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
2017-03-11李前进许帆扬
李前进,许帆扬
(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1 准确理解全员育人的科学内涵
全员育人广义上不仅包括了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内涵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从狭义上讲,高校全员育人是指以高校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全体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在高校形成协同育人工作体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
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原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拓展到心理、人格等多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和载体,也必须适应时代和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然不能仅仅局限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上,还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职员工育人作用。
2 辩证把握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系
全程育人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规律,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精心规划好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和重点,连续性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使大学生在每一阶段都受到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全方位育人则强调拓展育人的多空间维度,主张在高校、社会、家庭的合力下,利用各种优秀资源、通过多种路径对大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不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可见,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三者都是以学生为本作为教育理念,都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同点在于全员育人强调的是高校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主张构建一种育人模式,既能发挥高校教职员工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全程育人强调的是育人的过程和针对性、可持续性;而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育人的多角度和多层次,与全程育人则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区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全员育人又是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3 全员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3.1 加强高校育人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把育人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其一,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个重要环节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二,还要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其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2]。”其三,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着力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3.2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而社会实践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有效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以大学生为主体,具有主体广泛性和场景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创新:其一,要大力推进学术型、社团型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社团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二,大力推进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从而帮助其丰富社会阅历,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毕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践行的过程”[3]。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面对社会问题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4]。
3.3 加强高校全员育人网络建设
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也在推动着高校全员育人方式的变革。“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这也让高校不得不面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新阵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建设引导。其一,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主体的网络素质。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进程的推进,需要增强高校教职员工的网络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网络使用能力,从而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积极、合理利用。其二,严把政治关,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开放的网络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受冲击,一些消极、落后、腐朽的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需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其三,高校网络建设中突出全员育人理念,有效发挥网络育人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全过程。
3.4 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综合体现了高校的学风、教风、校风等各个方面,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在全员育人中的不可替代性,努力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精神培养、文化熏陶、校园凝聚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化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习惯。其一,用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师生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源头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其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其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校园文化主体活动。其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高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推动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其五,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规范学生行为,严格管理依法治校,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其六,关心大学生切身利益,关注其身心需求,帮助解决困难,给予人文关怀,让大学生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落小落细落实。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R].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8ee4e90102x0eh.html.
[3]李前进.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4.
[4]李前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85.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21).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