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教育”在中小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
2017-02-24叶鹏松
叶鹏松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教育”在中小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及应对之策进行了探讨,并对“互联网+教育”及其與传统教育、未来教育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中小学;未来教育;重点;难点;热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1-0107-02
● 背景
当前,“互联网+教育”正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创新的热点。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新模式,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管理系统与平台不断涌现,相对于农耕时代教育的师徒相授、工业时代教育的规模化普及,“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公平、自由与个性,更有利于达成人类智慧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活力。
● 重点——在课
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而教学的根本在课堂(线下线上)。基于这一理解,笔者认为,从中小学层面来看,随着信息化软硬件平台的逐步到位,教育信息化重点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这也是“应用驱动”的主阵地。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当下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不仅是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而这一点恰恰是“互联网+教育”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为了有效打通这一瓶颈,笔者认为,在坚持“立足课堂,应用驱动”这一基本策略的同时,还应循序渐进地重点做好以下几个转变。
1.资源建设方面
将教的资源向学习资源转变,将线下资源向线上资源转变,将桌面资源向移动资源转变,将单项广播式资源向多向可交互资源转变,将教师开发资源为主向教师更多应用专家级资源转变,将单一国内资源应用向国内外资源融合应用转变。
2.教学学法方面
将传统线下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线上延伸,将传统的线性单向教学向非线性结构化协同教学转变,将教法优化与学法提升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优质信息化资源与平台的应用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向思维发展为主的教学转变。
3.平台建设方面
要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向课程管理与学习平台建设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碎片化学习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发挥平台大数据对在线教学的支撑作用,达成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动态的全方位跟踪与系统性评估诊断,从而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与创新。
● 难点——在人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的魔法师并不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真正的魔法师是教师本身。离开了教师,一切技术与资源都是镜花水月。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但相对于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的升级换代,教师某些教育观念和职业惯性的转变要困难得多,所以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人。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内容要包含五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初步了解目前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文件、规划及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形势,明确目标与愿景。二是理论层面。初步掌握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与先进理念,从感性走向理性,掌握原理与方法,科学实践。三是技术层面。引入推广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优秀的“互联网+教育”专家平台,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资源应用门槛,不断提升课程整合融合的水平与绩效,如引入概念图教学平台Inspiration、课程学习管理平台Moodle、知识管理与协同云平台Wiz、微课程在线发布平台iSpring等一系列世界教育技术百强排行软件或国内外行业领袖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四是资源层面。重点推荐一些优秀的国内外资源网站和仿真实验平台,以及多样化的微信应用和智能APP应用等,让教师在常态化的应用中更新理念,实现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五是实践层面。确立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重点通过一线教师融合案例线上线下的智慧分享,拉近教师与实践的距离,普及一些如“翻转教学”“移动教学”“双板互动教学”“以概念图为支架的融合教学”等创新实践模式,积极培育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反对“一刀切”和盲目跟风,充分激活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力,努力在应用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融合。
● 热点——在观念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在实践层面可谓亮点纷呈,但客观来讲,尚未形成真正的“热效应”。相对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倒是在观念层面的碰撞中产生了许多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其中什么是“互联网+教育”,它与传统教育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颇受热议。
“互联网+教育”是指通过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资源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旨在聚焦21世纪学习者技能与核心素养提升,培育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生态,实现更为智慧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且更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无论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其根本指向始终是育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主体性始终未变。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迭代发展进程中的传承与融合创新。事实上教育从来都不是静态的,但也从未有过真正的革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需要以更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拥抱它。同时,“互联网+教育”也是一个有序推进和逐步演变的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短期来看它的作用往往被高估,但是从长期来看又往往容易被低估,理性看待它,离不开时间的积淀和科学的实践,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蹰不前。“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创新的教育生态,教师还需要具有迎难而上、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的勇气。
● 畅想未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笔者深知无法完全用“昨日之道”育“未来之人”,所以教师首先要勇于面向未来,研究未来教育。笔者以为未来教育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智慧特征:第一,交互性。线上线下的交互,虚拟与现实的交互。第二,多元化。教法与学法的多元,资源与环境的多元。第三,个性化。需求与选择的个性,过程与成果的个性。第四,泛在化。无时不在的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人人可参与的学习。
时空的壁垒、教育的门槛将逐步消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将日益模糊,“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教育公平也将逐步确立,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