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

2017-02-14丁兆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社会心态大学生

丁兆明

摘 要: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社会心理基础。受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影响,出现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中夹杂伴生着消极负面的失衡现象,深刻影响着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和定型的大学生的认知理性,影响着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大学生党建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积极健康、开放向上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90后”是“正面、轻松、乐观的社交一代”,76.7%的“90后”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前景最为乐观,68.6%的“90后”对体制呈现正面评价;他们对社会议题的提及率和关注度虽然相对较低,但满意度相对较高;他们相信“梦想”和“希望”,46.5%的“90后”表示“有一点”发展效能感,仅有3.4%的“90后”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但是《报告》调查数据也显示:“90后”的“生活压力感”“被剥夺感”相对突出,57.5%的“90后”感受到生活压力,认为自己是“矮穷矬”“被剥夺者”的“90后”占群体总数24.6%。这表明:当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开放向上的,但受整体社会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中夹杂伴生着消极负面的失衡现象。这一现象虽非主流,但不可忽视其危害的严重性,因为它对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大学生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造成了直接冲击和挑战。

影响大学生思想理性认知的消极负面社会心态分析

1.个人至上的社会心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利益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发展自信。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拥有正确的价值选择取向,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对‘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观点,22.8%的大学生表示‘很同意,42.9%的学生‘较同意”[2]。与传统的大学生相比,当今大学生更现实,不计任何回报和报酬的无私奉献的态度已经逐渐变化,他们更认同在付出过程中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利益的诉求。调查显示:“对‘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观点,42.2%的人表示‘很同意,44.7%的人表示‘较同意”;“对‘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你的处理原则是什么?的问题,5.7%的人选择‘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74.2%的人选择‘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18.6%的人选择‘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1.5%人选择‘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3]。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和个人至上的社会心态,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中充分认识和考量,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应对。

2.功利拜金的社会心态

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相伴而生的。所谓功利主义,就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4],是一种目的论,以追求利益或功效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具有憧憬实惠、渴望金钱、追求世俗等基本特征。拜金主义是功利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人生目的的思想观念,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和行为的价值标准,把追逐金钱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对拜金主义者而言,“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衍生的功利拜金的社会心态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很大,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概莫能外地受到严重冲击,表现为“做事情利益性很强,一切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为重要原则”[7],“金钱决定一切”等功利拜金思想在大学校园中不断扩散,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入党动机、择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功利化倾向。在一次关于入党动机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利于日后更好地找工作;有利于报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表明:功利拜金的社会心态不是一般的社会民众的专属标签,这种社会心态已经蔓延进高校校园,并为相当多的大学生所接受,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是格格不入的,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严峻挑战。

3.浮躁焦虑的社会心态

“浮躁—焦虑”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人们用以阐释个人心理情绪状态、思维行为方式以及社会运行逻辑的流行概念。浮躁是一种社会病,“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不适应反应”[8],其心理行为特征主要包括没有计划性、没有持久性、没有稳定性,急躁性、恐惧性、不平静等。在高等教育由校园走向社会,由精英走向大众的转型发展中,社会的“浮躁—焦虑”折射进“象牙塔”,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面对时代急剧变迁时显得并不完全适应,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在其社会角色扮演实践中,出现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混同等诸多角色失调问题,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浮躁焦虑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物质层面,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在市场形形色色的利诱和有限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中存在着攀比安逸奢侈的物质生活,追求身份象征的虚荣心的焦虑;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对“拼爹”“炫富”、两极化的“二代现象”等所带来的阶层流动固化和代际遗传的焦虑,将自己“认定”为“草根”“屌丝”“矮穷矬”。在精神层面,一方面,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受传统说教的束缚,校园价值观教育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比反差明显,理想化大于现实性,长期以来难以形成价值共识和认同,存在价值选择的焦虑,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由于精英身份退化而导致的失落感,以及面对机会不公平而产生的无助感。由此,使其产生了对自身学业的焦虑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焦虑,“知识改变命运”的感召力日渐式微,“读书无用论、知识贬值论”甚嚣尘上。

导致大学生这种消极社会心态的因素主要有:首先,部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与管理严格、约束紧绷、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的生活显得管理放松、节奏放慢、压力放缓。部分大学生面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客观上缺乏约束和压力,主观上开始放松和懈怠,学习的心思没有完全投入、学习的精力无法完全集中、学习的韧劲无法完全坚持、学习成绩变得不如高中理想,于是就开始陷入了“浮躁—焦虑”的恶性循环,形成巨大心理压力,感到迷惘,丧失信心,难以振作。其次,学习成本的提高与就业形势严峻的不协调。一方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免费上大学已经成为历史,大学生需要为上学而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随着高考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规模急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已经由学校供给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社会需求的“买方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心念父母的辛劳与自己未来就业的艰难之间产生了浮躁焦虑的情绪和心态,影响学业的正常完成。最后,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有的大学生从未真正开始融入过身边的社会,缺乏基本的社会经历和经验,对人生、社会、事业、社交、爱情等的认识还不成熟、不完善。有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急剧变迁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客观的、成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很多时候看不清本质,认不清主流,容易被纷扰的现象所迷惑,而且意气用事,随大流、无定力;做事情头脑发热,容易偏执,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表明:浮躁焦虑的社会心态影响着大学生良性社会心态的形成,不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必须密切关注,积极疏导。

4.非理性质疑的社会心态

质疑是指“个体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带着问题意识看待事物,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习惯”[9],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砥砺思想,不断成熟的重要方法。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理性质疑;另一种是盲目的非理性质疑。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学生的理性质疑精神缺失、能力不足和非理性质疑心态蔓延的教育困境。科学理性的质疑态度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活力源泉;盲目的非理性的质疑态度不仅不会激发创造的灵感与激情,甚至容易使大学生自身因为信任缺乏而盲目地质疑一切、否定一切,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成熟。

造成大学生这一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理性质疑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不强、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在学习过程中无疑可问、不想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对课本所写、教师所讲、课堂所授都“全盘接受”“深信不疑”。这种貌似有序有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实潜藏着教不入脑、学不入心、教无所创、学无所用的教学分离的巨大风险,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盲目无知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大学生非理性质疑态度的逐步蔓延。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由于对人性、对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以及自身逆反心理的不断膨胀,对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缺乏客观的、正确的、独立的思考、分析与判断,主观地、盲目地、盲从地排斥一切、否定一切。例如:有的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却对党的领导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行着无厘头的指责;有的大学生一提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进行嘲弄和排斥,认为这都是虚的,是用来束缚人的,其实他们对相关的一切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只是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盲目排斥等。这表明:非理性质疑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其认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必须加强“三观教育”,科学引导。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实现,普及化已经开始快速发展,大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在“象牙塔”里独自存在,其成长发展必然会留下社会的深深烙印。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充分认识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判断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培养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社会心态,为大学生党建夯实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提高大学生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广海.社会心态的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 2014-04-02.

[2][3]朱新秤, 邝翠清.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的调查与思考[J]. 青年探索, 2010(4):7.

[4]夏征农. 辞海(上)[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1346.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76.

[6]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829.

[7]张彪. 如何应对大学生的功利主义[N]. 光明日报, 2014-06-17.

[8]朱力. 认清社会浮躁特性 培养健康社会心态[J]. 人民论坛, 2014(20).

[9]袁维新. 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0).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于 洋;实习编辑:刘继萍]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建社会心态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指尖上的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