小型城市,因中小型城市的各种资源分布非常均衡,商业区、企业区、住宅区在规划设计时就特别注重其合理的分布。德国在构建“均衡式发展模式”的城镇化建设中,其超前性的城镇规划最有创意,体现了城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兼顾,把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特别注重根据不同城镇的不同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及其发展潜能对其进行城镇与环境协调建设,这种规划本着实事求是、顺势而为的原则,既节约了资源,又为居民创建了极好的宜居环境。在设计风格上,无论是城镇总体布局,还是建筑格局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几乎所有的小城镇的森林和绿地面积都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二、国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启示
总结美国和德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对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以下借鉴与启示:
(一)规划先行,政策保障
从美国和德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看,其成功的关键都是因其构建了一套立足未来长远,全面系统协调的城镇建设规划。在规划中把城镇设施、产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如何做到协调一致发展做了严格的论证和细致周密的安排。对于村庄、小城镇、县城和城市等区域分层次构建科学的城镇规划体系,使各区域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在落实方面,这两个国家有要求城镇建设必须按规划执行,尤其是规划中设计的城镇资源、环境、人文及区域的协调方案都落到实处,真正保障了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而我国,各地的城镇规划都很不完善,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常被忽视。因此,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及时制定和完善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纲要,构建各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新格局,在规划制定上要注重设施、交通、环境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城镇功能建设,提升城镇品质。同时,要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用政策或法律保障城镇规划方案的实施,使城镇规划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从历史看,美国和德国的城镇化建设也都走过弯路,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地以资源为导向引导城镇化建设,从而导致城镇发展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这两个国家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及时学习国际上城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查找自己的问题,调整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推行双轮驱动政策,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政府引導的重点都特别注重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如美国的“精明增长模式”的提出,就是政府在调整单纯以市场机制主导城镇化时出现的过度消耗资源和严重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
(三)均衡协调,低碳发展
美国和德国城镇化建设的最成功之处,是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本前提下,构建了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发展格局,注重低碳型生态城市的规划与打造,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相互依存,协调发展。首先,制定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四个方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靠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上注重从资源型经济向综合型生态经济的转变,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本着激励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和鼓励绿色出行,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建步行范围内可达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方面注重在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保人工环境建设;资源方面注重低碳节能,规划节能减排目标,针对住宅与公共建筑分别制定节水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雨水利用率等指标,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积极推进垃圾的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处理。其次,根据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城市生态规划的系统工程。生态规划的系统工程由多项生态规划构成,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规划六大系统。最后,把各项城镇生态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并把这些目标落实到城镇建设的空间规划上,形成生态控制性指标,指导土地开发和建设。同时要把各系统的生态控制性指标分解,然后结合到各地块的土地出让条件中,确保在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参 考 文 献]
[1]张绍红等.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4(2):118-120
[2]冯贞柏.国际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172-174
[3]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6-7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