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快乐学习 拓展国际视野
——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特色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剑桥课程体系评价

实现快乐学习 拓展国际视野
——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特色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我校以徐州市教育局《“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探索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文化转型策略,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逐步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文化取向,打破刚性、静态、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动态、开放的课程文化品格。

一、课程建设目标

我校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倡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探索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提高,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以实践效能为核心,追求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提升,逐步形成较高的品质、品位、品牌,通过课程领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体系化构建,逐步实现学校课程观念的集体表达。

具体目标如下:

1.加强课程建设领导力,科学规划校本课程体系,细化落实课程开发和实施。

2.开展中西文化交融的课程建设,强化外语教学特色,继续开设小语种选修课;发挥对外汉语推广(以下简称“汉推”)基地学校优势,扩大“汉推”特色课程的国际影响。

3.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展信息化支持下的网络课程体系及“双课堂”E学班实验研究,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促进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积极开展“剑桥国际课程”实验,探索基础教育与国际课程的融合方式。

5.发挥课程实施评价的导向及撬动作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以及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的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从社会环境、家长期待和学生需求出发,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等做出的整体构建。我校的课程规划力求将国家课程与学科类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促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融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具体方案如下:

1.从学段衔接的角度,纵向打通。我校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以下简称“三科”)为突破口,从发挥初中课程衔接作用的角度,将小学和高中三科中应容纳、可融合的学科要素,融汇到初中教学中去,建设基于学段衔接的学科类校本课程。

2.从学科延展的角度,建构模块。我校以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三科为主线,开展初中模块课程教学研究,建设基于校情、教情、学情的学科弥补型和分层诊断型校本课程体系。我们开展语文六册教材的整合再构,引入读书活动课程,将其植入课堂,纳入评价;在使用牛津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朗文互补型教材;在现有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分层的校本课程建构和实施。

3.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打造特色。我们充分发挥校长能力、教师能力、家长能力和学生能力,建设凸显学校特色、服务学生个性需求的活动类课程,如书法、民乐、机器人、物联网等。

三、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推进中西文化交融的课程建设。

我校开设了日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同时通过孔子课堂、“汉推”小使者文化修学、汉语桥等形式,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

2.开展信息化支持下的网络课程体系及“双课堂”E学班实验研究。

一是建立虚拟班级和学科俱乐部,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虚拟班级建设上,选择针对性强的学科,在各年级分层设立“A班/ B班/C班/D班”四个不同层次的虚拟班级、虚拟学伴,实施流动的进阶型因材施教。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学科教师针对考点和知识点组建训练题库,将其导入学习平台并发送给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然后,学生登录平台,完成上机训练(分为校内统一安排和校外自主训练两类);最后,计算机会将校内校外的上机练习结果自动整合为错题集,师生利用数据,可以有效地把握教与学的方向。

二是开展“双课堂”E学班课程的实践。利用云课堂平台,教师将备课时准备的课件、习题、教案等素材共享到学生端,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课堂上,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进行随堂测试,巩固学习成果,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会在教师端显示,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实现能力测评、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方面的个性化和数据化。

三是进行信息化作业课程设计。我们鼓励教师探索实践作业和创意作业的设计改革,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创新实践环境,增加学生实践作业和创意作业的活动频次,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剑桥国际课程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融合。

我校秉承“发展阳光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育具有“责任、感恩、博爱、进取”精神的世界公民和国际化人才,引进了剑桥大学国际课程体系,开设了剑桥国际课程实验班。

(1)课程理念: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强化母语和英语的学习和训练,使英语不但成为学习的内容,更成为获取知识的工具。

(2)师资配备:由我校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教授义务教育课程,由持有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专家证的英籍资深团队教授剑桥国际课程。

(3)课程设计:以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为依托,引入剑桥国际初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制设计、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充分融合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使中外学生在中国的学校里享受国际化的教育。

①课程比例。

70%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25%剑桥国际初中课程,5%双语特长选修课程。

②剑桥国际课程。

国际英语课程:这是剑桥大学面向非英语系国家推出的英语课程,是针对非英语环境学生的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它是与Cambridge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一起开发的,并以欧洲理事会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架构(CEFR)为依据,用于在世界各地展示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度。

剑桥数学课程:涉及算术、几何、测量、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五个领域的内容;课程侧重于原理、模式、系统、函数和关系式,旨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双语学习培养用英文思考的习惯。

剑桥科学课程:涵盖科学探究、生物、化学和物理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科学探究主要是斟酌想法、评估证据、规划、调查、记录和分析数据。环境意识和一些科学史也是该课程的组成部分。

(4)检测标准:七、八年级学生每学期进行进度测试,九年级学生参加剑桥全球统考。

(5)生涯规划:七、八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阶段考核,九年级学生参加徐州市中考及剑桥checkpoint全球统考。

四、特色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评价学生。

我们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局面,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评价教师。

我们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在评价与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察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时,注意教师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

3.加大课堂监控力度。

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教学的整体改革;二是制定课堂质量监控反馈表,加大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三是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将听课情况用定量、定性评价的方式反馈给授课教师,对于待整改的课,采取不打招呼和自荐的形式进行再检查,直到合乎要求为止,课堂教学质量表存入教师的成长档案;四是开展“复盘式”评课教学研讨活动,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其中,“复盘式”评课的内涵为:审视、诊断教学目标,回顾、还原教学内容,观察、品味教学过程,追溯、反思教学方法,分析、评价教学效果,改进、再构教学设计,聚焦研讨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提升授课者和评课者的教学水平。具体流程为:复述——还原课堂,细化过程;盘点——观察课堂,分析诊断;评价——反思课堂,改进提升;再构——再入课堂,至臻至善。

我校在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努力创设具有十三中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逐步实现课程建设从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转型。

(根据“江苏省初中课程建设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参评材料整理)

猜你喜欢

剑桥课程体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Cambridge Audio(剑桥)CXA80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剑桥能源周的启示
剑桥现象成功的秘诀
剑桥是最好的起飞平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