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以《醉翁亭记》两个英译版本为例
2017-02-28潘珺华
潘珺华
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以《醉翁亭记》两个英译版本为例
潘珺华
(闽江学院 爱恩国际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提出翻译活动的四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补偿。该理论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分解到翻译活动的这四个环节,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知识架构。论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比较中国古典名作《醉翁亭记》的不同英译版本,发现译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经验等因素影响,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充分证实了在翻译策略选择中译者本身的重要性。
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英译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一词频繁地在翻译研究领域被提及,学者们更加注重从文化交流和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去研究译本。其中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阐释学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斯坦纳的作品《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为重要起点。早期的阐释学主要使用于探索词句或者文本的意义,换言之,阐释学即为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据文献记载[1],古希腊人为了消除文本歧义,使用阐释学对宗教,文学名著等进行解释。18至19世纪,阐释学取得了较大的理论性突破,哲学阐释学开始提出“解释”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在阐释过程中,阐释主体一定带有自身经验,并受文化背景,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这一理论为日后斯坦纳将阐释学应用于翻译领域的举措奠定了基础。从斯坦纳的作品问世至今,阐释学和翻译研究便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他从阐释学角度分析,提出翻译活动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补偿。[3]信赖,就是译者对于文本首先是欣赏的,认为文本有意义,具有翻译价值。侵入,则指译者为了诠释原文,侵入原文文本中,运用自身的审美,理解力和语言能力,理解原文,抓住文本的核心意义。吸收,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意思予以吸收,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改造,从而达到翻译目的。第四步骤,补偿,为了保证原文和译文平衡的状态,采取相应补偿措施,充分协调,以弥补翻译过程中所遗失的文化信息。
本文研究对象《醉翁亭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之佳作,相关英译版本的研究已经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对等理论、文化意象分析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4][5][6],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线索。众所周知,翟里斯是一位著名的英国汉学家,他撰写了第一部英文的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一生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可谓是“东方化了的英国人”。译者杨宪益曾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也广为流传。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将以《醉翁亭记》的翟译和杨译版本为例,尝试在译文中去观察阐释学翻译理论所提及的四个阶段的活动过程,分析不同译者在文本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
一 信 赖
信赖即相信原作具有翻译的价值。[7]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安徽任滁州太守时所作,文中欧阳修用细腻的文笔,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记录下当时众人游玩的欢乐,时而写景时而抒情,并从中道出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的主题。原文带有散文的文笔,有些许诗的韵味,具极高的美学价值,历来是翻译热点。汉学家翟里斯,热衷于研读中国诗词,对于《醉翁亭记》这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必定倾注了诚挚的信任。而另外一位译者杨宪益和他的夫人曾合力翻译了众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希望通过翻译建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醉翁亭记》对于两位译者来说,都极具翻译价值。
二 侵入与吸收
侵入与吸收两个阶段紧密相连,是翻译活动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译者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原文,阐释原文文本,这属于侵入阶段。伴随着侵入,下一步是吸收,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一)写景的翻译
例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全篇起始句,“环滁皆山也”中“环”一字,翟里斯译为be surrounded entirely,杨宪益译be enclosed。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对surround和enclose两个词的解释略有不同。词典里surround 用于被动的释义是be all round something or somebody,即“被事物或人环绕”,这与原文“环”的含义已经大致对等。翟里斯在surround后又多使用了entirely一词,动词和副词连用,进一步形容四面群山环绕的景色,更有层峦叠嶂之势。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出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接收的信息与原文读者接收的信息一致,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个别词[8],以达到相同甚至更好效果。对于“环”字,杨译enclose在词典中的释义是put a wall, fence, etc round something,指用墙或是篱笆等物围起,虽然也表达出“围、环绕”的意思,但围绕物有特指,缩小了原词的语域。因此对比两个翻译版本,翟译更贴近原文,略胜一筹,侵入程度较大。
欧阳修在描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以后,转眼望向西南方向,不禁感慨西南方的山峰、深谷极其优美,那树木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原文语言简洁,长短交错,“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林壑优美”翟译be clothed with 来表示山峰被林木覆盖的样子,形象生动。杨宪益对这部分的处理,使用主动语态,动词boast,该词的英文释义是possess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表示“有(引以为荣的事物)”,此处boast在译文中显得较为突兀,增加了过多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原文的大意不符,从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属于侵入有误。
翟里斯对全文前三句的处理,一气呵成,...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尤其在翻译“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时,原文本是另起一句,但翟里斯将其译为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把先前观看西南诸峰的动作延续下来,视角由近及远。对于“蔚然而深秀”,翟并没有再次描述,而是用关系代词which指代了眼前已经看到的景色。杨译版本则未省去“蔚然而深秀”的翻译,译文按照原文内容,逐字翻译出,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这两种不同译本很难区分优劣,翟译使人身临其境,杨译能遵循原文的字句,但代入感稍弱。
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限制,翟译欧阳修所指的“琅琊”一词时,误以为琅琊在山东地区,因此将其译为Shantung,翟里斯原以为“山东”是较大的地名,能够为英语文化读者提供更加直接的信息,没想到适得其反,造成了误译。从阐释学翻译论的角度出发,也属于侵入有误。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欧阳修和随行的人在山中步行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在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翟里斯和杨宪益此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代词,翟里斯用one来泛指,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而杨宪益却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根据原文意思,欧阳修和他随行的人一起见此美景,因此代词one更贴近原文文意。在随后描写听到山间潺潺溪水声,翟里斯英译版本中bring一词显出水声出现得自然,与原文“渐闻”的意思对等。“水声潺潺”翟使用习语进行翻译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使译文有着音乐和诗一般的韵味。而后翟译“泄出”为gush forth,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gush指喷出,涌出,这与原文的含义极为贴近。翟译版本既保持了和原文同样的节奏,又使译文音韵和谐,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实为一种成功的侵入,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此处杨译版本由于代词的错误使用,上下文衔接不畅,破坏了译文的一致性。
例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出而林霏开”翟里斯译为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ss,单词虽不多,但串联起来,画面立刻呈现眼前。peep,表示慢慢露出,阳光透过层层树叶撒下光辉,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的云气,抬头能看见阳光斑驳照耀。杨宪益的翻译较为平淡无奇When the sun emerges, 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其中使用到的动词emerge不如peep来得生动形象。
从写景的译文中可以观察到,翟里斯充分发挥了母语的优势,文字韵律节奏感强,用语地道,更贴近原文,相比杨宪益版本,侵入程度大。
(二)写事的翻译
例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原文出现“僧”这一文化意象词,在译者对原文的意思予以吸收的情况下,翟里斯选择归化兼融合的策略把“僧”翻译成Buddhist priest,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虽然传达出“信奉佛教”的含义,但目的语使用者大多会将其理解成信奉佛教的牧师,翟里斯试图对目的语读者的原有文化图式进行添加,帮助读者理解相关信息。从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观点出发,属于吸收有误,Buddhist priest与包含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僧”这一意象相去甚远,并不能实现原文和译文的信息对等。
杨译采用模糊策略将“僧”译为monk,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xian. monk包含了“僧”这个文化意象词的含义,与翟里斯priest相比更接近源语文化意象,侵入和吸收程度较高,但monk也部分扩大了原词的语域,因为它同时可指住在修道院里的男性教徒,包含了其他宗教教徒。
(三)关于“乐”字的翻译
例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全篇围绕一个“乐”字,“乐”字在文章共出现九处,而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和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名词性的“乐”和动词性的“乐”,加之此句原文本身具有骈散结合的爽朗,翻译难度高。从形式上看,翟里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英译版本都显得有些长而繁复,没有体现出回绕的特点。从意义上看,翟里斯将动词的“乐”字译为“rejoice”,译文They, too, can rejoice in hills and trees, but they cannot rejoice as man rejoices...杨译动词的“乐”为enjoy,名词的“乐”为pleasure,译文But although the birds enjoy the hills and forests, they cannot understand the men’s pleasure in them...字典中rejoice释义feel or show great joy,enjoy意思是get pleasure from。这两个英译本大致都能将欧阳修原文的“乐”诠释到位。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翟里斯对于“不知”一词的翻译策略的选择,They rejoice with him, though they know not at what it is that he rejoices...翟里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原文翻译成更为贴近目的语表达方式的译文,从形式入手,选择了 know not at...而不是将否定词置于动词前的表达do not know at…,这种译文在读者看来更符合英语古诗的写法,颇具古文风韵。
三 补 偿
经过翻译活动中侵入和补偿的阶段,难免会失去原语的文化信息。斯坦纳提出“真正的翻译总是寻求均等的补偿”[9]。为达到原文和译文处于平衡状态,译者大多会采取补偿策略,使用脚注或者文内补偿的方式。
例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这里描述众多宾客在山水之间,酒足饭饱的欢乐场面。这席间的乐趣,并不是琴瑟等乐器带来的。“非丝非竹”一词,两个英译本区别较大。翟译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杨译with no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
“丝”和“竹”分别是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乐器的统称,可泛指音乐,但这在英语文化中却属于空缺文化。中国古典词中常常出现“丝竹”这一意象,如“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飘入青天”。杨宪益通过文内注释的方式对“丝竹”一词进行了中国文化常识的输出,做出文内补偿。杨把“丝竹”直接译为strings or flutes,其中flutes指长笛,它和竹制乐器有等同的意象指代作用,这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了解文内信息,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这是译者在侵入、吸收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补偿。
结 语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窗口。不同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可能受到自身不同社会环境,文化知识的影响,从《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来看,翟里斯由于母语的优势,在写景翻译上侵入和吸收的程度高,但转而叙述事情,就显出了生硬和不严谨的地方。相反,杨宪益深谙中国文化,在文化意象词、叙事等方面发挥较优。综上分析,可以证明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全过程,在翻译策略选择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读者才能够欣赏到不同风格,别样的翻译。
[1]袁洪庚.阐释学与翻译[J].外国语,1991,(5).
[2]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5):58-62.
[3]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4).
[4]吴小芳.认知语言学意义观关照下的《醉翁亭记》句式英译比析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2).
[5]王晨.以奈达的“对等”理论比较《醉翁亭记》两个版本[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
[6]吴小芳,张媛.《醉翁亭记》文化意象词英译之比析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4).
[7]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8]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Methuen,1980.
[9]李明.汉语文学作品英译的信息布局对语篇建构的作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5,(12).
(责任编校:张京华)
H059
A
1673-2219(2017)08-0125-03
2017-05-20
潘珺华(1990-),女,福建厦门人,硕士,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