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故事”为载体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效研究
2017-03-11熊小伟夏赟袁高燕
熊小伟,夏赟,袁高燕
(1.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2160;2.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命题。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根本在于引领人,对大学生思潮引领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抓住重要方面、重点人群。一直以来,高校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桥头堡。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之重任,他们是民族的希望,能够反映当前社会风貌、是时代潮流发展的晴雨表。2009年《人民论坛》刊载的题为《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千人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是10大严峻问题之一。运用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迫在眉睫的实践命题。
1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效愿景
1.1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是派生的。”李宗桂认为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备的特征是: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我国优秀文化为人类科技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励志、医疗卫生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和抗争侵略、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伟大业绩,应该充分发挥其内涵丰富的文化力量和教育力量,将历史长河中的先进典型凝练为中国故事在高校进行宣讲,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实现我国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1.2 探索“以文化人”的现实路径,提升大学生思潮引领的实效性
“以文化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引领的美好愿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先进文化为基础,寻求合适的载体,以激励当代大学生继承先辈的智慧和勤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奋斗。随着高校的扩招,入学门槛的放低,整个社会风气浮躁使当下部分大学生“三观”不健康;再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新,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致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边缘化,如我国的儒学、国画、国乐、书法等,大学生对于这些经典文化兴趣不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逐渐淡出大学生视野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正处于混乱的状态。优秀的“中国故事”具有教育、感化、能够凝聚民族团结力的作用,儒学的社会作用能够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国画、书法能够让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境界。“中国故事”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优秀典范的代表和精髓,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大学生思潮,具有“以文化人”的现实功效。
1.3 积极响应国家层面的创新趋势,形成大学生思潮引领新机制
在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提下,高校育人机制创新是主要发展趋势,高校育人在理念上采用全方位育人,从对象上缺乏针对性,从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等,透露着严肃性和规范性,缺乏灵活性。大部分高校引领大学生思潮还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层面上,致使部分大学生认同感不强,学习效果差;少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思想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进展缓慢;还有些高校欠缺营造学习政治思想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逐渐边缘化。“中国故事”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讲授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爱好大学生讲授不同的“中国故事”,能够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讲 “中国故事”的实效性,如针对贫困大学生讲励志的创业故事、对缺乏诚信的大学生讲古代诚信典型故事、对爱好军迷的同学讲军事故事等。在新时期,要针对大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接受度综合考虑,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中国故事”,创新大学生思潮引领新机制。
2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效现状
要实现对于大学生思想潮流的引领,根本问题是要实现对于大学生“人的引领”,主体是人,没有对人本身实现引领就不可能引领大学生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中国优秀文化引领人,就是引领大学生明辨错误和腐朽思想,认同并接受中国优秀文化对大学生思潮的引领,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在用中国优秀文化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践过程中,始终要关注“人”,要研究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 “中国故事”实现对大学生有效引领。然而,现阶段高校对于“人的引领”还比较薄弱,致使大学生思潮迟迟未能有效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整体效果凸显
中国优秀文化作为当前引领大学生思潮的重要载体经过实践证明取得了突出效果。一是整体上有效改善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人的内涵,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中国优秀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改善起到了积极效果。大学生日常言行更加文明正派、自管自律能力不断增强等都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具体表现。二是整体上有效提升大学生自信水平。大学生自信水平提升是思潮引领的重要愿景之一,自信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的当前动力和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中国优秀文化依托其强大的驱动力量对大学生自信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效果,大学生学习更有信心、生活幸福指数增长。安全自信提升、法制自信提升、专业自信提升都是具体表现。三是整体上有效提高不良思潮辨别力。不良思潮是指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主流思想观点,具有渗透性和煽动性,不良思潮的冲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改善的巨大挑战,中国优秀文化由于其主流性和普遍性对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能力起到了一定效果,校园内正能量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消费逐渐正统等都是具体表现。总之,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整体效果凸显。
2.2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局部效果不佳
尽管中国优秀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潮引领的重要渠道在整体上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还存在局部效果不佳的现象。一是局部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是中国优秀文化发挥效果的主要渠道,学习态度是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虽然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制度上的规定和要求,但调查发现局部仍存在关注意识不强、主动接受不够等现象。大学生对非专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够重视、上课出勤率不高、课堂氛围呆板等都是具体表现。二是局部认知水平不高,认知水平是思想层面的综合衡量指标,是决定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虽然高校通过多重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水平,但调查发现局部仍存在不知、不问、不管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优秀文化表现出不想了解、不想关注、不愿接受的主观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的新旧程度、图书馆借阅书籍的分类统计、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的付出精力比例也能相对准确的反映这个问题。三是局部存在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人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认知水平所呈现出客观事物的反抗精神和对主观臆断的高度认同,是90后、95后大学生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主流教育渠道认同度较低,却对网络文化中具有争议的事物积极关注,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不屑一顾却对外来文明积极跟随,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对日常生活中进口和国产的态度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3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实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优秀文化内生动力挖掘不足
长久以来,我国历朝历代的贤人都以诚实守信、正直善良为行为准则,至诚至善也是人生不断追求的信仰。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国优秀文化源自为人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进程,我国几千年文明史就是动力的源泉,跟随朝代更迭的复杂历史进程不断演化进步、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庞大的优秀文化体系,是经过历史和实践考证的整体,具有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其次,辩证和发展是我国优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内涵,从远古文化、传统文化到先进文化具有统一性和传承性,并且是生活的经验、发展的思考、智慧的结晶,他们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其原因是我国优秀文化体系中蕴含着强大的内生动力。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逐渐转型,高校教育机制缺乏创新方式方法,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渗透进校园,西方文化的入侵,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道德问题、价值观不健康等问题,导致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以及信仰危机。由于当前我国优秀文化内生动力的挖掘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对知名视角弘扬太多而对未名视角关注不够,学生从小到大被灌输了太多历史上知名的事物如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先进事迹,然而未名的事物同样存在且更加鲜活动人。
3.2 大学生对传统教育体系认同不足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育体系总是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变化而不断革旧推新,实效性和认同性则是教育体系不断演变的宗旨和依据。95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人群,他们出生和成长的社会背景跟80后和90后具有本质差异,他们更加依赖互联网,更加追求实效性和时尚性。因此他们对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关注度不高,因为通过百度就可以找到,对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因为他们更加注重学习实效而非形式,对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学载体表示陌生,因为不够新颖和时尚,如本文调研的某具体课堂中,学生对前半段理论教学和后半段的视频教学表现出不同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另外,当前整个社会充斥着浮躁、攀比的不良风气,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中国优秀文化需要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和思考,不然难以领悟,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心境浮躁、急功近利,难以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价值观的迷失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的一大原因,部分大学生深陷拜金主义,持“读书无用论”思想,对于我国优秀经典文化结晶的阅读也渐行渐远。因此,“快餐式”的阅读深受大家喜爱,而对中国优秀文化兴趣不高,对于传统教育体系也不太认同。
3.3 实施策略中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
针对性是取得实效性的前提保障。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对整体具有反作用,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优秀文化受众是整体,大学生群体是部分,大学生群体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效果对于引领当代青年思潮具有决定作用。然而,当前中国优秀文化对大学生思潮的引领实施策略中存在实施机构机制不健全、实施策略形式单一、实施对象需求不明确等现实问题,不能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制约了大学生思潮的引领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大学生思潮存在的具体问题研判不够,如大学生在面对和背对老师时所表现出的人格双面性;二是重视共性却对个性缺乏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优秀文化所引领的、高校关注的诚信、友善等共性特征由于是大学生思潮存在的普遍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而忽视了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这个客观实际;三是对大学生的本质属性掌控不足,大学生由于文化熏陶、性别特征和专业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如来自黑龙江、辽宁等北方省市的学生从小就倾听了太多关于抗联的优秀事迹、体育专业背景的学生则更愿意聆听专业内的励志故事,反之对理工科背景的女性学生采取长征主题的优秀文化为载体则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4 中国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效提升策略
4.1 充分挖掘与利用中国优秀文化的内生动力
要想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文化的内生动力,一是要探寻中国优秀文化内生动力的来源,中国优秀文化是我国历史的总结,是人类进步和生产实践的优秀经验概括,内生动力的来源是文化的本质力量。二是厘清优秀文化和思想引领的内在逻辑,中国优秀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体系丰硕,是思想引领的动力来源;思想引领是优秀文化实效功能的渠道,其实效提升是优秀文化的根本宗旨。因此,建议首先厘清大学生思潮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构建优秀文化的内容体系,以实现二者的理性融合。三是充分挖掘探寻中国优秀文化开发不足的领域,建议充分挖掘目前关注较少的“未名”领域,未名的人物和事迹同样感人至深,同时建议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和人物,邻近的事迹更容易引发深度共鸣。
4.2 积极强化传统与新兴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
一是积极整合传统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新趋势,即使在知识传播的领域也很难保证实效,加之大学生对传统教学体系缺乏认同,建议将传统教学体系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修订或删减,同时增加富含时尚元素和创新趋势的教育内容。二是积极开发新兴教育方法。在“双创”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加专注于教育领域,研发了大量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方法如破冰训练、拓展训练等,积极开发和利用这种“新事物”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群体智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方式如“故事法”,以“中国故事”的形式开展引领教育、让学生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则能事半功倍,达到引领成效。三是积极探寻传统与新兴教育体系的整合方略,一方面实现教育体系格局的进化,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网络化、微格化,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基础,将课程开发为网络课程或者微课,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注重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课堂中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课堂理论知识,切身感受、深练内功,可以有效依托市民学校、带薪实习、三下乡等平台。
4.3 优化整合与创新探寻实施载体和实施路径
实施载体和实施路径是成效提升的关键因素,是愿景成为现实重要媒介。一是将现存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载体进行优化整合,对满意度较低的载体进行删减;同时积极探寻单个或多个融合的新兴载体。二是将现存的教育路径进行优化整合,积极应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领域,建议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宣传资源、党团资源、课外资源,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潮引领。三是注重系统规划,小学、中学、大学之间应该做好中国优秀文化系统的有机衔接,重视校本课程的合理配置。四是建立大学生思潮引领的三维场景,分别从生活场景、理论场景、心理场景三个维度强化中国优秀文化对大学生思潮引领的作用。
[1]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2016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钱蔚.坚持特质讲好中国故事——央视综合频道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创新之路[J].中国记者,2015(4):24-25.
[3]司聃.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J].人民论坛,2015(14):202-204.
[4]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4-19.
[5]许淑雯,周湘林.高校教学质量问责反馈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