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高职院校为例

2017-11-25王爱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因素高职

王爱娥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高职院校为例

王爱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航空服务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在问卷调查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动机、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知和个人表现及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现状 影响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可见,创新人才及其培养在我国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一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等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明确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 概念界定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最初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随后的文献对创新能力的诠释大体上形成了企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多个层面和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的定义。综合已有定义来看,创新能力通常是指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旨在破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它是指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材料、方式方法与手段条件,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是教师教学创新认知系统、教学创新动力系统、教学创新人格系统以及教学创新行为系统等多种心理结构共同体的综合反映。[1]教学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创新、教学评价创新是教师教学创新表现的五个维度。[2]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样本构成

文章的研究思路是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与行业专家访谈、借鉴已有相关问卷,并征求部分院校主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意见后,自编了一份“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然后以长沙市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代表,采取问卷调查法获得基础数据,最后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得到相关结果。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教学创新动机、教学创新重要性认知和个人表现、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四个部分。此次发放问卷共14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96.43%。经复查确认,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91.42%。调查样本构成的基本情况如下:在性别方面,女性占60.63%,男性占39.37%;在年龄方面, 31-40岁的人数最多(占61.42%),其余依次是41-50岁(占19.69%),30岁以下(占15.75%)和51岁以上(占3.15%);从最高学历来看,硕士研究生居多(占65.87%), 其次是本科生(占31.75%)、博士研究生(占2.38%);从现有职称来看,讲师所占比例最大(占64.57%), 其次是副教授(占20.47%)、助教(占14.17%)、教授(占0.79%);就专业背景而言,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管理学(占40.16%)、工学(占21.26%)和理学(占11.81%),其余依次是教育学(占10.24%)、文学(占7.87%)、医学(占7.87%)、艺术学(占0.79%);就所授课程类型来说,排名第一的是专业课程(占55.91%),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程(占26.77%)和基础课程(占17.32%)。

四 调查数据分析

(一)教学创新动机

教师的教学创新动机通常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内部动机是指工作或活动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来自个体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如兴趣、情感、好奇心、挑战感、成就感等,外部动机是工作或活动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来自个体对于活动结果能够带来外在的报偿。

经调查发现,教学创新动机中,提升教学效果,获得满足感排名第一(占85.04%),其次是提升自我以获得成就感(占78.74%),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教育发展变化的要求并列第三(各占51.18%),比较少的教师基于学生的要求(占28.35%)、职称评聘的需要(占26.77%)、学校的要求(占18.11%)及获得外在报偿(占5.51%)动机进行创新。这说明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等成就动机是教师教学创新的最大动力,其次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外部动机中,除“教育发展变化的要求”外,其它外驱力的影响并不明显。

(二)教学创新能力重要性认知和个人表现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全面更新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认知与行为系统[4]。调查发现,在教学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总体认知和个人整体表现上,认为教学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教师比例分别为54.33%和42.52%,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15 %,认为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一般和较弱的教师比例分别占52.43%和4.72%,认为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比较强和非常强的教师比例分别是38.73%和4.09%。数据表明,高职教师对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知非常高,在个人总体表现上,部分教师表现优秀,超过一半的教师表现一般或较差。

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对教师教学创新六个维度的重要性认知分别进行测量,其中1分~很不重要,2分~比较不重要,3分~一般,4分~比较重要,5分~非常重要。测量后发现,教师对六个维度的重要性认知均值在3.77-4.02之间,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教学内容创新(4.02)、教学方法和策略创新(3.97)、教学思维创新(3.93)、教学资源创新(3.88)、教学评价创新(3.82)、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3.77)。根据里克特量表1~5 等级评分标准(1~2.4 之间表示反对,2.5~3.4 之间表示中立,3.5~5 之间表示赞同[5])可知,高职教师认为以上所列六个维度均是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其中,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创新、教学思维创新是最重要的三个维度。

采取同样的方法对教师教学创新六维度的个人表现进行测量,发现高职教师在教学创新六维度的个人表现均值在3.4-3.58之间,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教学内容创新(3.58)、教学资源创新(3.55)、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3.55)、教学方法和策略创新(3.52)、教学思维创新(3.48)、教学评价创新(3.4)。可见,除教学思维创新和教学评价创新外,教师在其它四个维度上的表现相对较好,但其得分也仅在“3.5”这个临界值上,说明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

1.均值分析。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认为人的创造力受多重因素的聚集影响。同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也受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影响。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对影响教学创新的15个因素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后,其均值在3.75-4.16之间,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改进教学设备和环境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4.16)、有关教学创新的激励制度(如职称评定、薪酬、评优评先、荣誉等)(4.16)、有关教学创新的经费支持(4.16),减轻工作量以给予更多的时间(4.15)、自身的创新愿望和意识(4.12)、自身工作的投入度(4.09)、加大外出培训和交流力度(4.05)、学校的教学创新氛围(3.96)、教师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信息交流共享等(3.95)、主管领导给予的指导和认可及人文关怀(3.93)、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3.93)、自己身不畏惧权威和勇于挑战等个性(3.88)、举办专业和教学等创新技能竞赛(3.85),有关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3.82),避免同一学科内“学缘结构”近亲繁殖(3.75)。由里克特量表1~5 等级评分标准得知,以上所列因素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均有重要影响。其中,“改进教学设备和环境,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有关教学创新的激励制度(如职称评定、薪酬、评优评先、荣誉等)”、“有关教学创新的经费支持”,“减轻工作量,给予更多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四个因素,而由下文可知,这四个因素均属“平台搭建”类因子。

2.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教学创新影响因素量表共包括15个问项,量表的KMO值0.832,Bartlett’s球形检验值是892.402,显著性水平达到0.000,说明教学创新影响因素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了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

表1显示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大于1的特征根,共解释变异量68.196%,它表明该量表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分析效果比较理想。公因子1在“有关创新的奖励制度”、“有关创新的经费支持”,“改进教学设备和环境,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减轻工作量,给予更多的时间”,“举办专业和教学等创新技能竞赛”因素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遂将其命名为“平台搭建”。公因子2在“学校的创新氛围”,“主管领导给予的支持、发展性指导和个性化关怀”,“教师之间的信任、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加大外出培训和交流力度”因素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遂将其命名为“校园氛围”。公因子3在“自身的创新愿望和意识”、“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自身工作的投入度”、“自身不畏惧权威、勇于挑战等个性”因素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遂将其命名为“自身特质”。公因子4在“有关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避免同一学科内‘学缘结构’近亲繁殖”因素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遂将其命名为“制度支持”。

表1.教学创新影响因素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成分 1234 自身的创新愿望和意识.207-.002.802.091 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044.369.657.068 自身工作的投入度.334.004.727.067 自身不畏惧权威、勇于挑战等个性.037.248.714.210 有关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55.079.249.857 有关创新的奖励制度.847.017.057.304 有关创新的经费支持.788.178.091.305 学校的创新氛围.100.731.179.220 避免同一学科内“学缘结构”近亲繁殖.139.388.105.668 主管领导给予的支持、发展性指导和个性化关怀等.375.521.073.313 教师之间的信任、合作、信息交流、共享等.190.729.201.230 改进教学设备和环境,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735.213.393-.015 减轻工作量,给予更多的时间.730.254.248-.208 举办专业和教学等创新技能竞赛.529.430-.053.330 加大外出培训和交流力度.218.864.084-.034 特征根5.8431.1641.5891.150 解释变异量(共68.196%)21.287%18.386%16.679%11.862%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a.旋转在 7 次迭代后已收敛。

五 结 论

第一,教学创新动机。提升教学效果以获得满足感,提升自我以获得成就感及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高职教师进行创新的主要内在动力,外在动力主要来于教育发展变化的要求。第二,教学创新能力重要性认知和个人表现。绝大部分高职教师认为教学创新能力很重要,但在个人表现上,部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较强,多数教师表现欠佳;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创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评价创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教学思维和教学评价方面。第三,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分别为平台搭建、校园氛围、自身特质和制度支持,其中,平台搭建是最重要的一类因素。

六 相关建议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对其的培养和提升,具体可从以下进行:其一,搭建平台。先进的设施设备、宽松的教学环境,足够的时间和经常性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如改进教学设备和环境,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举办专业和教学等创新技能竞赛并配以创新奖励和经费支持。其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良好的学校氛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这就要求学校应致力于创新氛围的营造并加大教师外出培训和交流的力度,主管领导也应给予教师支持、发展性指导和个性化关怀,教师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合作、信息交流和共享。其三,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一切行动听指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灵活的创新思维是高职教师创新行为的先导,因此,应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强化对其创新思维的训练,在训练时可通过小组讨论、现场模拟、小组PK等多种形式进行。其四,制订有关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消教师教学创新知识产权无保障的忧虑。

[1]游旭群,王振宏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J].当代教师教育,2013,(6):1-5.

[2]蔡永红,王迪,雷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与创新表现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40-44.

[3]王振宏,王克静,游旭群论教师的创新人格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2010,(1):6-10.

[4]王敏芝.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4,(2):38-42.

[5]Cevat Tosun. 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31- 253.

(责任编校:张京华)

G717

A

1673-2219(2017)08-0119-03

2017-05-2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团队氛围对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JK016B2Y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爱娥(1980-),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因素高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