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唱腔艺术探微
2017-03-11张瑜
张瑜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评剧,1909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等地区流行广泛。其命名由来已久,因起源于唐山,故最初对其有称“唐山落子”,此后又有“蹦蹦戏”“落子戏”及“平腔梆子戏”等叫法,但均无官方标准命名。直至1935年该剧种在上海演出期间,因其表现内容以激浊扬清、针砭时政为主,故被首次命名为“评剧”。1936年评剧表演艺术家白玉霜在上海出演《海棠红》时,当地媒体第一次将“评剧”这一名称使用在《大公报》上,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1 评剧的历史与发展
评剧的改良代表人物为白玉霜及其养女小白玉霜,开创了独特的白派表演艺术,白派表演要求看唱本演出,将原有的随意的艺术表演逐渐改变为有明确表演规定的剧种。使评剧脱离了粗浅、低俗的境地,成为了可登大雅之堂的我国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评剧更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女小白玉霜更是将评剧艺术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后,小白玉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对评剧艺术改革和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先后参与演出、编排十余部现代评剧,在对待评剧艺术上,小白玉霜坚持创新,将古装戏与现代先相互融合,开创了白派艺术的新高潮。其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风格上集百家之长,先后运用了京剧、河南梆子等不同的曲艺形式加以融入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评剧表演开拓了新征程,成为了日后评剧表演形式的里程碑。
2 评剧唱腔艺术特点
建国后,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推动评剧艺术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仅仅女声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男声的行当唱法。在女声的诸多流派唱法中,以影响和具有鲜明特色唱法,当推新凤霞为代表,新派艺术创造了刘巧儿、祥林嫂、张五可、银屏公主等艺术形象,开拓了评剧唱工的第三阶段。新派唱法的特点是,运用各种共鸣器官,如胸腔、头腔、鼻腔等部位,扩大了音量,音色圆润、甜美、明亮,唱工又善于运用擞和疙瘩腔以及鼻音等,充分地表现出一种美的声音。新派唱腔在评剧界迅速得到普及,并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戏曲唱法对美声的追求和欣赏,有着自己民族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是与西洋唱法的审美意识迥然不同的。我们欣赏的戏曲唱工,既有娴熟的吐字和演唱技巧,又有浓郁的剧种风格和醇厚的韵味,人们常常比喻为“迷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珠园玉润”等,这是我们民族对唱法的追求和欣赏。如果把京剧张君秋派艺术灵魂称作美的声音,那么评剧新派艺术的核心也是美的声音,或称作评剧的美声唱法。新派艺术的唱法是很有艺术魅力的,新派唱法有如下特点。
2.1 自如的气息
新凤霞的演唱很讲究气息的运用。她擅用丹田,气息深,能唱出高、低、强弱抑扬顿挫闪转腾挪的变化。因为评剧的吐字归音以及长短腔和各种节奏,全靠气息的灵活运用才能发出饱满的声音来,一般青年演员缺乏训练,唱慢板时节拍不满,唱快板时喘不过气来,顾得了字又顾不了腔,顾得了腔又顾不了字。所以老艺人总结出一条经验,这就是“唱好一句戏,用好一口气”。古代的戏曲理论也十分重视气息的训练和运用。清末年的陈彦衡在《说谭》中指出:“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溥,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他把气息比做“帅”,也就是第一位,同时又举出音浮音溥音滞音竭的各种原因,说的很好。可见气息是保证演唱的前提和基础。
2.2 畅达的共鸣
新凤霞演唱的共鸣位置比较高,她善于调动呼吸,发声和共鸣,能做到三者畅通无阻。她说:“我的声音有华彩高腔,小时候的高音好唱假声,后来练中、低声,大小嗓结合”,“我自己的唱法还是真假声结合”。她又说:“我觉得使用各种共鸣器官,使音量扩大,送得远,圆润、甜美、悦耳,协调了各种共鸣区光华,音色丰富,也有了花样变化”。早期的唱法是由各自的声音条件来体现自己的特色的。新凤霞发展了抒情女高音,又有华彩的疙瘩腔,唱法比前辈艺人丰富多了。这些都表明,评剧唱工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畅达的共鸣与评剧唱法相结合,为美的唱法开拓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光辉前景。
2.3 悦耳的声音
新凤霞的音质可以概括为清亮、醇厚、圆润、灵活、精巧、细致。她在《刘巧儿》小桥送线的一段戏中,表现人物的欢快情绪,边舞边唱,就是用灵活精巧的华彩音腔演唱出来的。在”采桑”“见马专员”的两段抒情慢板中,她多次用了华彩的小疙瘩腔,很好地表现了刘巧儿的音乐性格。新凤霞的声音和唱法,使得评剧由本声唱法进入了具有装饰性声音的新阶段。
2.4 浓郁的韵味和真挚的感情
新凤霞演唱的韵味浓郁、清新,既表现了评剧的风格,又具有时代的特点。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曾经指出,“唱最忌有声而无韵味,有声无韵味就象一碗白开水,要是渴了也好喝,但如果放一点茶叶,就有味了,学唱就要研究如何唱得有韵味。”韵味是演唱艺术的灵魂,没有韵味也就没有曲种特点和各种艺术流派了。但韵味又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在再回头听评剧的传统唱腔,不仅当前的观众觉得可笑,即是青年演员也会不理解。新凤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勇于吸收,勇与革新,开拓了评剧唱法的一个新阶段,吐字与感情相结合是新凤霞的演唱的又一个特点。音质和音色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音质是固形的,音色通过吐字、发声、共鸣、控制等,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刘巧儿在向李大婶诉委屈的一段三眼板唱段中,当唱到“大婶啊,自从我的娘死的早”,声音为之一变,唱中有哭音,哭声中的叙述,催人泪下,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她在回顾自己小时候学戏时说,“表达悲伤时,人物应当哭,我真的哭了却唱不出腔调来了。唱好腔调又哭不出来,这样的弯路走过了不少”。可见音色的训练是有个艰辛过程的,特别是练习气息控制能力。总之,新凤霞的唱工是评剧进入“美的声音”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唱法。评剧唱法衍变的三个阶段,表明了从莲花落唱法,真假声和本声唱法,到本声为主的真假声相结合唱法,体现了对美声的欣赏和追求。在认识评剧唱法的源流关系和总结唱法的演进趋向的同时,戏曲唱工也面临着如何广泛吸收,取长补短以及不断提高的问题。西洋发声方法在理论上要比戏曲更为完整,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唱法基础上,要学习和借鉴西洋有关的发音原理和各种学说,改变戏曲唱法中口传心授和仅凭经验摸索的教学方法,以便逐步的使戏曲的唱工理论化,系统化,把戏曲唱法和教学法提高到世界先进的理论水平。
[1]张淑云,张淑朝.漫谈评剧音乐的特性[J].大众文艺,2013(17):162.
[2]王庆茂,李东风.守住“根”创出“新”——评剧音乐创作随感[J].大舞台,2007(1):24-25.
[3]阮智,王晓静.要把夕阳变朝阳——评剧音乐创新谈[J].四川戏剧,2007(6):114-115.
[4]陈钧.近50年来评剧音乐发展概述——兼论戏曲音乐民间性及其发展机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