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APEC会议期间网络用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
2016-08-10王晓蕾
王晓蕾
摘要: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我国网络上诞生了许多公众创作的诸如“APEC蓝”等的网络用语。本文从对这些网络用语的文本分析出发,从公民生活权利要求、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及公民话语权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在APEC会议期间这些网络用语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以帮助政府、媒体了解公众的心理需求,为今后的政府工作、政策实施的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APEC会议;网络用语;社会心态
一、社会背景和相关概念
(一)全球化背景
“英国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曾经把全球化称为‘21世纪被滥用词语之最。”[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更紧密、交往更频繁,以经济交往为核心,各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多层次多领域之间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纪跨国大交往”。
(二)APEC组织、APEC会议
APEC,英文全称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于1989年成立,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至今,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亚太经合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结束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2014年11月,APEC峰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这次APEC北京峰会为亚太提供了一个相互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的交流平台,会议的经济交流给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子概念,其内涵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变迁,狭义的社会转型特指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3]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再转向信息社会的艰巨任务。目前,中国社会利益调整不均,人们的价值观念高度分化,传播分化更是加剧了社会分化诸如阶层分化、贫富分化、知识分化,因此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发展“断裂与失衡”的危险(孙立平,2004)。“而要想纠正断裂和失衡的社会就要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4]
二、APEC会议期间的网络用语文本分析
(一)APEC蓝与生态环境
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会期,网友们热议北京近期的空气质量说:“北京天空的这一抹蓝,既不是普鲁士蓝也不是蒂凡尼蓝,不是大海的蔚蓝,也不是蓝莓的深蓝而是APEC蓝” 、“车辆巨堵,人流陡增,怀念APEC,享受APEC蓝”。 2014年11月12日9:00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检测北京水立方附近天空的三基色数据:R=50、G=100、B=180,2014年11月3日上午8点,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
APEC的余温之时给人以欢喜,APEC会议期间确是“网络神段子”聚集地,但从网友调侃、创意图片段子背后我们也能发现APEC与会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情形。
(二)APEC会议与社会生活
为了保障APEC会议召开期间的社会安全及良好的公共秩序,政府亦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例如加紧机场车站等的安检防范工作和单双号限行以保障社会生活秩序等,于是网上一度盛行这样调侃的段子:“APEC 首都机场安检太严了,拖鞋,解皮带种种严查,刚才见一个哥们儿手捧一面党旗过安检,然后扛着一面红旗就出来了……镰刀,锤子都被没收了……”。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其著作《电视话语的制码与解码》中指出,观众对电视话语有三种解读模式即偏好阅读、妥协阅读和对立阅读。其中偏好式阅读指的是受众以编码者预设的意义来解读信息,制码意图与解码意义完全一致;妥协式阅读指的是讯息解码与解码者讨价还价,但观众与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矛盾;对立解读指的是尽管观众可以看出电视话语制码的意义,但是观众故意解读成其他的意义。针对APEC期间所政府针对社会治理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网民调侃的段子应当归类为妥协式阅读的范畴,为了营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保证会议期间的社会稳定秩序,采用相应的短期措施不可否认,但刻意为了给外宾留下北京良好的社会和空气环境的印象的行为有待商榷。
三、APEC会议期间的网络用语背后社会心态分析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心理状态,即一定条件下社会群体主体的情绪、情感、态度等心理状态。”[5]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中国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一些社会治理问题。在APEC期间的网络用语频出,便反映出网络使用主体—普通大众的社会心态,诸如公众生活权利要求、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公众话语权意识增强等,研究折射出社会心态对于政府工作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公众生活权利要求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期,公众的生活权利意识增强。不论是对于APEC蓝的相关讨论,还是对于社会生活中政府各项措施的调侃段子,这些背后都强烈反映出普通民众对于周围生活现状以及自身权益的关心。
(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转变和提升,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社会,更关心社会生活中自身权益,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因此,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语言不断涌现,他们用插科打诨或暗讽及诸如此类的方式表达意见。”[6]
(三)公众话语权意识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步伐加快、互联网络技术的成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众的话语权意识也开始增强,人们表达自己意见与观点的愿望也正因为网络自身的便利性和时效性等得以实现。
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公众旧有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再适应转型后的社会,公众在经历的长期“不语”状态后迎来了话语时代和个人化时代的“解放”阶段,公众的话语权意识急速提升,网络特点极大满足了民众近用权和话语权的满足。
四、总结
APEC会议在京召开,不仅为中国以及亚太组织的成员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而在会议期间的网络用语诸如“APEC蓝”等词汇的出现也反映出中国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心态对政府和媒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正视APEC会议期间流露出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心态,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建立更加高效地意见反馈平台和机制,确保民意得到顺畅传达,并据此快速做出政策调整,从而保证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展江. 大众传播通论[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第322页
[2]11月迎接APEC盛会召开,北京做了哪些准备[EB/OL]. 人民网,http://bj.bendibao.com/news/2014113/169448.shtm
[3]展江. 大众传播通论[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第310页
[4]孙立平.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42页
[5]宋智勇.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6]李亚红,李京华. 网络新词有深意[J].,嬉笑调侃莫轻看[EB/OL]. 2009 -12 -29,2011 -5 -23.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9-12/29/content_12723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