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浯溪摩崖的守夜人与开掘者——关于杨仕衡先生《情系浯溪》的随想

2017-11-25杨金砖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杨老祁阳潇湘

杨金砖



浯溪摩崖的守夜人与开掘者——关于杨仕衡先生《情系浯溪》的随想

杨金砖

(湖南科技学院 柳宗元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杨仕衡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致力于浯溪摩崖碑刻的发掘、整理与保护。曾精心撰写《浯溪碑林解读》《浯溪碑刻分布总图和碑文资料汇编》《陶铸诗词解读》《陶铸诗词法贴》《陶铸故居——石洞源》等书稿,其《浯溪碑刻》一书被列入《湖湘文库》出版。《情系浯溪》是杨仕衡老先生于耋耄之年完成的一部书稿,2017年1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社。读其文章,拳拳之心,皇天可鉴。

杨仕衡;《怀系浯溪》;浯溪碑刻;潇湘文化

在潇湘文化的开掘整理与永州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最让我敬仰的前辈们中,莫过于龙老震球、陈老雁谷、桂老多荪、何老家壬与杨老仕衡。这五老个个仙风道骨、渊博学识,且又敬业执著,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众多学人。

我第一次认识杨老仕衡先生,得益于龙震球老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兴起了一股诗歌热。永州尽管地域非常偏远,但文化并不闭塞。龙震球、刘飘然、郑国栋、黄森、廖奇才、王建文等人倡导成立零陵诗社。当时学理科的我,也跟着附庸风雅地学着涂鸦,龙老见我写的还有些诗味,于是,建议我去祁阳浯溪看看,去感悟一下浯溪摩崖上那文字的意蕴与诗句的意境,提升自己的创作视野与文学胸襟。同时,他还提醒我去浯溪,若有机缘,最好是去拜访一下桂多荪和杨仕衡两位高人。龙老说,桂老和杨老是祁阳的两部活字典,浯溪碑林就是在他们两人的潜心研究与发掘整理下才得以重放光彩的。我虽然去过浯溪很多次,但与桂老多荪先生缘悭一面。

浯溪的每一块石碑,通过杨老仕衡先生的演绎,立马鲜活起来,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在我们的眼前缓缓舒展开来,让我们从浯溪的诗文之美、书法之奇,再发现碑文之外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已久的故事。因此,听杨老解说浯溪,不仅是一种难得历史盛宴的精神享受,更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智慧的启迪。

听完杨老的解说,我于不知不觉中成了元结的一位“铁粉”,深深地爱上了盛唐时代的这位禀性耿介、为政清廉、生活简淡、文字高古的文坛旗手与民本先锋。元结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刺史厅记》等文章,道德高标,可堪为有唐一代体恤生民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元结的《刺史厅记》:“天下太平,方千里之内,生植齿类,刺史乃存亡休戚之系;天下后兴,方千里之内,能保黎庶,能攘患难,在刺史尔!凡刺史若无文武才略,若不清廉肃下,若不明惠公直,则一州生类,皆受其害。”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读书人报国安邦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支柱。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一位封建官吏,能有如此之觉醒?不能不令人敬仰和佩服。“爱民者,民必爱之。”这是千古不灭的真谛。元结体恤百姓之苦,百姓甚爱元结清廉。因此,吴大澂于《峿台铭》里由衷地感叹道:“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大贤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处,思其文辞;次山私之,谁曰不宜?”唐宋的宫廷不见,而元结的浯溪犹存。如元结这类的大贤之私,千百年来,有谁能说其不好呢?

地因人始重,人因地而名。自元结而后,浯溪便成为潇湘大地上的一处至关重要的名胜古迹。盛唐以来,据杨仕衡先生30余年的考证,浯溪园区集中保存了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间的历代名人的诗词书画摩崖石刻505方,其壮观景象远胜于西安碑林。像这样一部写在石头上的文学史册,展现的是一幅延绵千年的历史画卷,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也见证着民族与家国的兴衰悲欢。

杨老仕衡先生自1979年调入祁阳县文化馆后,便对浯溪石刻眷恋不已。1981年主动请缨前往浯溪组建管理处,并与其师桂多荪先生匍匐于浯溪的乱石丛中,从厚厚的苔藓下去觅寻那尘封而不为人知的故事。

诚然,这种石头上的探寻犹若沙漠里的寻宝,有刺激,有诗意,有浪漫,但更多的是艰辛。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个百废待举的年代,不说工作经费拮据,就是必要的基本设施也没有。杨老仅凭几根绳索就下到凌空百丈的绝崖上探寻苔藓侵蔓的文字,其危险是可想而知。其在《我与浯溪摩崖石刻相伴30年》一文中,曾有过详细记述:“我初来(浯溪)时,这里遍崖青苔覆盖,荆棘丛生,连旧县志载的280块碑也无法找出。为清‘家底’,我劈荆斩棘,剥苔探碑,低处伏地钻,高处吊身爬。晴天趁早晚斜射阳光,雨天趁水反光辨认碑文。挂烂衣服,擦破皮肉,乃至跌伤手脚也全然不顾。每查出一块石碑,如获至宝,欢喜若狂。”

功夫不负苦心人。就是凭着这种敬业精神和担当意识,杨仕衡老先生在浯溪临江的万丈绝崖上,剥开藤蔓与苔藓,不仅让一幅明代人留下的“圣寿万年”的巨型石刻重现原貌,而且还意外地发现了大量历史文献里所未曾记载的石刻文字。如《大宋中兴颂》和《大明中兴颂》等。这都是杨老仕衡先生带领众多同道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丰硕成果。

与杨老仕衡先生聊起浯溪往事,他最开心的是协助桂多荪前辈整理《浯溪志》。桂老早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学识渊博,为人严谨,是湘南一带令人敬重的文史学者。1981年桂老接到编纂《浯溪志》的任务,此时桂老已六十有七,刚好长仕衡先生20岁。桂老是杨仕衡先生的恩师,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师徒二人走到了一起。在桂老的指导下,1984年完成了浯溪石刻的第一次普查。杨仕衡先生白天拓印,晚上帮助桂老辨认、誊录、编号。那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稿件都是靠一页页的手工誊写。仕衡先生说,正是帮恩师抄录《浯溪志》文稿,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和从事学问的方法。《浯溪志》总计50万字,是桂老的一部扛鼎之作,也是潇湘大地上近几十年中编纂质量最为上乘的一部方志文献。杨老说,桂老是枕着《浯溪志》的手稿而去的,虽然当时未能正式出版,但其人生已无愧矣。后来,桂老的《浯溪志》于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终算完成桂老的一大心愿。杨老每每谈起此事,无不对湖南大学出版社雷鸣社长深感敬焉!

杨老仕衡先生为人坦荡垒落,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有元结的君子情怀与陶铸的松树风格。譬如《湘湘文库》中的《浯溪碑刻》一书,其书稿基本上由杨老仕衡先生独自一人完成,但最后出版时则以单位成果出现,书上没有提及杨老一字。有人为此问及杨老有何想法?杨老呵呵一笑说:“这没有什么问题,我原本就是单位一员,我们的目的是将浯溪石刻保护好,传承好,而不是什么个人名利的计较。更况且前人有言,‘私者一时’,‘公者千古’。何乐不为?”杨老如此坦然、宽厚与包容,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杨老是一位做真学问的学者。在学术见解方面,杨老仕衡先生总是独辟溪径,别开生面,从不人云亦云。2008年6月,由曾昭薰、王邦美两位领导发起在道县召开第一届湖南省元结文化研讨会,会上杨老仕衡先生、何老家壬先生对元结的为政之道的论述,让我大长见识。两年后,第二届元结文化研讨会在祁阳召开,杨老仕衡先生作为东道主的一位元老,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元结的林泉之志是清廉意识的山水移情”,认为元结雅好山水,一是他热爱祖美好山河的真挚流露,二是他忠直方正的清介襟怀的独特寄寓,三是对黑暗时局的鄙弃和批判。可谓掷地有声,更令人为之一振。

在杨老的眼里,斯文之人,学问务求严谨,决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如《大唐中兴颂》中的“地辟天开,蠲除秗灾,瑞庆大来”中的“秗”字,在各类文献中多有讹传,作“妖”字者有之,作“袄”字者有之,莫衷一是。杨老结合碑文考证,认为是“秗”字,念yù,私者,图非常之事。从而,“蠲除秗灾”便有了一个圆润的解释。

杨老仕衡先生更是一位浯溪文化的推介者。2012年春,蔡自新、郑正辉等人策划,由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与永州电视台合作,联合开办“潇湘讲坛”系列文化栏目。目的一是对永州地域文化进行一次系统开掘,并以文史讲坛的形式向外推送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永州,走进永州,熟知永州;二是为地域文化方面的一些长者留存一份弥足珍贵的音像资料,为后人积淀一份学术档案。蔡自新先生要我负责学者的邀请与稿件的审读,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祁阳浯溪杨仕衡老先生与祁阳县小调传人蒋钟谱老先生。经与二老联系,仕衡老先生爽然应约,并很快发来他的“浯溪摩崖石刻”的讲稿。为了保证杨老的安全,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自新先生亲自开车前往祁阳,将杨老接到电视台的录制现场,杨老用约带祁阳腔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连开四讲。杨老的演讲经永州电视台播出后,立马传到了优酷网上,讲得非常好,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杨老的成功开讲,也为我们“潇湘讲坛”后面一系列地方文化节目的录制增强了信心。

通过“潇湘讲坛”,我与杨老仕衡先生成了莫逆之交,我们间不时进行电话沟通。2015年2月,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与电视台签订的三年协作合同到期,三年时间里,我们“潇湘讲坛”共录播156期。蔡自新先生召集相关人员商讨,策划将“潇湘讲坛”的所有文稿结集出版,以对这个凝聚了众多学人的文化栏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最后因经费问题未能付诸实施。杨老却一直将此事记在心上,他几次跟我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生命不知还能维持多久?可能就在旦夕之间。如今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无力将潇湘讲坛的文稿结集出版,我只有自己花钱将浯溪摩崖讲稿与近年所写的部分相关文稿汇编成册,以便于给祁阳、给浯溪、给同事、给朋友、给读者、给社会,留下一份记忆,存下一份念想,也算是一个交待。”后来,祁阳县委、县政府和浯溪文物管理处的领导知悉此事,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微不至关照,于是,也便有了这个《情系浯溪》的读本。

《情系浯溪》共分5辑,约15万字,篇幅虽然不是很长,但字里行间皆洋溢着杨老仕衡先生的睿智、艰辛和汗水。我每每翻读这部书稿,无不被杨老的深情和执著所折服,他将他的生命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浯溪,浯溪成了他的精神憩所。杨老自号“三吾一丁”,也深深地体现了他对浯溪的浓浓情愫。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于此,我认为杨老仕衡先生不仅是埋头苦干的文史学者,更是拼命硬干的文化守夜人。我相信读者诸君会从《情系浯溪》一书中,感悟到仕衡老先生的这份拳拳赤子之心。

[1]杨仕衡.情系浯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

[2]浯溪文物管理处.浯溪碑林[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责任编校:张京华)

I267

A

1673-2219(2017)08-0036-03

2017-04-11

湖南省社科评审委课题“潇水流域作家作品研究”(项目编号XSPYBZZ024)。

杨金砖(1963-),男,湖南东安人,湖南科技学院编审,主要从事潇湘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杨老祁阳潇湘
《潇湘暮雨图》
笼中鸟
刘桃
鉴宝大师
祁阳一中学子上央视
鉴宝大师
88岁退休教师著书研究方言熟语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欢乐潇湘
潇湘花月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