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唐僧为师之道 探究班级管理之法

2017-02-26傅冬梅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仁德唐僧信念

■傅冬梅

借鉴唐僧为师之道 探究班级管理之法

■傅冬梅

本文结合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事例,分别从崇高的信念、无能之能、仁德之心、人际关系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班级管理的艺术,学习与研究唐僧的为师之道,以求取得教育事业的“真经”。

崇高的信念 无能之能 仁德之心 人际关系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取真经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它填满了几代人的假期档,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还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时总有一个疑问——唐僧那么没用,为什么神通广大的徒弟们非要跟着他去取经不可呢?后来总算明白了,唐僧之所以为师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是这样,取经这项伟大的事业就不能成功。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唐僧成为师傅,并取得成功的呢?唐僧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有何异曲同工之处呢?笔者结合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谈一谈如何将唐僧的为师之道运用到班级管理的艺术之中。

一、崇高的信念:乘风破浪,志存高远

唐僧为了去西天求取真经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信念,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好多次几乎丢掉性命,都无怨无悔,意志坚定;与之相比,孙悟空虽然能力很强,但是他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这便是唐僧能为师的第一个原因。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这里的“志”,我们可以理解为崇高的信念。那么教师的崇高的信念是什么?就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具体而言,它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奋斗目标,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有了这份动力,教师就能在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打造充满乐趣的、有价值的教育生活。

作为教师,不仅自身应该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因此,教师带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它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舆论导向、激励上进、增加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功能,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航标”。如果失去了“航标”,“船”就会迷失方向,在大海中漫无目的地航行,这个班级就形成不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班级来说,确立明确的集体奋斗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商法,即师生共同商讨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共商的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别从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常规、学习、学校活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两大方面充分商讨,达成共识,制定本班的目标。因此,共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利于该目标的执行。

只有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师,才会在艰辛的跋涉中感受到教育的成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只有为了共同的信念而奋斗的班集体,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二、无能之能:退居幕后,无为而治

《西游记》里的唐僧很多人并不喜欢他,尤其是崇拜英雄的青少年们。因为他的形象和英雄相差甚远。他不会武功,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候,要么等徒儿们来救他,要么就只会默念“阿弥陀佛”;有时还会对妖魔鬼怪存有恻隐之心,而不相信孙悟空的判断。如此“无能”而又固执的唐僧,何以为师?殊不知“无能”也是一种为师的财富、一种管理的艺术、一种必修的境界!唐僧因为“无能”,所以他就会欣赏有能力的人,能够包容“能人”们的缺点,因此找到了三个有本事的徒弟来保护自己。如果唐僧是个神通广大的“大神”,依孙悟空的个性,就不一定会愿意跟着他了。正是因为唐僧“无能”,所以几个徒弟才有了用武之地,也才有机会在取经途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唐僧是成功的,他带领着徒弟们不仅完成了使命,而且使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了提升,最终修成正果。那么这个“无能之能”如何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呢?

【案例一】

这是我近期做得最懊恼的一件事。那天教室的广播响了,可我还想再说几句,就走到开关边,跳起来想关上广播,结果够不到。这时有个同学跃跃欲试,想来帮我,可这时我不知哪来的一股“汉子劲”,就一脱鞋,踏上凳子把广播关了。当我一转身却发现那孩子已经在我身后了,他只能神情落寞地回到座位上。这一瞬间,我才意识到:我做错了,我抹杀了一个孩子为班级做事的机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有被社会认同的满足感、愉悦感。在班级管理中,若能让学生觉得“我”在班级中,是有用的一员,“我”能为他人做点事,也许学生会越做越起劲,一件事能带动他去做很多其他有益的事。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也是先生最大的快乐。因此,班主任无须太“强大”,“无能”一些又何妨!我们要给学生以极大的信任和实践、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凡是普通学生能做的事,班级干部别做;凡是普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长别做;凡是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别做……班主任的“无为”,便会促成学生的成长与有所作为。当然,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班主任真正地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班级管理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于“润物细无声”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张扬个性,绽放绚丽的色彩。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之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将班级管理工作回归到学生中去,有些事情班主任不去做,也许学生会做得更好,学生参与的越多,锻炼的机会就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能力就越强,即“少则得”。反之,班主任包揽所有事情,事必躬亲,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自主性变弱,即“多则惑”。简言之,班主任有艺术地“无能之能”是一种提升教育效果的智慧,是体现新课程“学生主体”理念的需要。老师们,适当的时候,我们真的不妨“无能”一回。

三、仁德之心:用心呵护,尊重包容

小时候看《西游记》,对于唐僧的“滥好心”很是抓狂。从白骨精到红孩儿,从山贼强盗到真假美猴王,唐僧的“仁德”给师徒四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当时总想:“唐僧怎么就不能精明一点呢!”现在看来,却有了不同的感悟。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逆境,始终不改“好心”的唐僧其实很强大。这种强大来自于佛教的“上善”真谛。

孔子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师作为终生职业的伟大教育家,他对于教育的“仁德”是如何论述的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不倦,仁也”。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向远大的“仁者”,不会因贪生怕死损害“仁德”,而会勇敢地牺牲自己以保全“仁德”,这是对“仁德”志向的最高要求。

首先,我们要用心地呵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美丽可爱,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仁德。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如果教师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数落学生,学生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要像精心培育名花一样珍爱学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

有一次,学生宿舍扣分了,而且一扣就是5分。我怒火冲天,冲进教室,我们班的顾同学随即跟着我眼泪汪汪地来到办公室。原来她返回宿舍去拿东西,匆忙间忘记了关灯,导致扣分。她请求我能否暂缓抄背美文(按照班规,卫生、纪律有差错,要抄背美文),因为第二天就是期末考试了,想到平时她为班级做出的努力,又在期末考试的非常时期,就免除了她抄背美文。只是提醒她,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着急的事,也要从容应对。从此,这个小女孩看见我比原先热络多了。

我认为班规要有,但它毕竟不是法律,孩子们再怎样小心总会疏忽,有时人情化地执行班规,也许更能唤起孩子们对老师的理解、信赖,增强班级的向心力。

其次,我们要把“仁德”的精神倾注到后进生身上。

越是干旱的庄稼越需要雨水,越是后进生越需要精心呵护,我们要把是否爱后进生当作教师是否有“仁德”的重要尺度。相当一部分教师说起优生来,总是如数家珍。而对待后进生,态度则截然相反,不是抱怨,就是不闻不问。这使得后进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论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是嘲笑、讽刺、谩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

四、人际关系:友善沟通,和谐融洽

第四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就是“人际关系”。唐僧的前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见到神仙就磕头,无论途经何地,凡事和为贵。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另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大小,即能否与人、与人群进行十分妥善的协调。”教师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因而人际交往在教师的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教师的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那么,首先是作为人的学生,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他们也有讲民主、讲平等的要求,也渴望和老师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所以,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案例三】

一天,刚吃完午饭,我们班的石同学在认真地整理课桌,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这孩子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于是我就看着他,结果他来了一句:

“老师,咱们最难对付的亲戚——我妈要来了,我要展示好的一面给她看。”

爱面子是人的本能,我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唤醒孩子的这种荣誉感,使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容易入手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把班级当成家一样呵护,懂得把班级这个大家庭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在“亲戚们”面前,那么许多班级管理的常规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处理好与家长的人际关系,做到尊重、理解、将心比心。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把教育比喻成做面包,那么家长和教师和的是同一块面,做的是同一块面包。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面包的色香味。所以教师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做到以诚相待、科学指导;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不能忽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力,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从两方面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要与任课老师沟通。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育事业是一个集体协作的事业,团结协作、和谐互助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以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不仅会让教师感到心情愉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给学生做好了善于与人合作的表率,在无形中达到了“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与研究唐僧的为师之道,将其恰当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实践表明,良好的班风、学风并不在长篇大论的说教之中,而在于平时对小事的处理中。通过有意识的艺术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唤醒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催生班级的凝聚力,激发被老师欣赏与同伴认同的满足感,用我们的仁爱之心保护学生的自尊,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让班集体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中学)

猜你喜欢

仁德唐僧信念
唐僧师徒再就业
为了信念
我的“唐僧”表弟
为仁由己
发光的信念
信念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惹人喜爱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