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及其感染病原菌类型的研究
2017-03-15杨晓东
杨晓东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 曲靖 655000)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及其感染病原菌类型的研究
杨晓东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及其感染病原菌的类型。方法:对某院收治的23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238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有106例患者, B组有13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为B组患者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和高压氧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病原菌培养。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238例患者均培养出病原菌,其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占比最高,感染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的患者和感染F群链球菌的患者占比次之,感染表皮葡萄球菌的患者、感染咽峡炎链球菌的患者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患者占比较少。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在进行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和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显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感染;病原菌的类型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面部急性炎症性疾病。此病患者病情的发展较快,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确保其生命安全。由于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复杂多样,故对患者所感染病原菌的类型进行分析,对临床上防治此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进一步探讨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和分析其所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对某院收治的23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某院收治的23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238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有106例患者,B组有132例患者。在A组的106例患者中,有男性64例,女性42例。其年龄在27岁~66岁之间,平均为(40.6±3.7)岁。在B组的132例患者中,有男性76例,女性66例。其年龄在25岁~64岁之间,平均为(38.5±3.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具体的方法为:1)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2)按照细菌培养的结果,使用相应的广谱抗菌药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如奥硝唑、甲硝唑或茶多酚等。3)必要时,应使用激素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使用营养类药物对其进行支持治疗,以提高其机体的抵抗力。在此基础上,对B组患者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和高压氧治疗。具体的方法为:将患者脓肿的部位切开进行引流,然后使用过氧化氢、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对其患处进行冲洗。同时让患者到高压氧仓进行吸氧治疗,每天吸氧1次,每次1小时,持续治疗2周。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周的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病原菌培养,即采集其患处的脓液送至检验科进行病原菌培养,然后对其病原菌的种类进行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若患者口腔颌面部肿胀、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即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显效。治疗后,若患者口腔颌面部肿胀、发热等症状均有所缓解,即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有效。治疗后,若患者口腔颌面部肿胀、发热等症状均无改善,即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过治疗,在A组的10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61例,为有效者有21例,为无效者有2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36%。在B组的132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88例,为有效者有36例,为无效者有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93%。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2.500;P<0.05)。
2.2 对这238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的结果
这238例患者均培养出病原菌。其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有50例(占21.00%),感染F群链球菌的患者有38例(占15.97%),感染表皮葡萄球菌的患者有19例(占7.98%),感染咽峡炎链球菌的患者有17例(占7.14%),感染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的患者有43例(占18.07%),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患者有16例(占6.72%)。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占比最高,感染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的患者和感染F群链球菌的患者占比次之,感染表皮葡萄球菌的患者、感染咽峡炎链球菌的患者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患者占比较少。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不局限于单个间隙,而是可发生在多间隙的邻近组织感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诱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等严重的并发症,给其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2]。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复杂多样,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F群链球菌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组患者。这说明,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治疗不仅可将患者坏死的病变组织彻底清除,还可避免其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同时联合高压氧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其体内代谢环境的改善,为其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3]。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这238例患者均培养出病原菌,其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占比最高,感染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的患者和感染F群链球菌的患者占比次之,感染表皮葡萄球菌的患者、感染咽峡炎链球菌的患者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患者占比较少。此研究结果与范美巧等人[4]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在进行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和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显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1]孙玉荣,苑芳胜,邵明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232-3034.
[2]刘杰彪.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感染问题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27):28.
[3]刘志勇.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6):67-68.
[4]范美巧,胡婷姿,金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3):5931-5933.
R782
B
2095-7629-(2017)6-0018-02
杨晓东,男,汉族,学历为大学本科,职称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口腔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