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中寻异 深层探析
——也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比较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举范进中屠户

同中寻异 深层探析
——也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比较

■阮班莲

本文从《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比较阅读入手,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人物性格迥然不同、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写作目的相去甚远。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有关背景,并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致力于从相同中找出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对教授这两篇文章的教师应该有所启发。

比较阅读人物性格表现手法写作目的

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是指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同中寻异,异中找同。在阅读中将内容或形式进行分析、辨别,达到开阔学生眼界,拓展阅读视野,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目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因为所写内容大体相同,都写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人性百态,所以这两篇文章成为教师们进行比较阅读的常用范文。多数教师是从它们的相同之处进行比较,而笔者在多次研读这两篇文章时,却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人物性格迥然不同

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自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信奉的人生哲理。“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穷得快成乞丐了,但仍然不肯脱下那象征读书人地位的长衫,说话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当别人问他当真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且把“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炫耀。至于后面的“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更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学问,用得不伦不类,不着边际。当别人嘲笑他偷书时,他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句话的前半句他使用了“偷梁换柱”法,用一个有书面色彩的“窃”换下了口头词“偷”,是为了用来忽悠“短衣帮”,掩盖自己“偷”的行为;后半句“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暗含的意思是:即使我偷了书,那也是读书人之间的事,轮不到你们这些大老粗说话。这些都是他作为读书人“骄傲”的表现。他轻视体力劳动,又身无长技。由于从小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做官论的影响,他不肯从事体力劳动。他“身材很高大”,而且年龄也不算大(花白胡子,大约五十岁左右),照常理,他完全有能力做一个体力劳动者养活自己。但他宁愿去偷,也不愿劳动,好吃懒做,连给人抄书也做不来,“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果说“穿长衫”和“之乎者也”是他悲剧的起因的话,那他不肯从事体力劳动而去偷窃被打,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一个孔乙己最后走向死路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后的殉葬品。

再看范进。从文中的描写可见他处事圆滑、应付周全。当他中了秀才回家,胡屠户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他,并“挟枪带棒”地把他训了一顿,说范进中秀才是“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范进是“唯唯连声”。而当他中了举人后,马上把“岳父”改称为“老爹”,而且当他给胡屠户银子时,还假惺惺地说:“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范进的善于周全,尤其表现在张静斋和他攀交情时。张说他们是“亲切的世兄弟”,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他的中举和高要县的汤公并无实质关系,更是和张静斋八竿子打不着,但他顺着张静斋的话“就汤下面”,既拉拢了权贵,又显得体面周全。从他的处事行为看,他还是个有一定“主见”“能屈能伸”的人。当他想参加乡试,去向胡屠户借钱时,不仅钱没借到,还被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是他没有“唯命是从”,还是瞒着丈人参加了考试。当他考试回家发现家里没米了,母亲让他去卖鸡买米,他也就“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可见,如果最终考试不中,为了生存,赚钱养家的活计他也是肯做的。另外,他热衷功名,执着于科举取士。他自从参加童子试起,一直考到五十四岁,三十五年来虽然连秀才也没考中,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尽管被丈人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他还是偷瞒着丈人参加了乡试。正因为他对科举取士孜孜以求,把读书做官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所以一旦考中,“喜极而疯”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吴敬梓笔下,范进是个虽然受封建科举制度影响至深,但却又能顺应封建统治的读书人。

二、表现手法同中有异

鲁迅写《孔乙己》虽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孔乙己第一次到店的肖像和最后一次到店的肖像对比,孔乙己和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不同遭遇的对比等,但文中用得更多的是衬托。鲁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众人的“笑”层层烘托孔乙己的“悲”,直至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死去。鲁迅写众人的“笑”是很有层次的。第一层是嘲笑孔乙己偷东西。“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不回答,酒客们似乎觉得不过瘾,“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争辩,“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从孔乙己的语言和神态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以偷为耻的,但对他来说却是能活下去的唯一方法,而酒客们却以此作为取笑他的素材,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二层是嘲笑他没有进学。“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会读书识字是他最为自得和自傲的资本。但是众人是不会让他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情绪的,问这句话只是为了给下一句做铺垫,“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人莫揭短。”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是多大的耻辱和痛苦啊。这时的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了一层灰色”。我想,此时的孔乙己连死的心都有了。酒客们的目的达到了,于是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从这两层的描写可以看出,众人的“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伤”和“痛”之上的。众人笑得越厉害,孔乙己就越发显得可悲。第三层是笑他被丁举人打。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坐着用手“走”到酒店来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孔乙己已经脱下了他引以为傲的长衫,而且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他的身心已受到了巨大的摧残,生命处于苟延残喘的境地。但是,面对此时的孔乙己,大家也没有放过取笑他的机会,“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这次孔乙己却并不分辩,而且露出了恳求的神色,但是“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最后,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文章最后,鲁迅先生用轻描淡写的一笔“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交代孔乙己可悲可怜的下场。孔乙己就是这样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消失。鲁迅先生通过逐步铺垫,层层烘托,用众人的笑声将孔乙己的悲剧推向高潮。我想鲁迅先生写众人“笑”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突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众人的麻木不仁;二是以“笑”衬“悲”,使孔乙己的悲剧显得愈加可悲。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的主要是对比手法。作者着力写了两组对比,一是范进中举前后不同处境的对比。范进中举前住的是草棚,吃的是粗茶淡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在范进参加乡试时,家里已无米下锅,老娘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回家只好将家里唯一的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好买几升米。而中举后,平时毫无交情的张静斋送来贺仪五十两,还送了三间三进的大房子,这真是应验了那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二是以胡屠户为代表的众乡邻对范进态度的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不仅“一口啐在脸上”,还把他骂个“狗血喷头”,说他想中举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胡屠户称他为“天上的星宿”“文曲星”“贤婿老爷”,众人让他打范进一掌治疯,他开始不敢,说女婿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打了后,手掌竟然“弯不过来了”;当范进清醒了,“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一个“扯”字表现了胡屠户对中了举的女婿极尽巴结之能事。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送的贺礼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而中举后的贺礼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那么众邻居是什么样的呢?范进中举前,老娘饿得两眼昏花也没人管,中举后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都显出了一副热心肠。这样的对比,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不仅让读书人中毒至深,就是普通百姓也深受影响,以致形成了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三、写作目的相去甚远

《孔乙己》通过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与腐朽,下层知识分子从精神到肉体都被摧残,以及封建统治下人们的麻木、愚昧。它写于1918年,发表于1919年的《新青年》,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被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形象,揭露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而《孔乙己》则是他向封建统治和封建科举制度开火的第二炮。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从而改变国民性。作为一名反封建的斗士,他揭示芸芸众生昏沉、麻木的病态,割开社会的毒瘤,“引起疗救的注意”。虽然当时科举制度被废止,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类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鲁迅先生用他的如椽大笔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悲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企图用他声嘶力竭的呐喊来唤醒沉睡的人们,以拯救中国的知识分子,拯救中国的未来。

《范进中举》则是表现了科举考试下封建文人背负的巨大精神压力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祖父一辈,也曾有人中过殿试第二名,但是到了父辈,家道中落,父亲吴霖起拨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小官。吴敬梓从小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后来却因“文章太好人太怪”而遭黜落。科举受挫使他渐渐打消了科举求仕的想法,成为一名恃才放旷的风雅之士。他的《儒林外史》取材于现实士林,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有的还是他的朋友。所以,如果说他写这本书的用意是讽刺儒林界的丑陋,实在有点牵强。小说虽然借用明代年号,却写的是清朝康乾年间的事情。全书所写的一系列典型形象(主要是封建知识分子),作者对他们的基本态度还是同情的。他们是社会的受害者,而不是厄运的制造者;他们的思想被禁锢,智能被破坏,道德被腐蚀,却仍然保留着一些令人同情的甚至是善良的品性。文中也刻画了几个正面形象,如王冕、杜少卿、虞博士、迟衡山等,他们清淡脱俗,并不热衷于功名富贵,体现了慷慨洒脱的名士风度。如果读者从上述几个人身上看到一丝朦胧的光亮的话,那么小说的结尾刻画的“市井四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则是作者笔下的理想形象,他们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的独立,这也许是作者为儒林人士探求到的一条新路吧。因此,说《儒林外史》是在批判和揭露封建文人的腐败无耻,毋宁说作者是借《儒林外史》探讨封建末世士林文人的出路。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中屠户
“范进中举”现实版
月夜下的逆袭
昙花破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浅析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张屠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