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启示

2017-03-11马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5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荀子孟子

马楠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江苏昆山 215332)

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年孔子创始,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王阳明等人的不断探索研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领域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儒家的最初定义可追溯至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儒家流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壳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可见,儒家思想从其创立之始,“仁义”二字便贯穿始终。强调仁、义、礼、智、信以及自我修养。基于儒家思想蕴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其禀赋的教育功能,其中的精华部分经常被运用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了我国连续使用36年的主要社会矛盾的表述,可见中国社会发展之飞速,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正确形成,存在着一些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偏差、传统美德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不良现状。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应将其促人向上的灿烂瑰宝光芒照耀于众,以此感化教育匡正当代大学生思想之不足。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儒,其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孔子篇

1.1 孔子思想

“仁”无疑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表现在于“爱人”,在于“克己复礼”。《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见,君子哪怕于饮食、匆忙间、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仁”这个道德准则。他认为任何人都要很好的约束自我,遵守社会公德。

《论语·宪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孔子将修己作为君子修身的重要途径。

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与其生林放的一段有关于“礼”之本的讨论。孔子认为不习得礼教,就不能在社会上处身立命。《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还育其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在儒家思想中指对父母恭顺,“悌”指对同辈兄长尊重且关爱。

上述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仁”作为立世的根本,“礼”作为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规范,“孝”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1.2 孔子思想的教育意义

在当今社会网络与多媒体充斥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不乏有大学生产生迷失自我、偏离正确价值观的现象。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够给予大学生一股正确向上的精神动力,让其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其“仁”的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对弱者秉有同情之心,对家国报有忠义之心。

“修己”要求大学生克制自身惰性与人性弱点,努力完善自身,为日后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厘清“义”和“利”的关系,利益之前保持正义之心,坚守自我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自觉认同积极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礼”的思想要求大学生学习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以礼待人,知荣辱、懂礼节,谦虚礼让,努力做到用博大的胸怀、谦和的涵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做一个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令人愉悦的人。“孝悌”则更好地为大多数初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学子们树立正确的风尚标,不令父母为子女担忧,懂得回报父母,用感恩的心对待父母,这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孟子篇

2.1 孟子思想

“亚圣”孟子的核心思想是其“性善论”。《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可见孟子认为人本身就具有“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内容。

《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上天给予的磨难是为了让其能够有着更坚毅的品格。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认为,丰收年,年轻人大多养成懒惰习惯;灾难年,年轻人大多性格暴戾,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所处环境使他们的心情变得不好。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认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的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2.2 孟子思想的教育意义

高校教育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主,从近些年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高校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人格、心态的培养相对欠缺,因此在面对部分心理尚需调整的学生来说,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导他们应有自信的平等心,任何人来到社会都具备为人的美好品德,只要保持本善之心,“人人皆可为尧舜”;对于自私孤立的学生群体,告之其同情他人、谦让友爱乃人之本性,岂能丢弃?必须有健康且健全的人格方能应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

高校教育是多数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接受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系统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实践结果将直接决定其走入社会所具备的适应力,学习各方面的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而有些大学生自我管控力不足,经常陷入惰性无法自控,青年人要有目标理念,为了达成理想,把自己提升至君子、圣人的高度,必须经历磨难,自我勉励,追求、实现理想是没有捷径可言的。

青少年时期,环境的重要作用无可比拟,对于多数人来说,其习得善恶取决于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且有易倾向于恶的倾向。能否得到“善”,关键是后天的选择和追求。能否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做到慎终如始,关系到一个人“人性之善”的发展程度,这也是一个无限接近“善”的过程。大学生在交友的过程中尤需谨慎,孟子的思想中也教示大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积极向上的、能够让自己提高的环境中去,通过周围环境的渗透,逐步改善自身不足,提高行动力。

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孟子的思想也教导高校生须树立起“小我”与“大我”的意识,个人的品质修养与爱国爱家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报效祖国而打下知识基础与奠定思想基础,挺起为国家而奋斗的民族脊梁。

3 荀子篇

3.1 荀子思想

李泽厚曾说过:“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基于战国末期的政治局面,至荀子,荀子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但“礼”的民主性大大降低,为了迎合当下统一的局面,“礼”的规范强制性大大增强,荀子渗透进了“法”的思想。“隆礼重法”的关键因素是人。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不同于孟子,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他在《性恶》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之生故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荀子认为,人天性具有很多贪念、欲望。无论是圣人抑或是庶人,本性上都是一样的,在于后天的分差,在于其是否善于学、善于“伪”。《性恶》:“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他强调:“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再次强调了人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方能磨平、隐去人固有的弱点与缺陷。

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礼”是应遵循的准则。《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个人必须以先圣制定的“礼”为榜样,学习圣人的道德规范。《非十二子》:“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这就要求人们行“君臣、长幼、孝悌”之礼。荀子在《劝学》中也指出了在个人道德品性的磨炼中,要不畏生活的艰辛,努力克服困难,善于学习、善于借助外部的条件。“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勉励人们要戒骄戒躁,坚持如一。

3.2 荀子思想的教育意义

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当今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荀子的“性恶”“化性起伪”的观念,有力的支撑起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要勇于直面人性的阴暗面,承认自己人性的弱点,任何人都有“欲”,自私性、利我性、破坏性是避免不了的,这些缺陷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来加强约束,教导其经常反省,慢慢地将自己修炼成为一个理性、自律、自谦、上进的大学生形象。对于一些因为错误或者不当行为而一蹶不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人之生而有“性”,孰能无过,只要勇于学习“化性起伪”,遵循道德规范与标准,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必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善”的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面对驳杂的网络环境,很容易产生精神危机与信仰的缺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择善而从之,择取优秀先辈,学习先圣的优良道德品性,加强榜样力量的发挥,努力达到荀子在《儒效》中所言大儒的“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的境界。

大学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光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锻炼,还有为人处世等道德规范的学习。荀子在《劝学》中道:“君主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是圣贤,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磨炼与学习,将自己慢慢打造成自己目标中的样子。在学习时,也切忌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不论是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等,在多元学习的条件下更有效率的达成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在与老师同学的商讨过程中,增进师生情谊,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帮互助的生活学习氛围。谨防出现因不善交流而导致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出现。同时,大学学习较之中学学习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自主学习更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学习、巧于学习,懂得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并且戒骄戒躁,在未达成学习目标时,不轻言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

4 儒家思想在高校思想教育的运用策略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如上所述,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又各有所长,认识到以其三者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价值之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三儒思想更好的运用到日常高校思政教育中去,使其更加切实有效的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营造具有儒家思想的环境。开设儒学课程,以多媒体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的接受到儒家文化的系统学习,将儒家思想的优秀精髓部分渗透到多门课程体系中,实现知识文化的更好融合;在校园中多多组织具有儒家思想底蕴的社会文化活动,如参观孟子故里邹城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瞻仰先儒风范;提高教师队伍的儒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最真实的榜样。

其次,提升学生主体学习的认知。自我学习儒家精神且内化成精神皈依是学生真正领悟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激发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主动学习,不断反省,改进自我,鼓励实践,将其优良精髓外化成为自觉行动,方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以孔、孟、荀三位先儒为代表儒家文化是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养分,其作用不可忽视。

[1]刘吕高,田从军.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 [J].中华文化讲坛,2014(3):96-97.

[2]张玉鹏.孟子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9-10.

[3]常成玉.《论语》中儒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2):69-70.

[4]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从羽.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荀子孟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