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雨知时节
——谈教育教学契机的创设与化用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小琪契机创设

好雨知时节
——谈教育教学契机的创设与化用

■陈 芳

有一则非常迷人的故事,说的是校园的花房里开了几朵硕大的玫瑰花,师生近日都来观赏。一天早晨,一位老师正在校园散步,发现幼儿园一个四岁女孩从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往外走。面对此情此景,他急于想知道这个小孩为什么要摘花。于是,他弯下身子,亲切地询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不好意思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老师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并且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老师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眼前发生的小女孩摘花这件事,我们会怎么认识呢?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或许大部分老师会批评小女孩破坏公物,乱折花草;或者以为这孩子从小就自私自利,有很强的占有欲;说不定,学校的德育处还会顺藤摸瓜,找到这个孩子所在班级,扣分,通报,批评班主任工作失职;而班主任也会联系家长,报告此事,要求一起教育,让孩子写下保证;甚至不排除有的学校,也会借此机会,小题大做,抓住典型,对全校孩子进行保护花草、热爱公物的道德教育……

或许,这是我的胡乱猜想,更多的事实情形不会这样。但对于教育来说,哪怕只有一种情形是这样,只有一个对象在此事或类似的事情中的遭遇会这样,其结果也是相当可怕的。因为,对“这一个”孩子来说,不但不会出现我们一厢情愿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陷入完全相反的境地之中。

突然想到社会对我们教师有多少美好的比喻:“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更有一个“春雨”。何以要喻为“春雨”呢?大诗人杜甫早就告诉我们,“春雨”是“好雨”,是“知时节”的“好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这其中渗透的教育真谛,让人佩服,也让我辈汗颜。

一、教育教学的契机在哪里?

在杜甫看来,“时节”就是节令,就是万物生长的时机,引申到教育和教学,其实这个“时节”就是“机会”“机遇”“节点”“拐点”,就是教育学所说的“教育契机”,就是成才学中所说的“十字路口”。这一切在别人看来,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从上面的故事来看,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睛里,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大大小小的事都会是教育的最佳契机,无论什么性质的事件都能转化成精彩的教育故事。把握好教育契机,做到“润物细无声”,就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温暖迷人,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智慧中幸福甜蜜地成长。

1.教育教学契机,无处不在。

从空间来说,任意一方实际空间,哪怕是网络虚拟空间,都隐藏着无限多的教育教学契机。

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课堂内外的场所,孩子的家庭和故乡,大凡孩子生活的每一寸空间,都有教育教学的契机存在。特别是如今无处不在的网络,很多老师往往视之如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不让学生上网,就怕上瘾而误了前程。但,富有智慧的校长、老师从来不会简单地关闭或杜绝网络,而是巧妙引导,借助网络展开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沟通与交流,形成网上网下的全方位覆盖的教育管理。

2.教育教学契机,无时不有。

从时间维度来说,在任意一段时间里,都会有各种教育教学契机的存在。千万不要狭隘地以为只有学生上学的时段里才有教育教学的发生。吃饭的时间里,走路活动的时间里,看电视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蕴藏着教育教学的良机。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散步的早晨,也有玫瑰芬芳的教育契机。

一句话,教育教学契机,无人、无事、无物、无境不有。即使如孩子折花这样的人和事,也是那么美好的教育,那么撩人的教育契机。

二、如何把握和创设教育教学契机?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这句话不只是强调教书育人之重要,更是提醒我们,任何事情都与育人相关,都是教育的抓手,都是开展教育的最佳契机。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才能如春雨般,知“契机”,用“契机”,适时抓住教育时间、时机、节点、关键拐点等教育教学契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枝繁叶茂,开出满树繁花呢?笔者以为,至少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即时地把握。

所谓即时把握,就是指教师要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教育教学敏锐性,即时性捕捉,即时性处理,即时性生成。如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摘花的小女孩,他即刻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内心真实的诉说。这样的行为,就是即时性,就是即时把握教育契机。

在某次听课活动中,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教学背景:师生就某篇文章进行对话交流,落实如何写作升格。

生:这篇作文选材新颖,但文笔平淡。

师:好像有点笼统,希望大家能结合文章分条分点来说。

生:忽然写中华精神,有点突兀。

师:是的。那这篇文章中哪些是切题的?哪些不切题?

生:第1段,实在有点无厘头,有点莫名其妙;第4、5段很假,对小草精神的抒情,有点无病呻吟,看似工整华丽,实则毫无意义;第13段读来好笑,是故意在拔高。好文章应该是真实的,是有个性的,是耐人寻味的。

生说完便主动坐下了,全班学生热烈鼓掌。而老师却愣在了那里,等回过神来,竟开口对学生说:“你说了很多,但好像跑题了。回到刚才老师的问题:‘这篇文章是否切合题意?’”

此时此刻,全班学生都一片茫然。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从一开始的思维活跃到后来的一片茫然,前后形成极大反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不会捕捉即时出现的教学契机,对优秀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为了习作升格这一教学目标,老师关注的是写法的问题,是“技”与“术”的问题;而学生关注的是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的问题,是“文风”“文品”问题。该案例中,教师与学生关注的不是同一问题,而且教师的思与行已经滞后于学生,如果教师顺水推舟,用追问展示学生的精彩,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最终的结果呢?那个契机没有抓住,精彩转瞬即逝,化为师生之间尴尬的隐痛。

像这种明明是精彩时刻,却被教师疏忽、错判的例子,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缺少把握教学契机的意识和能力,更无法即时性处理与现场生成。

2.巧妙地化用。

这里的化用,可以理解为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害为利、化丑为美、化严肃为轻松幽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活动等各种场合的各种突发性事件中,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让走向心灵成长和促进健康发育的教育无处不在。

开学第一堂课,我让学生介绍自己。“我……我……我叫……”同学们开始哄笑起来,看到小琪(化名)同学涨得通红的脸和湿漉漉的眼睛,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我即刻想到,不能让她如此失败地回到座位上,留下成长的阴影。于是,我急中生智,微笑着面对小琪,并热情鼓掌。当其他学生还未搞清是什么原因时,我说道:“一个能把‘我’字连续说三遍的同学,不是一个普通的同学。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需要重复三遍。体现自我,活出自我,这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做到的。我也知道同学们刚才的笑声,正是对小琪这个‘我’字的理解,也是对她这样表达自我的一种认可。同学们,是不是?”于是,同学们大声回答:“是!”小琪的紧张被我化解了,尴尬也被冲淡了,一个意外的怯场,被我转化成关于“我”的教育。

当然,我心里很清楚,虽然现场化解并扭转了局面,但小琪当众表达的怯场心理还需要我的继续帮助。为了让她今后能自信地“绽放”在同学面前,放学后我约谈小琪,告诉她明天老师将请她朗读冰心的《母亲》,她似乎又紧张起来,双手搓着衣角。我拉起她的手,轻轻地告诉她:“这首诗就四句,我教你,你一定行的!”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她似乎找到了感觉。第二天课上,我特意举行诗歌朗读PK赛,当她伴着音乐声情并茂地读着“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那一刻,她笑了。后来,小琪还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经典诵读比赛。

3.艺术地创设。

教学的艺术,是把握和化用契机的艺术,对一个优秀老师来说,更是创设教学契机的艺术。他会在一切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创设契机,生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契机、新的问题。让教育和教学活动,永远充满机遇,充满挑战,赢得收获。

我们可以在备课时预设契机,在活动安排中暗含契机,在过程中随时生成契机,在突发事件中巧妙转化契机……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老师就是真正的教育“春雨”,不枉为“春雨”的赞誉。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中,最棘手的是写作教学。一来孩子们怕写作文,二来老师们怕教作文,于是一来二往,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面对这样的教学尴尬,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创造教育教学契机。如要求学生写不满500字的作文,那就让他们从两三百字的日记写作开始。

11月27日天气:晴

冷风吹过我的耳畔,深冬了。

又是一个星期六,算是惬意,还是压抑?早上去厨房倒水喝的时候,爸爸正在煮饭、炒菜。我才突然想起,今天妈妈上早班啊。

我从来都是比较慢热的人,甚至有点麻木。没想到,把好些事都忽略了。

我的叛逆、任性,很多的缺点,自己藏得比较深,不愿展现。

有时,我与父母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过后,就会把自己锁在小房间里,在微弱的灯光下,呆呆地看着灯管,时间久了,眼睛有滚烫的液体流出来。

我会傻傻地想,我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偷走了属于爸妈的青春。

这一篇日记,虽然只有200多字,但叙事完整,情感真实。这样的日记形式,让学生面对同样的生活,有不同的发现;面对同样的发现,有不同的感悟;面对同样的感悟,有不同的表达。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写作契机,继续拓展日记写作的内容,让他们写老师、写同学、写父母、写朋友、写香樟树、写玉兰花、写爬山虎、写星星……让他们在拓展性的写作中丰富生活和人生。继而,再上一层楼,让他们留意自己对生活的细微感受,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并提炼生活的本质与意义,这不但充实了写作的内容,让文章越写越长,内容越来越充实饱满,同时也养成思考与议论的习惯,提升了思维、思想的品质和品位,进而爱上生活,爱上日记,爱上写作,爱上思考,爱上人生。

如何才能做到即时地把握、巧妙地化用和艺术地创设教育教学契机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1.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会接纳一切;2.放下架子,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诉说;3.要有敏锐的感受和判断辨识的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不要吝惜一句褒扬、一个眼神、一个生日礼物、一个看似无意的小动作;4.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就地取材;5.要有“化”的本领,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害为利,化丑为美,化严肃为轻松幽默;6.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有因果关联,有果必有因,有行为必有思考,尽力找寻纯真、天性、自然和美好的一面,产生正能量,走向真善美;7.要有自觉创设教育教学契机的意识、习惯和智慧,把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视为教育教学的良机去理解、实践。

如何把握乃至巧妙创设教育教学契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有赖于教师对每一个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对教育的爱与追求,体现着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情怀和教学艺术。诚如是,我们的教育就会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小琪契机创设
鸟儿的时髦“发型秀”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风铃
风铃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