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展开自我教育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自育教参夏洛克

在阅读教学中展开自我教育

■孙爱娟

语文不只是一门咬文嚼字的学科,语文老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生咬文嚼字。语文是故事情节,是情感体验,是价值取向……语文更是社会人生。语文老师如果要教给学生有益的方法与素养,培养学生读解的能力与水平,就必须先从自我教育开始,读他人之未读,思教参之未言,行学生之未行。

现在,不少学生唯教参是尊,上课回答问题头头是道,考起试来却“胡说八道”。这是因为教参上更多呈现的是结果,学生不需要思维的参与就能获得答案。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参能够做到的事,语文老师没有必要去重复。我们的思想高度,决定着我们的研究视野。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因而,只有先“习渔于前”,再“授之以渔”,这个“渔”才能落到实处,而不至于纸上谈兵。

语文老师的自我教育水平,在课堂教学和阅读指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更真切的体验。

一、理文学法,灵活创新

一篇文章,小到遣词造句,中到文法构思,大到主题立意,都不应该是单线思维的。文本深处的东西,如情感的体验、思想的提炼、美感的品悟等,都有待于教师对学生做个性化的指引。语文课堂教育的目的,就是促成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质疑,并使学生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学会自我教育。

语文教师应该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不可人云亦云。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通过自我激励,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得深厚的积累。读一部《威尼斯商人》,既可以认识四大吝啬鬼之一的夏洛克,也可以探索犹太人的苦难生活史、基督教会对异教徒的歧视和迫害。我在备这节课时,跳出教参的局限性,寻找新的视角,查阅了犹太人的历史沿革以及基督教的起源,希望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启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了解夏洛克可悲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刻地理解夏洛克的“割肉之恨”实际上是他饱受社会压迫的结果;而夏洛克的命运,说到底,是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悲剧。从文本到人,从人到社会,再回到从社会的角度解读文本,学生对于“社会人”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完成”。

语文教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敏锐性感知,如对小说写作思路的把握,可以跳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固有模式,整理出明晰细致的线条。创新源于自育,教师需要在课前反复研读文本,构思新的框架与方案。以《台阶》为例,教师可以灵活创新,设计“台阶式”板书,一边是“吃苦耐劳,步步抬升”;一边是“饱受苦痛,步步下降”。悲喜两线,“宏源”的步步实现均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清晰地勾画出父亲一生的辛苦付出,以此呈现中国一代农民在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求获得尊严的强烈愿望。学生随着教师的引领读到此处,内心不由生出同情与悲悯,由此观照自己父母的劳作,以及自己的学习态度与进程,自我教育便在潜移默化中展开。

二、引经据典,另辟蹊径

语文课堂少不了“咬文嚼字”,但不能肤浅地将此理解为正字音、辨字形、析字义。其实语文课完全可以上成一堂文字研究课,将文字放在文本中进行考证、研究。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自我学习,充分准备,既要“察文之细微”,也要“考典之有据”——教师的自育水平在此立分高下。

字词的研究既可以同文相较,也可以异处作比,如将《孔乙己》中孔乙己拿钱的两个动词“排”和“摸”作比,将《孔乙己》中的“摸”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李忠的“摸”作比。结合人物的身份、生活状况、生活背景,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动词背后体现的人物心理。

日前,一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展示课,也给了我全新的启示。执教者向浩老师提出,文中“上九潜龙勿用”应为“初九潜龙勿用”,利用考据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他还查到了寿老先生所读文章的出处——南菁书院刘翰所作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继而抛出文中“铁如意”等一系列的小错误,通过考证,援疑质理,同时处处对比、细细品读、步步追问,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他的研究式课堂,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寿老先生知识渊博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语文教师的细致和用心。作为同行,我从他身上感受到: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育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学生也才能在探索研究中逐渐养成自育式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研究式语文课堂的初步生成,需要教师高超的自育能力,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采取新的方式,先由师生共同筛选出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而由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搜集和分析相关的典据文章,做好记录,记下观点,并做好参与交流的准备。

三、品细察微,高屋建瓴

名著导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教学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引导学生长文短读、长篇快读、多篇精读,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语文教师的智慧和用心。一般来说,因为名著篇幅较长,所以导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名著简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读书记录、课堂复述等完成最基本的检测。

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名著导学中,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读才能后导,教才能知不足,知不足然后才能再读。如此反复,直至找到自己认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这是一个教师不断自育、不断否定、不断进步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名著导学同样应该从细处入手,教师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这个切入点可以是动作神态,如孔乙己的“排”“摸”,祥林嫂的“眼神”等;可以是关联词,如“但”“竟”“总不过”等;也可以是内容穿插,如“美女蛇的故事”等。看似不起眼的内容,其实往往是解读整个文本的密码。这是从微观入手统摄宏观的导读模式。

另一方面,名著导学还应该做到高屋建瓴,从宏观到微观,都要有切实的阅读示范。以《朝花夕拾》为例,可以从情感色调着眼,赏读感受作品爱与憎的两大色调;可以从表达方式、观察视角着眼,观察到作品既有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儿童视角,也有进行议论批判的成人视角;也可以从主题着眼,品味作品展示的对童年的留恋与喜爱、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等情感。从这些宏观角度出发,再回到文本,细细搜寻相关内容加以佐证。

阅读,虽然是极为内隐的事,然而,教师借助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可以把阅读过程外显,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和进程,使其最终趋向科学而艺术的阅读。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张五芳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成员,常州市金坛区尧塘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自育教参夏洛克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有机启智 化学育人
抓好一关键,注重三培养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