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自信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2017-03-11冯维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虚无主义纲要

冯维雅

(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坚持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形态及其精神实质的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育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将其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也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使大学生在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地从中华文明史的深度来认识世界,从世界文明史的广度来认识中国,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担负起文化自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1 新全球化、多元化对文化自信的冲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的冲突从实体层面转向文化价值层面,造就了“后殖民主义”,进入了“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在产业轴心、经济发展结构构成内涵、内在张力、控制方式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区别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点的旧全球化。[1]新全球化时代令“文化公共性”问题得以延续并放大至整个社会系统,触发来自各方面诸如环境、制度、人性等认同危机。就现代新认同的基本思维范式而言,认同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公共性”观念上的危机,而认同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2]

新全球化思维方式以多元文化为基点展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竞争,强势文化主体借助新的传媒技术等在内的一切手段,向外部输出其价值观念使其普遍化,而价值认同引发价值观冲突又是以民族认同或是民族文化认同为中介进行的。[3]

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下强调文化的独立性,使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巨大张力中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和平崛起的文化战略。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全民族高度文化自信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所在。

2 大学生文化自信缺乏

部分大学生将西方的价值观至上,在心理上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推崇,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各种来自西方的行为方式的追随和效仿,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模仿和接受。[4]

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摆出一副客观公正的面貌,声称“既致力于匡正过去历史教科书的偏误,又致力于挖掘过去年代有意或无意掩盖下的真是历史”[5]并与多重介质的媒体积极互动,在高校师生中广泛的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是隐蔽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受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甚至说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

在多样文化与发达的自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问题,而更多的是价值观的澄清和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问题。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文化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的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当前中国社会加强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面临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攻击,社会发展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现阶段,形成全民族的文化价值共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纲要》这门课的重要目标。

3.1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和代表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2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革命文化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921年,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从此,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孕育出了一种不屈服、勇于牺牲、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革命文化。其中包括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纲要》这门课就是要讲清楚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持续动力,确保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3.3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思想,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我们能够走出一条植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实现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充满文化自信。

3.4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对西方错误思潮的批判,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新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抛出了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论调来冲击并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使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到西方国家的利益,从而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虚晃,竭力否认和诋毁传统文化,宣称传统文化是腐朽的、落后的,宣扬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文化信仰集结着民族性格和精神,是人们对其文化的最高程度的认同,只有坚守民族文化信仰,才能勇敢接受其他文化带来的挑战。坚守文化信仰,我们才能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批判中国威胁论和历史虚无主义,并进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引导。

鸦片战争后的一部中国近代史,记录着中华儿女近百年不屈的血泪史、抗争史,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斗争史,因此,中国近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体现中国精神标识的民族史,而这种民族史正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通过开展《纲要》这门课,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再论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哲学研究,2000(12):14-21

[2] 袁祖社.“人是谁?”抑或“我们是谁?”——全球化与主体自我认同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2):81—93

[3]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3—26

[4] 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5] 李方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虚无主义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