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性问答:提升阅读教学的境界

2017-02-26俞永军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思辨性语文老师

■俞永军

思辨性问答:提升阅读教学的境界

■俞永军

“思辨性问答”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学生在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学会自我思考、多元思考,从而为做现代公民打下必要的思辨基础。这里的“思辨”,重视理性与事实,提倡质疑与辩驳。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此言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可以说,缺乏思辨性问答的语文课堂,是华而不实、零散单一的;缺乏思辨性问答的师生之心灵,是浮躁暗淡、支离破碎的。

袁爱国老师认为:“境界语文,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思’的深邃宽广的融合。”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遗憾的是,“批判性思维”“思辨性问答”并没有引起一线老师的足够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无从下手。那么,教师该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多一些思辨性问答呢?现简述如下。

一、注重问答梯度,让思辨环环相扣

教学预设时,教师要远离那些无疑而问,或者一目了然的语句。尽管修辞中的“设问”和“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它们对所写内容往往起到强调与促进作用,应另当别论。这里所说的无疑而问,多半指那些没有价值,抑或“小题大做”、故弄玄虚,学生不用思考就能习惯性作答的问语。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长征组歌>二首》时,频频发问:“红军将士长征途中吃野菜能不能吃饱?穿单薄的衣服冷不冷?没有粮食饿不饿?面对敌人的围剿累不累?”这些问答,除了赢得学生盲目举手,机械抢答,造成课堂气氛的一时喧闹外,毫无价值。不但消耗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回答老师的提问用不着思考。

教师要想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妙趣横生,除了依据一定的流程,还得注重问答梯度,设计出彼此关联的“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由点连成线,由线铺成面,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譬如,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教师不妨围绕题目抛出一个富有梯度的“问题串”:“再塑生命的人”是谁?莎莉文老师对谁“再塑生命”?她为什么要对海伦·凯勒“再塑”?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再塑”的?结果海伦·凯勒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从中感受到莎莉文老师怎样的人格魅力?这个“问题串”一抛出,课堂气氛立刻会活跃起来,教学效率自然非同寻常。

二、注重问答难度,让思辨量体裁衣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须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量体裁衣,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度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比如,执教《鼎湖山听泉》,有位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重点段落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说实话,数千字的文章,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问题,无疑强人所难,不着边际,因为学生还未彻底弄清重点段落到底在哪里。还是这一课,我们不妨来看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设置的问题:“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什么心得,或什么体会?”学生自由交流。不久,支老师继续问道:“你想不想站起来说得好一点?那就再读课文,不过,这次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刚才你已经读过一遍,应该有个印象,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抓住重点朗读,说说你的感觉。”一下子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文章第8自然段,作者夜宿山寺,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泉声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答不上来,这通常是因为问题的难度大,超出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迅速结合生情,想方设法化难为易,避免持续冷场的尴尬境地。譬如,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某老师上来就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教师应当知道,现在的初中生与“那时”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教师不妨设计出一系列的小问题:“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让学生明白:紫藤萝“那时”的凋零衰败和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个人处境和国家命运的象征。只要把握好问答的难度,学生思维就有可能被激活,创造的火花也会被点燃。

三、注重问答效度,让思辨有的放矢

当下,不少老师未能注重问答的效度,表面上营造出轰轰烈烈的气场,实际上流于形式。学生也深谙其理,懒得思考,胡乱作答,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有效的提问往往是诱发学生积极作答的发动机,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增进师生情感。什么时候发问,生发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都得精心准备,认真谋划。

笔者所听的课中,总有一些老师提出如下类似问题:“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的提出,根本就不能突出文章重难点,显得非常笼统,缺乏针对性,很容易让学生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即便能作答,也是无的放矢。以邹韬奋《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发问:“文中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出一份浓浓的母爱。文中哪些话语、事例让你特别感动?请找出来读一读,谈一谈。”如此这般,学生才会有的放矢,畅所欲言,既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提升了思维训练能力。再如,某老师执教《为你打开一扇门》,针对课题设问:“为你打开的是一扇什么门?”“为谁打开?”“运用了第几人称?”“有什么好处?”问题过多,学生哪有时间静静思考?其实,教师可以拟写一个题目请学生辨析,如“文学重要性”“热爱文学”“文学之我见”等。通过比较,学生马上意识到“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妙处。这样既亲切自然,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从这扇门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文学的无穷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语文课堂本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课堂,预设的问答应该注重梯度、难度和效度,应该环环相扣,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彰显睿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潜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为袁爱国名师工作室成员,南京市第一中学明发滨江分校教师)

领衔人点评:

批判性思维是目前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内容,俞永军老师从思辨性问答的策略研究入手,结合阅读教学的实践总结了初步规律,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境界语文倡导教学品质的提升,语文课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语文学习像攀登山峰一样,在挑战性学习中才会领略美丽的风景。由此看来,语文的读写教学的思辨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思辨性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老师,节日快乐!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