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城镇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2017-02-27陈鹏吴芍
陈鹏+吴芍
【摘 要】本文以钦州市城镇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中学德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根据调查了解得到的情况,分析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于人本主义理念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合理化、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镇中学 德育教育 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11-03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的中学德育教育未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研究发现,传统的中学德育内容、方向与目标已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期中的德育教学要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非主流文化不断侵入并阻碍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尊重人、依托人、发展人,让学生获得充分公平的发展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完善。学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建立、塑造自己的教育特色与优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问卷法对钦州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以此为样本,试图从中了解钦州市城镇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本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 2000 份,回收1770 份,问卷回收率为 88.5%;有效问卷 1723 份,有效率为86.2%;发放教师问卷 100 份,回收 100 份,全部有效。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影响钦州市城镇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困境,探讨加强钦州市中学德育人本化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以钦州市第一中学、钦州市第二中学以及钦州市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力争使所选取的样本可以体现出钦州市中学德育的开展情况以及整体发展水平。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三)现状分析
1.德育内容情况分析
“学校对德育的注重程度以及教师对德育的认可度是衡量中学德育工作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师调查问卷》中有 31.5% 的教师认为学校对中学德育工作重视不够,7.8% 的教师认为不重视。表明钦州市中学的德育重视程度与广大德育教师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图 1 所示。
根据 1723 份《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钦州市中学德育内容中受重视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劳动、卫生、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分别占 47.3%,39.4%,29.7%,23.6%,17.6%,16.4%,12.7%,详细如图 2 所示。
根据 1723 份《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钦州市中学德育内容中不受重视的教育内容主要有青春期、心理健康、观念、公民意识、理想、民主法制等,分别占 47.3%,44.2%,30.9%,19.4%,18.2%,17%,如图 3 所示。
根据 1723 份《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钦州市中学德育需要加强的教育主要有个人修养、文明公约、行为规范、竞争合作、自我保护等,分别占 70.9%,46.1%,44.8%,34.5%,33.3%,如图 4 所示。
从图 2、图 3、图 4 中可以看出,目前钦州市中学德育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德育教育层面,忽视中学生个人修养、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缺乏人本关怀,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正如图 5 所示,70% 的钦州市中学生认为德育课“和我关联不大”,课堂上讲的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另外一回事。
2.德育方法与途径分析
中学德育应该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如果仅仅一味地将德育作为规范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进行灌输、说教、约束,导致原本生动的德育活动变得枯燥乏味,原本内容丰富的德育局限于条条框框之中,那么就会影响中学德育课的效果。在对钦州市中学教师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长期以来该市中学德育只是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以及道德原则的灌输,严重忽视了学生知、情、意以及道德实行能力的培养,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需要”。将复杂的德育教育与生活严重割裂开来,对学生必须的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最终造成学生对德育兴趣的丧失,甚至是厌恶与反感,而且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德育评价情況分析
该市在德育评价、考核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比较完善的体制、考核标准、评价指标,详见图 6。学生的德育评价主要是由班主任来完成,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过于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考评上,家长和任课教师参与较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知现在许多学校德育评价结果主要由班主任决定,而且与学生的成绩有较大关联。
对中学生的德育评价若仅以分数为主,而忽视其他衡量指标,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下,要让学生在体力、言语、认知、社会性与情感上取得和谐发展,要采用民主公平的教育、评价方法,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往往对学生的德育缺乏足够的关注,未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未能把智育放在第一位。”家长和社会都以升学率来作为判断学校好坏的直接标准。学校为迎合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自然会对学生的成绩格外关注,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该市大多数学校虽将德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度,教授内容浅显,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等教师都不知道,对学生德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钦州市中学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以及学生自评的缺位也是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表现之一。
(二)忽视学生的自我需要
德育课堂的内容多是理论知识,比较乏味,很难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跟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完全脱离的。教师课堂讲授内容过于理想化,且偏英雄主义,与现代的生活实际偏离较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出现抵触现象。但目前该市中学德育课的教育内容概括为学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等。学生已不再局限于满足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学生往往更需要竞争合作、努力奋斗、心理健康、青春期处理、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该市的德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需求。
(三)缺乏人文关怀的注入
目前的中学教学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社会和家长的需要,过于集中在成绩考评方面,而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德育教育反而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国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技能培养而缺失人文关怀,培养出的多是技能型和经济型人才,在人文情怀方面缺乏关注。目前中学德育的内容与评价标准更多的表现为应试教育,呈现出较大的功利性。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多是考试能手,对社会成长中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掌握有限,学生会变成极度功利、现实、物质为上的人。德育不能用规范式的条条框框来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关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个体提供足够的关怀,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改进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理念
中学的德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合理的思考,使得给学生提供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要求,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
1.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新型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非常必要,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地位,将学生看成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合理的指导,以满足德育教学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和外界公众联系的最重要路径”。“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与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全面发展。”具体到德育,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宗旨,使人为人,实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尊重学生自身需求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不能对学生进行任何言语攻击,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学校也要多组织家长到校和教师进行沟通,让家长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变化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烦恼与困惑。
(二)探索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1.情感教学法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是人们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客观来说,之所以没有在德育方面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学习者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或者接受效果不好。学习者对一种知识的领悟受到很多项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以及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仅仅将关注的目标放在掌握德育知识方面还不够,需要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否满足德育的教学目标要求,观察学生在自身学习态度方面是否发生一定的转变。
2.榜样激励法
树立正面典型以促进德育教育。在德育教学中,榜样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通过向榜样学习,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之后,学习的积极性便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会更加理想。榜样激励法是一种培养学生自觉性,成为提高学生凝聚力、活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的评价机制
1.确立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的评价理念
中学德育评价要和现代德育目标相契合,应采取人性化评价方式。中学德育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评价方式逐渐向“人文化范式”转变。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与差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其自主意识与主体精神,重视个体个性发展的评价。比如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可以以“人文化范式”评价模式与“人文关怀”理念为主导考察学生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是否正确,学生对社会上荣辱事件的评价是否符合正常的标准,在社会规则和法律规范的遵守方面能否做得比较好。
2.构建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的评价机制
(1)评价目标要具有层次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提高專业课成绩,更是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多种复合型人才。在构建德育评价机制时摒弃“一刀切”的做法,在充分掌握与全面了解中学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特长与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综合判断与评价,即树立“学生有差异,教育无差生”的观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给予支持、关心与鼓励。
(2)评价标准要具有多样化。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将德育绩效的相关表现量化为相关的指标与数据。教师以及其他德育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比如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沙龙、撰写思想汇报与个人总结、听报告会等,多采用笔试、口试与动手操作的考查形式,然后对中学生的测试报告进行评价分析,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列出等级。而定性分析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综合全面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便真实、客观地描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评判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行为表现。既用定量的方式进行判断,又从定性的角度加以分析,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学生永远是德育教学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理念、探索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方法、构建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确保教学环节不对学生的人格和自尊造成伤害,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天波.中学德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鲁东大学,2013
[2]王维审,张沛霞.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28)
[3]陈美玲.人本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8)
[4]鄒瑜.优质均衡视域中的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2(8)
[5]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6]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民族地区特岗教师文化适应性及专业成长机制研究》(2014JS036);广西高校科研项目课题《民族地区特岗教师文化适应性及职业认同研究》(KY2015LX5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 鹏(1985— ),男,汉族,山东汶上人,讲师,钦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葛 磊(1987— ),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助理讲师,钦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吴 芍(1977— ),男,汉族,广西钦州人,助理讲师,钦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