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2017-03-07万玉婉白俊嫄魏清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3期
关键词:郁化火调神针法

万玉婉,白俊嫄,魏清琳

(1.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万玉婉1,白俊嫄1,魏清琳2

(1.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按照就诊的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组用疏肝调神针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PSQI量表各项指标及PSQI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疏肝调神针法;失眠;匹兹堡睡眠质量表

失眠,亦称“不寐”、“不得眠”,是指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而无法长时间继续睡眠,出现睡眠时间不足、质量差,甚至彻夜不寐之症状。长期失眠可导致患者注意力、感情、思维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精神疾患,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球失眠患者可达7亿左右。因此,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治疗失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祖国医学治疗失眠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中医针灸,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失眠有确切的疗效。我院针灸临床治疗中心采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失眠患者均为2016年3月至2016年9月在甘肃中医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的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47.41±2.83)岁,病程为(0.56±0.21)年,对照组男8例,女22例,年龄为(51.67±4.48)岁,病程为(0.51±0.13)年,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一3)》中有关内容对非器官性失眠患者进行诊断。其中,该类患者均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浅,未进入深度睡眠,受到外界很少的刺激有立刻惊醒,且睡眠时间较短,醒来后存在有乏力等不适感。倘若受病症影响,患者出现有严重失眠,且对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伴随后苦恼等负面心理,则视为严重失眠。若患者每周出现3次以及以上失眠,并且已持续出现一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失眠。排除标准:排除各种疾病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继发性失眠。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轻度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无法入睡或者在睡眠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惊醒,且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部分较为严重患者表现为整夜无法入睡。(2)该类患者多存在有心悸、健忘以及头晕等临床症状。(3)接受各项临床检测均未发现存在有异常情况。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参照第五版《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拟定:肝郁化火证:入睡困难,急躁易怒,伴有胸胁胀痛,头晕目眩,目赤耳鸣,口干而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化火型的失眠患者;(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加入者;(4)年龄为20周岁至80周岁患者;(5)未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或服用但已停药1周以上。

1.4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疾患或精神疾病等导致的继发性失眠;(2)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倒班等所致者;(3)合并有心、脑、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对对照组选用药物过敏者。

1.5 研究方法

治疗组参照第九版《针灸学》,选取百会、内关、神门、太冲。操作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持针0.30×25 mm(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华成牌),针刺上述穴位,百会(逆督脉方向)平刺0.1~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太冲、内关、神门直刺0.3~1.0寸,得气后,内关、神门、太冲穴行泻法,留针30分钟。15分钟后行针1次。1次/日,1疗程治疗7天,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对照组选用艾司唑仑片,口服,睡前服用1 mg,1次/日,疗程同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可用于测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本试验需完成6个成份评分和总评分,分数越低则说明睡眠质量越佳。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行PSQI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断标准:(1)痊愈:即患者睡眠情况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患者每日睡眠时间均在6小时以上,不存在因外界细微干扰而惊醒的情况,日常精力充沛。显效:即失眠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睡眠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增加3小时以上,存在有深度睡眠的情况。有效:即失眠症状有效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时间有所延长,但在3小时以下。无效:即失眠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1.8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临床疗效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在针刺前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和PSQI量表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口服艾司唑仑片前后比较,PSQI量表各项指标及PSQI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量表各项指标及PSQI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本次治疗中存在有治愈患者以及显效患者各7例,有效患者4例,总有效率为90.00%(18/20),而对照组为75.00%(15/20),存在有治愈6例,显效6例以及有效3例,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有较大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确立疏肝调神法作为失眠肝郁化火证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疏肝调神针法选取百会、太冲、神门、内关四穴。其中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之会,位居于头之巅顶,犹天之极星居北,为百脉聚会之处,可调补元气,荣髓益窍,健脑宁神,是调神之要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可泻肝火以疏肝安神;神门为心经原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可调阴阳以清心安神;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与阴维脉相通,针刺可益心安神而引阳入阴。以上诸穴合用共奏调神安神,疏肝理气,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之功。调神是疏肝的基础,疏肝有助于调神,二者不可分割。

[1]李 玮,周华东.失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37(7):730-731.

[2]杨来福,刘建武,和青松,等.“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Ⅲ[J].中国针灸,2013,33(7):591-594.

[3]吴志强,孟建国.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1眠136例[J].中国针灸,2012,32(05):430.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济南,2001,3:11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4:186,201-203.

R246.1

B

ISSN.2095-8242.2017.43.8352.02

本文编辑:罗 兰

猜你喜欢

郁化火调神针法
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理论探讨
董氏奇穴微络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