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功底美院考题

学科融合,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刘春文

“西画考风景,国画考唐诗,擅长画人像画鸟的考生,傻眼了。”这是2017年2月8日的《钱江晚报》报道刚刚结束的中国美院校考的标题。“题目太活,又考哭一大片学生”,一个“又”字揭示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亟待提高的问题。

美院校考题目以灵活闻名,面对那些“出乎意料”的考题,每年考生都会“哭倒”一片。考了几年的“彩头”(彩色头像画)突然变“风景”,不少考生当场就懵了。自行车、雨靴、不锈钢水壶……那些让考生泪奔的考题,和平时画的石膏、水果相差太远。一旦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即使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套路,只要稍有变化,便会陷入尴尬。脱离了生活,如果再加上文化课功底欠缺,更是四面楚歌。比起西画的风景和默写,中国画的考试内容显得更有“文化”,一首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要求考生根据诗意进行主题创作,人物、景物、植物自拟,题材不限,并要求题跋抄录全诗。此诗写的是作者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样的情趣,表达了对隐士超尘雅洁的赞美。要用画来整合一首诗的意境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除非有很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及绘画构图能力。也难怪有考生因为平时擅长花鸟,索性直接画了一只鸟,显然是离题万里了。

中国美院的校考题目其实折射出这样两个理念。首先绘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的素材应该来自生活,是灵动的,鲜活的;其次,作为一个高素质的艺考生,应该以深厚的文化功底为支撑,“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审美、思维、创造,这些都是一个美院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面对中国画的考题,也有人这么调侃,难不成出题的美院老师这几天也在看全国热门的中国诗词大会?其实,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热门,除了现场的氛围,组织的有方,更重要的还是命题本身特别讲究,在贯彻“熟悉中陌生”的亲民路线中,追求形式的多变,题材的丰富,设题的层递等。外加董卿声情并茂的主持,嘉宾炉火纯青的点评,一个个典故、一串串人物,陡然让静默的诗词变得如此鲜活而有内涵。根据提示猜诗句,完善上下句,根据诗句填词,依据诗句判断词义,甚至根据画面说诗句。这里融合了数学的排列、知识的识记、汉字的书写、文化的浸润、意境的审美,它完全打通了学科的界限,而命题及点评的专家均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授与学者,他们本身就是一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全员的参与、设题的经典、点评的到位、主持的优雅、选手的多才,再加上中国诗词本身的博大精深,中国诗词大会不火才怪。

中国美院校考以及热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正是当前喊得热火朝天的核心素养的有效实践吗?同样,作为语文学科,我们可以与历史、政治甚至数学等进行跨学科教学,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或者概念,运用不同的学科来进行诠释,从而让学生在大脑里面进行很好的知识整合。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在不同学科的融合中,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为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猜你喜欢

功底美院考题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桑坤利作品选登
2018艺术金融博士课程班开学典礼在西安美院举行
美院张老师评画
文化传承离不开扎实深厚的“功底”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奇葩美院(完结版)
学者功底缔造智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