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
2016-03-18张弛
张弛
摘 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上找到契合点,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民族心态的之根本,做到有针对性,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社会心态培养成为中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态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关注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关注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因为社会心态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明显,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个较稳定平和的社会心态,会让青少年较平稳地度过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心理基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急功近利等心态会给社会稳定、个人幸福带来不良影响。积极的社会心态的培养对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极其关键。其次,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有导向作用。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性格上的不确定性及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可见青少年期能否正确自我认知关系到未来他对待社会的态度。
此外,根据201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新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显示,虽然与2010年相比,2014年人们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从负性判断回归到一般信任,但当前社会信任问题仍不可忽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超过50%的人认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言是不可信的,是需要时时提防的。尤其是陌生人,其信任比率只有20%~30%。这种广泛的不信任使得近二十年人们日常生活的信任价值成本骤然上升。二是群体间的不信任,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长期广泛性的不信任,并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性格,造成很多群体不信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医闹”。三是局部范围内的社会内耗加强。由于人际信任成本的增加,为处理信任事件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性的。
二、在校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的合理应对办法
要培养中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心态,必须把解决青少年主观层面与解决实际层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人类做大的进步并不是来自于科学上的新进展和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新进展和发现”。把个人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注重社会的引导性和提高青少年主观调节能力,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所作为的两个领域。
1.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学生接受的新兴思想可能是上个世纪所有思潮的汇总。而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种种思潮以大众传媒、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把消极社会心态传递给中学生,这就增加了青少年积极社会心态教育的难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纷繁,很少有单纯的心理问题或是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再用老方法解决,并不能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反而会认为与老师无法沟通。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情况下,中学生接触的思想很有可能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加上这个年纪特有的好奇心,很容易将他们引进误区。因此,在进行社会心态的培养上,必须时刻注意人文关怀。目前中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部分,但从大教育观看两者是同等地位的,实际生活总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叉共存。必须搞清楚学生的问题应从哪个角度着手,只有找到合适的着手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
中国自古就一直提倡做人要有“仁”心,培养健康的、开放宽容的社会心态。大量的学校咨询案例表明,学生不平衡心态问题(如崇洋媚外、金钱崇拜、唯权利论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能理性地承认并接受现实生活的“我”。要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就要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不要狂妄自大,不要妄自菲薄。此外,还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的志向引导着人一生的发展。传统方式教育往往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展批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达到反效果。社会心态培养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五千年来的民族心态,并把它融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要理解学生面临的种种心理和社会危机,站在他们立场理解,另一方面把中国传统的乐群、理性、志趣的思想传递给他们,尤其是在校老师要实际践行,多以行为感染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正视自身,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勇敢面对现实中的自我,即使这个自我并不完美。最后,以此为心态基础鼓励学生创造理想自我。
三、结语
在学生中开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和教书育人一样,任重而道远。而且随着社竞争的激烈,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让中学心理健康工作者有一种勇于创新、视野顿开的感悟。只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真正培育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合格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励骅,李欣.试述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滁州学院学报,2011,12(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