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2017-03-15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受检者二聚体血浆

腾 龙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浅谈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腾 龙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人员进行血浆 D-二聚体检测,并对比其血浆 D-二聚体的水平。在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3个月的随访,根据随访的结果将其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帮助临床上准确地评估其病情,判断其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具有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对该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对于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过去,临床上主要通过进行心电图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对该病患者进行诊断。不过,这些诊断方法存在耗时较长、不能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等缺点。近年来,临床上通过进行血浆D-二聚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仅提高了对该病诊断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临床医师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该诊断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2015年8月以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0例AMI患者及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人员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AMI患者与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70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将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32例,其年龄介于39~77岁之间,平均为(57.2±2.8)岁。在对照组受检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33例,其年龄介于38~79岁之间,平均为(57.4±2.9)岁。观察组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1)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心电图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等被确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2)具有持续时间超过1h的缺血性胸痛等临床症状,且服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3)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相邻心电图导联伴有两个以上ST段升高。4)心肌损伤标志物出现异常。5)非过敏性体质。6)不存在严重的外伤。7)未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8)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检查当日的清晨,在两组受检者空腹的状态下,采集其3ml的静脉血。向血液标本中加入抗凝剂枸橼酸钠(其与血液标本的比例为1:9)后摇匀,然后进行离心处理,分离上层的血浆。在2 h内结束检测。采用德国美创1800型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使用配套的检测试剂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在治疗结束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记录该组死亡及存活患者的例数,对比这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²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受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为(3.71±0.18)mg/mL,对照组受检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为(0.26±0.08) mg/mL。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对比

我院对观察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的结果显示,有8例患者死亡,该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为(6.82±0.33)mg/mL。有62例患者存活,该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为(2.94±0.16)mg/mL。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AMI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病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凶险、致死率高且预后质量差等特点。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AMI患者发病后的6h内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治疗的效果[2]。因此,对AMI患者进行快捷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临床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心肌标志物,其具有良好的诊断符合率。不过,进行CK-MB检测无法诊断微小型心肌坏死,且该检测结果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血浆D-二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故临床上通常将其作为判断机体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及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元溶解功能亢进的重要指标。

通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可导致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上升,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使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的过程可激活纤溶系统,从而使D-二聚体的水平上升。研究显示,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中重型、梗死面积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 D-二聚体的水平要显著高于轻型、梗死面积较小的该病患者[3]。相关资料显示[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其体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显著上升。患者在服用了相关的药物后,其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快速降低。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若一直较高,说明其服药的剂量不足。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张桂,石庆新,许成新.急性心肌梗死检测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5):1205-1206.

[2]刘天生,龚万宝,方宁,等.联合检测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及D- 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102-103.

[3]何大勇,杨玲,王春华.D-二聚体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4,20(9):1690-1692.

[4]刘付明军,颜沛云,苏晓明,等.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cTnI及 M yo在急性心肌梗死 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6):2247-2248.

R541.4

B

2095-7629-(2017)6-0115-02

猜你喜欢

受检者二聚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