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2017-01-20马石迎王晓霞
马石迎++王晓霞
摘 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个人追求过于功利化,诚信意识不足,荣辱观念不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在社会环境、诉求渠道、心理调适、社会实践平台等方面多维度创新方式方法,是培育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诚实善美的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培育意义;培育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会心态变化与培育维度研究——以烟威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16WA39)和中国职教学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职业院校德育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研究”(DGW1516AJX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的思想和心理支配下的社会各种群体主观上的情绪、情感、态度等心理状态和社会心境状态,通过言论、行为、习俗、舆论表现出来,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晴雨表,具有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1]。大学生社会心态则是大学生基于一定的社会认知和自身意识,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行为意向的集合。青年学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乐观豁达、自信进取的精神面貌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基本思想要求。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也是大学生由学生向公民角色转型的必备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由“象牙塔”转向社会后,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和合格的社会人的基本精神动力。
1.大学生社会心态健康发展是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这是党中央首次将“社会心态”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中来,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年生力军,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社会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美好愿景的最终实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3]青年的强大力量与聪明才智能够使我国社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社会的财富和价值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坚持和辛勤地耕耘,需要全体青年为之积蓄力量、努力奋斗。积极健康、求真务实、自信阳光的社会心态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宽广的人生格局和高尚的理想信仰,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必须加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高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使大学生拥有稳定健康的社会心态,用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社会建设之中。
2.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第一,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能够赋予青年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给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的坚强和勇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崇高的人生理想,使大学生乐观、坦荡、淡然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主动地将正确的道德认识与自身的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知行的统一、内外的结合。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实现社会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健康的社会心态能够为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能够为大学生未来参与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抛开成见,平等视之。拥有了健康的社会心态,会使大学生心情舒畅,活泼开朗,从而用更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自身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实现其职业素质上成才,社会素质上“成人”。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然而,受社会发展中失当的物欲观和全媒体时代浮躁的多元化价值影响,加之外来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的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出现了偏差,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涩向成熟蜕变的人格可塑期,因此理性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从而找出有针对性的培育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社会责任感缺失
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正在推进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中一些功利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有调查显示,“25.8%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很强,仅有6.4% 的学生认为身边其他大学生的责任感‘很强。”[4]许多大学生未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甚至会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而牺牲集体的利益、损害他人的利益。部分大学生缺少对于社会的认同感,将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放大化,还有的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于自己、家庭、社会以及国家、民族的责任,重视自我价值而轻社会价值,直接造成了自身社会心态的错误发展。
2.个人追求过于功利化
社会的转型使得新时期社会成员的生活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宽松的环境使得人们的信仰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价值观的迷茫与混乱。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缺少高尚的人生目标与政治信仰,一些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学生会工作和申请入党等方面表现的过于功利化,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高达 80.7%的人最关心的是‘个人未来的职业和前途”[5],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严重,其职业生涯规划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使得大学生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个人利益的获取上来,过于物质化的心理取向也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功利与偏激。
3.诚实守信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信息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无限放大,交往范围和对象也有了新的改变,然而从固有的亲友关系向与陌生的社会人际关系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诚信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011年,《瞭望》新闻周刊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以及成都5个城市进行了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较好,而有46.6% 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6]来自社会的诚信缺失的问题也影响到了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对待学术十分不严谨,在毕业后应聘的过程中学历造假、经验造假、简历造假,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言而无信,骗贷逃贷、拖欠学费,甚至在网络活动中散布不实谣言,还有大学生面对名利的诱惑,不能自拔,导致其见利忘义,弃守诚信。
4.弱势心理普遍存在
当前,社会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人在潜意识中将自我划分到弱势群体之中,这种定性主要是出于人的贫富反差心理,是主观地从利益角度对于自我定位的片面理解。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家庭收入处于中低水平的大学生,在群体经济基础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仇富心理,“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把自己不利处境的原因,在主观上不同程度地归结为社会不公,归结为‘他人在满足需要的同时非正当地妨碍了自己的利益,这就必然会引发他们对社会、对政府、对执政党的不满心态。”[7]这种明显的社会心态失衡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较普遍存在。
5.荣辱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是在物质文化产品非常丰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又为独生子女,其吃穿住用都由父母以最大能力供养,这些幸福的天之骄子一度被人们称为“垮掉的一代”,究其原因主要是有部分大学生的荣辱意识淡化,对于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荣辱意识模糊的心理表现较为突出。
三、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维度探析
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还要包含心理干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责任,更要联合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从而形成多维度的培育模式。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改革的思想引领,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培育来说,思想是教育的先导,尤其是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必须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始终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先进理论的学习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主导的科学理念与信仰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追求,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心态的侵蚀。
2.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综合环境
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收获切实的效果,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综合环境,有效抑制产生焦虑、不安心理的土壤和潜在因素。因此,社会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宝贵成果,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积极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宏观地考虑政策的持续性、渗透性与科学性,要高度重视来自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加强与基层群众的互动,进一步减少冲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出媒体的作用,从而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舆论环境。
3.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
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实效性的必要手段,如果缺少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大学生的内心困惑和不满无处宣泄和反映,便会引发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不稳定,甚至会导致校园内部安全问题的产生,影响师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更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的终身心理状态。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意见表达和反映问题的渠道,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多种信息沟通媒介,对大学生反映的问题予以细心地解答和有效的解决,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
4.引导大学生实现内心的自我调适
社会心态的培育是对大学生内心状态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内化能力是其是否能够养成健康社会心态的关键,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实现内心的自我调适,使大学生能够依靠自我力量来克服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授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和认知调整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最后,要联合家庭的力量建立多维度的教育模式,要优化家庭教育的质量,引导家长转变自身的社会心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而教育、引导、扶助、监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 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长才。
5.拓宽大学生认知、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平台
实践是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的宣传与组织作用,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了解社情民意,加深对社会的深刻认知,在团队的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使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充满信心与斗志,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向着积极、健康、乐观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究,2006(4):11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gmw.cn/six:ang/2012-11/18/content_5725672.htm.
[3][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杜维彦,解晓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1):129.
[5]朱新秤,邝翠清.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10(4).
[6]李 松.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J].瞭望,2011(19):56.
[7]袁贵礼,马 超.低收入家庭大学生政治态度探微——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J].青年探索,2006(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