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2016-02-15闫玉志
闫玉志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闫玉志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需要思辨性的融入,思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理论层面,思辨主要是通过一些逻辑性思维进行各种概念或是理论的推导;在实践层面,思辨即为思考辨析,就是指分析、推理乃至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以及辨析一些事物的能力。而本文的说到的思辨主要是强调对阅读过程的反思,强调的是思维过程的反思性。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思辨性的阅读方式去阅读,学生学会了思辨性阅读,那么再难读懂的读物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思辨性阅读对于推进名著阅读更是极为重要,名著的思辨性融入能够让学生读懂内容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心思,真正悟出名著所包含的层层含义。
一、思辨性思维在阅读中的作用
1.阅读思辨性
时至今日,无数的教学经验都显示出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思辨”一词,词典解释为“思考辨析”,主要表现在议论文的立论与论证二者之间。当下,语文课堂的教与学使得师生认为文章的立意明确,没有高下之分,使得很多学生认为道理的深浅无所谓,因而不愿意在语文课堂的读与写中进行思辨性训练。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因此总是浅尝辄止。比如“以自己的亲情经历”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很多学生罗列了一大堆自己在亲情中所遇到的经历,这些经历也见证了亲情的存在,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从中写出关于亲情经历后的一些感受的,即使有的写了,也只是略微带过而已。由此整个文章罗列现象严重、思辨性低下。所以说任何文章,都必须将思想融入其中,否则很难对其下定论,对于名著阅读来说更是如此。
2.阅读的思辨性优点
阅读需要思辨性的融入,思辨性强,阅读所提炼出来的观点就会有深度,而且观点准确无误。这里所说的准确无误就是能够反映出说明事物的本质,对于所提供的材料观点、命题、话题等都是有着一定的客观性要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当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相符合的时候,才能保证观点的准确无误。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具备了思辨性,也才能够将思想表达出来,阅读的思辨性优点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了辩证思维的要求。即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二、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1.思辨性阅读的方式
思辨阅读重在如何思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阅读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是集中在“思辨能力”这个方面,能够有所作为的也不仅仅是阅读。当然,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需要从阅读开始,由此达到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同时,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如何思辨,即思辨方法上不得不重新审视读与写的关系,考虑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二者只有共同关联、相互促进,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体,达到思辨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无论面对何种读物都会形成一个思辨的正确方式,名著阅读更是如此。
2.思辨性阅读的倡导
思辨性阅读的倡导,主要是要求在阅读中含有一定的思维性,倡导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弘扬庄严、深刻且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思辨的融入,一定是充满情趣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是深刻的、灵活的、整体的、有序的,有思想的融入必定是充满光彩的。学生如果养成了阅读的思辨性习惯,那么他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语文任务的学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至于知识的深与浅,或是观点的对与否就不会那么重要了。思辨性阅读,主要是要通过阅读理解作者所思所想,理解读物所蕴含的一定价值理念,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列子·两小儿辩日》曰:“孔子不能决”,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出孔子的谦虚,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蒙蔽行为,教师的思维惰性掩盖了颇具价值性的文眼,导致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思维发展受阻。思辨性阅读不应当囫囵吞枣,而应该是极富灵性的。
综上所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辨性是阅读的理性体现,在语文阅读中思辨性习惯的养成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由此推进名著阅读的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