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阳道乐的类别及身份归属

2017-01-28

黄河之声 2017年13期
关键词:礼俗礼乐道教

葛 岩

(保山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隆阳道乐的类别及身份归属

葛 岩

(保山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道教在隆阳当地是代表性的宗教,道教团体共有四类:全真教,正一教,洞经先生和皇经先生;道教音乐是作为礼乐的身份而存在的,但并非所有的道乐都能够同时拥有礼乐和礼俗乐这样的“双重身份”;道乐因归属类别不同呈现出不同风格;道乐作为仪式的一部分,是仪式中的“音声符号”。

隆阳;礼乐与礼俗乐;道教音乐

隆阳是云南保山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古时西南外交的咽喉之地,更是中原文化的中转站,很有利于宗教的传播,道教在当地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宗教,在当地的礼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隆阳的道教团体共有四类:全真教,正一教,洞经先生和皇经先生。本文中,笔者就四类团体的不同音乐形式做简要归纳,以窥当地道教音乐的类别特征。

道教音乐(以下简称“道乐”)是作为礼乐的身份而存在的。礼乐与礼俗乐不同:前者泛指专于规范礼节仪式的音乐,而后者不仅仅要与礼节仪式相伴,更要与民间礼俗交融。因此从涵盖面来看,礼俗乐包含于礼乐之中,是礼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民间的礼俗需要宗教仪式来支撑的时候,那么这个宗教仪式就会在礼俗进行的过程中成为该礼俗的一部分——甚至有时还是关键部分,这就使得宗教仪式上的礼乐,其身份此刻就与常规意义上的礼俗乐没有任何区别;反之,则该宗教音乐要被称作礼俗乐就会“勉为其难”。隆阳一地,因为道教的派别、受众群体及礼仪形式上的差异,相关的礼乐在功能指向上也就有所不同,甚至形成了属于自身特色的乐种,这也就决定了并非所有的道乐都能够同时拥有礼乐和礼俗乐这样的“双重身份”。

隆阳道乐以演唱道教经文为主,称作“经韵”,所唱声腔称为“韵腔”,演唱技法主要分作吟唱、咏唱、念唱三类,演唱形式上有单唱、齐唱、轮唱、应答唱、和唱四类。经韵中的器乐多合奏,常处于伴奏的地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注重节奏的击打类乐器,以钹、铙、边鼓、云璈为主导,辅以锣、磬、木鱼、铃子等,所用乐谱统称“钹谱”,也是所有道教礼乐的通用乐谱;一种是注重旋律色彩的丝竹类乐器,以竹笛、三弦、胡琴为主导,有时会辅以唢呐等吹管乐,所用乐谱除钹谱外,还有更为专业的工尺谱,流行面较窄。因为派别不同,这些经韵风格上又有所差别:有的偏重声腔技巧,有的注重乐器的表现力,有的形式上规整化一,有的风格上潇洒自如,有的内容上深奥严谨,有的气质上含蓄隐晦。就此,隆阳一地的道乐大体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型:

一、全真戒壇经韵

因为全真教的斋醮科仪上所设神壇叫做“戒壇”,所以这种科仪上的道乐称为“全真戒壇经韵”,简称“戒壇韵”。全真教科仪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太保山玉皇阁内,以演唱“全真正韵”为主:因为旋律多四平八稳,曲式结构工整,曲目大多以宫音收尾,所以称为“正韵”。又因为全真教徒所居道观被称为“十方丛林”①,所以全真正韵也被称作“十方韵”。按照全真教教义,几乎任何一个科仪都要演唱全真正韵,演唱规模视科仪规模而定。全真正韵以齐唱为主要形式,韵律特点是歌词常常一个字对应多个音节,即“字疏腔长”的形态,节奏舒缓,旋律构造上多级进,速度和力度都保持着“中庸”的姿态。这些特点使得全真正韵风格秀雅,韵腔婉约,与全真教追求的“不沾烟尘”的人生境界是分不开的。全真正韵的特色决定了器乐方面是注重丝竹乐的表现力的,隆阳的全真教因为规模较小,很难招揽到精通器乐的人才,因此多是清唱或以播放背景音乐作伴奏。全真正韵是所有全真教徒通用经韵,但不同区域内的全真教,也会相应有属于本地特点的经韵,称为“地方韵”。隆阳一地全真教因为规模较小,地方韵常以借唱正一教经韵来实现。

全真戒壇经韵的主要功能在于宣讲全真教义、修行自身品格和规范宗教礼仪,是全真教的象征。因为全真教十分注重“清修”,追求超凡脱俗的人格品性,性质等同于佛教的“出家”,所以全真戒壇经韵主要被教徒于道观内自我修行和教化信徒的人格品行时所用,属于道教音乐中“足不出户”的类型,很难与民间礼俗发生关系,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礼俗乐。

二、正一万法壇经韵

正一教教徒因为是“火居道士”,散居于隆阳各处民家,道场法事进行时,通常都是以某位德高望重的道长为中心形成小股团体聚集活动。但正一教却是隆阳一地宗教群体中规模较大的一支,据笔者粗略的了解,目前光能够从事承担斋醮科仪能力的就有近百人之多,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几个群体同时在各处主持规模不等的道场法事。因为斋醮科仪上所设神坛称“万法壇”,所以这种科仪上的礼乐叫做“正一万法壇经韵”,简称“法壇韵”。与全真正韵相比,正一教经韵不论曲式结构还是旋律形态多简洁明快,器乐上侧重敲击乐,韵腔腔幅短促而高亢,唤作“朝天腔”,常带有神秘、异样的色彩。

火居道士的日常生活与寻常百姓非常接近,不像全真教有严格的早课、晚课和固定宫观活动场所,他们的道场法事基本在一些雇主家或者某处公共场所进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经韵相当一部分要源自民间音乐,因而素材十分广泛,故正一教法壇韵也被叫做“土韵”。正一教经韵的表达和传承方式也会类似于民间歌曲:除器乐通用的钹谱外,声腔无统一的音乐蓝本,即兴发挥,口传心授,以致歌咏时浓烈的、近乎原生态般的带腔性。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同样内容的道场,只要执行操作的正一教群体不同,仪式上的韵律就不会完全相同”。

正一教的道场是隆阳一地最为流行的道场,规模大小不等。历史上规模最大时可达百人,仪式最长可进行七七四十九天,场面壮观,气势宏大。不过在今天,这样的规模已然褪化。正一万法壇经韵主要功能在于宣讲正一教教义,规范正一教的宗教礼仪,并通过类似“巫、咒”的韵律和声腔实现“人——神——鬼”相互沟通的夙愿,是正一教的象征。因为正一教徒的道场法事多受雇在寻常民家举行,是民间礼俗仪式的主要内容,所以正一万法壇经韵既是宗教礼乐,也是民间礼俗乐。

三、玉皇壇经韵

玉皇壇经韵是道教经韵类型中规模较小的一支,因为在每一次举行道场法事时都要设立玉皇壇,唱经以颂扬玉皇大帝功绩为主,故笔者称其为“玉皇壇经韵”,简称“皇经韵”。玉皇壇经韵的执行者被称作“皇经先生”,他们属于民间信仰道教的普通人,也是民间居士与道教门徒之间的过渡性群体:在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皇经先生若有意愿就可加入道教行列,成为正式的道士。皇经先生的日常生活与正一教徒并无二致,所以从教派上看,应当归属于正一教一脉。

因为皇经先生的民间身份,玉皇壇经韵既是宗教礼乐,也是民间礼俗乐。玉皇壇经韵的功能在于配合正一教宣讲教义,规范玉皇壇道场的宗教礼仪,是皇经先生宗教活动的象征。在隆阳一地,皇经道场多跟随正一教道场运作,且多在规模较大的大场中设壇,所以玉皇壇也可看作是万法壇的一支分壇。玉皇壇经韵的韵腔多来源于正一教韵腔,器乐的编制与正一教大体相同,注重敲击乐的表现,表演上比正一教的法壇韵要平稳、沉着。皇经韵所唱经文不及法壇韵丰富,板腔体和曲体结构也比法壇韵略显单调,表演形式比法壇韵更加中规中矩,这都是由它在道场中的从属地位决定的。

四、洞经韵

洞经的本意是指道经,即道家经卷的统称。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源自于道德经中的“三元”说,因为道家的世界观认为:“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依次衍生万物。洞,古汉语中有一层“深远、透彻”之意,我们今日所说的“洞察”、“洞晓”等词汇就源于此,故道教学派取此义把三元称之为“三洞宗元”。洞经音乐作为一个乐种,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对道教文昌帝君的崇拜,因在斋醮科仪上诵唱《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所以严谨的讲,洞经音乐就称作“洞经韵”。

洞经韵的表演者称为“洞经先生”,在笔者归纳的这四类经韵中,洞经韵的艺术气质最具深远、透彻之感,当之无愧“三洞宗元”的意境,因而洞经韵也是隆阳一地最早被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关注的一支,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文献。洞经先生并非专业的道士,而是信仰道教的民间人士,身份同上述皇经先生相类似,可以并称为“道化群体”。自古文昌帝君是知识分子的保佑者,所以洞经先生大多是隆阳一地信道群体中音乐素养最高的一支,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从艺术的角度上讲,洞经先生更接近艺术家的气质。

洞经韵至今仍以工尺谱记谱,曲牌丰富,器乐编制完整,是四类道乐中最重视丝竹乐表现力的一类,也是唯一具有吹管乐、拉弦乐和弹拨乐编制的一类。洞经韵有着正规的乐律学习教程,自然是四类道乐中专业化程度最接近“学院派”的一类。洞经韵不论吹管乐还是拉弦乐,既可齐奏,也可独奏,是四类经韵中最具独奏能力的一类,也是唯一器乐可脱离声乐单独成曲目的一类。洞经韵旋律优美,意境超脱,十分切合道家哲学中深远、透彻的“洞”之境界,所以也常常被全真教、正一教和皇经先生在各自的科仪上所采用,以加强仪式中的音声效果。

洞经韵因为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在隆阳历史上极受当地人推崇,历经明初至民国数百年的发展,其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道教本身,而是形成了以道教为基础,以道乐为基调,广泛服务于民家道场、宫观寺庙、祭孔典礼以及本主宗祠庙会等各个宗教场合下的礼乐,是四类经韵中唯一在功能仪式上跨越了“儒、释、道”三教的乐种,也是唯一声望盖过斋醮科仪本身的乐种。洞经先生团体以“壇”为号,比如“无极壇”,就是取自道家的“无极即道”②之说;而“至善壇”,则是取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止至善”③之说。今天,也正是这两支团体保留的最为完善。

洞经韵的主要功能在于宣讲道学教义,弘扬传统美德,规范科仪礼节,是洞经先生从事礼俗活动的象征。不过在闲时,洞经先生也常通过演奏经韵来消遣自乐,陶冶情操,因而,洞经韵也是四类道乐中唯一兼具娱乐功能的一类。

通过以上归纳,能够明显看出:全真戒壇经韵和正一万法壇经韵的执行者都是地道的道教门徒,可统称为“道士团体”,而对于后两者而言,皇经先生和洞经先生并非道士,所以统称作“道化团体”。四类道乐虽然在自身身份、表现群体以及功能属性上都有所差别,但无论如何,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境界、人生观,及其延伸出来的礼乐活动确是完全属于道教的。道乐作为仪式的一部分,是仪式中的“音声符号”,符号的功能在于认知和交流,教会参与者通过这种音声符号来认知仪式的宗教韵味,使得不论是仪式中的局内人还是身处式之外的局外人都能够与其达成不言自明的默契,进而体味宗教仪式的特殊涵义。■

注释:

① 十方丛林,源自对佛教修行之地的称呼。十方,分别指居住空间的十个方位;十方丛林,指草木按照既定方位生长,中规中矩、不偏不倚。后被借代为各宗教修行之所。

② 《老子.二十八章》,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

③ 《大学》章首,大学即“博学”,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萧霁虹.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G].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2011,03.

[2]任法融.论道教音乐的特殊性[J].中国道教,2010,04.

[3]蒲亨强.道教音乐的内核、外缘及分层观[J].交响,2003.

[4]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J].中国音乐,2007,04.

葛岩(1978-),男,山东日照人,云南保山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礼俗礼乐道教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CLOSE TOHEAVEN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Contents and Abstracts
西夏道教补议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道家道教研究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