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下个“十字路口”等你
——漫谈教学契机的把握与创设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契机创设利用

我在下个“十字路口”等你
——漫谈教学契机的把握与创设

■杨友红

主持人语

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在长达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和“转折点”,这些节点对他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或助推性的作用,我们把这些节点叫作教育教学契机。如何准备把握乃至巧妙创设教育教学契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得益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有赖于教师基于学生立场,对每一个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更能从中看出一位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的高下优劣。我们可能无法预知什么样的情境会叩开哪一个学生的心扉,更无从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否直抵学生的心灵,但是不要紧,我们会抓住每一个契机,竭尽所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孩子,就让我在下个“十字路口”等你!

教学契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学事件发展或转化的关键、枢纽,是决定性的环节。它是引导师生特别是学生深化认识、获得灵感、寻得问题解决策略的最佳时机和关键节点,是教学进程中的“十字路口”,转过这一个街角就是一片柳暗花明的境地。它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智慧,以及对课堂信息价值的把握和利用机智,最能凸显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主体地位。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又分为课前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有意创设的教学契机和课堂上随机生成、智慧捕捉的教学契机两种类型。课前教学契机的预设强调教师的创设技能,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课堂上对教学契机的捕捉强调教师对教学契机的随机把握智慧,突出经验性、敏锐性和灵活性。两种教学契机的有序展开和相互融合形成有效的教学情境,不断促使课堂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一个有境界、有追求的教师,要能够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不断地从这一个教学契机走向下一个教学契机,要始终以前行者和引领者的姿态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学生追赶。只要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奔跑,而且乐此不疲,课堂就会闪耀智慧的光芒,传来心灵成长的清晰而又坚实的鼓点。

一、把握时空机制,宏观思考、系统创设有效的教学契机

1.利用学生成长节律创设教学契机。

儿童的成长遵循自然成长规律,有效把握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间节点,往往能够顺应孩子的阶段性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发生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图式,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初一新生刚入校时,好奇心特别强烈,求知欲特别旺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心理上的优势,多组织竞争性强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的教学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二学生进入叛逆期,自主性明显增强,自我意识比较突出,这一年龄特征从总体上说问题比较突出。作为教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把教学上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教学的有利契机呢?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设计一些思辨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互相辩论中提高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一进入初三,面对升学压力,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课堂上坐得住、想得深。教师应该积极顺应学生的这一变化,抓住这一教学的有利契机增大教学的容量,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中考争取巨大的课堂教学生长空间。

2.利用课堂过程节律创设教学契机。

一堂课和学生的成长一样,也有自身的发展节律。任何一堂课都必须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过程展开机制,甚至一堂课根据内容的需要又可以安排几个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循环过程。教师要遵从这一课堂的发展机制,在课堂的开端部分有意制造教学的契机,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选择教学的导入手段,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绘画、音乐、影视等有关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恰切的教学情境。在课堂的高潮部分,教师要注意张弛有度,既要对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响鼓重槌,又要注意放松学习的节奏,调节学生紧张的神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和课堂上的互动状况,恰当地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长的快感。课堂的结局部分,许多教师往往是很平淡地结束,其实,课堂的结局部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我们可以变教师的结课为学生的结课,让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

3.利用空间变换的刺激度创设教学契机。

不变的教室,熟悉的面孔,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审美的疲劳。再加上初中学生本身好奇心强,喜欢新鲜和刺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变换活动的空间和形式,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教学契机。如我们可以利用重大的节日活动来创新教学的形式,创设教学的契机:清明节来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踏青活动,在踏青中举行赛诗会,促进诗歌积累,激发创作才情。元旦迎新来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创编课本剧,这样既活跃了节日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变换了的空间和形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也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二、利用教学机智,敏锐观察、及时捕捉有效的教学契机

课堂是预设的,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良好的教学契机,这无疑为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课堂的对话和生成本质又决定了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全部准确地预设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在课堂上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手段,甚至根据学情完全推翻原有的预案,顺应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需要,重设教学方案。教师应密切关注、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点、意外点和疑惑点,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都是促进课堂教学深化的有利教学契机,教师要及时调整原有的问题设计,生成新的问题设计,不断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1.利用学生的“兴趣点”生成教学契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生成教学的宝贵资源,并把这一兴趣点及时转化为教学的契机。同时,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新的兴趣点,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契机。教师在引领学生一步步从一个教学契机走向下一个教学契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利用学生对图画比较感兴趣的特点,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让你画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你认为应该突出什么?这一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抓住课文中有关朱自清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认真思考、辨别,然后在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中同学们体会了课文细节描写的神韵。这一教学设计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在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我又及时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课文还有什么地方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这两个问题的抛出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2.利用课堂的“意外点”生成教学契机。

课堂常常会出现意外,甚至会出现令老师尴尬的局面。这其实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反映了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独特视角,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和智慧地将其转化为教学的有利契机,就能够帮助师生打破教学的思维定式,获得对问题的新认识、新看法。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师生在共同探讨文章中的人物说假话的原因时,一个学生指出说假话是为了自己不被大家孤立。对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当时感到一种意外,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多年来对《皇帝的新装》主旨的一种传统认识,同时我也感到这是一种宝贵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回到了“人”那儿去,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性认识论。于是,我引导大家进一步分析,骗子宣称的新衣的特性其实就是制造了一种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谁都不想成为孤立者,由此,我们看到了舆论暴力的危害性。就这样,一个意外,生成了一种新的认识,上了一堂有新意的语文课。

3.利用课堂的“疑惑点”生成教学契机。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状态正是教师生成教学契机的有利时机,“愤悱”状态反映了学生学习时的困顿状态,是一种欲说不明、欲罢不能的心理高峰体验状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惑点,有效生成教学问题,在教师有步骤、有层次的一步一步引导中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契机的有效转化,关键是教师要有效地分解问题,搭好台阶和步骤,让学生在一点一点的顿悟中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社戏》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的结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并不理解,不理解这一句,也便不理解课文的主旨意蕴。怎么办?结合前面对社戏和吃豆场景的描写,我给学生制造出一个“愤悱”的疑惑状态:戏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结尾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我让学生体会社戏和豆到底有没有“美”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铺设问题解决的两个有效台阶。学生在这两个台阶的帮助下,逐渐认识到美在自然、美在人情、美在遗憾,由此读出了《社戏》的特别味道。

总之,教学契机的把握需要教师具有发现教学转化点的能力,也需要教师提高具体的转化策略的能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猜你喜欢

契机创设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