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足山下的沙址洞经古乐

2018-11-18杨树荣

今日民族 2018年3期
关键词:洞经祭孔古乐

□ 文 / 杨树荣

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有一支洞经古乐队,从1999年恢复组建以来,一直活跃在鸡足山下的各个村落里。

沙址洞经古乐,最早起于明朝,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沙址地区成立了“洞经坛”。据沙址洞经古乐传承人王景春先生生前讲,他记事的时候就有洞经坛,后来他加入了洞经坛,会吹笛子会唱曲谱。那时候,古乐器齐全,人员虽然不多,但都比较精干,配合相当整齐,经典曲目完备,演出活动较多,在鸡足山一带乃至宾川县、大理海东、挖色一带都影响很大。20世纪30年代以后,受到战乱与匪患的影响,沙址洞经古乐渐渐走向了衰亡。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一些民间信仰活动的逐渐恢复,洞经也旺盛起来。特别是建房时,洞经古乐能让竖新房飘梁仪式增添喜庆的色彩,让父老乡亲在悠悠的美妙旋律中,感受敬天敬地敬长辈的氛围。

王景春先生为了将自己知晓的曲目传承下来,就请有录音机的亲戚录制下来,成为挖掘传承沙址洞经古乐的宝贵资料。

1999年,在退休教师杨用贤的牵头组织下,对沙址洞经古乐进行了挖掘整理。同时,吸收了30多人,成立了沙址洞经古乐协会。协会的老人们四处寻访,收集洞经古乐片段,还上鸡足山拜访老和尚,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曲谱篇目终于整理出来,最终有了现在的《迎宾曲》《大摆队伍》《开经偈》《祭孔调》《南斗经》《北斗经》《观音赞》《药师偈》《诸佛忏》《祈福》《燃星》《因果歌》《灵感观世音》13首古乐曲。

沙址洞经古乐的来源与大理洞经古乐有关。只是大理洞经到了沙址地区后,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曲目格调有明显的区别。

沙址洞经古乐的来源又与鸡足山佛教音乐有关,吸取了佛教音乐元素,体现出乐曲优美、词句清晰、通俗易懂的特色。

沙址洞经古乐中的《祭孔调》《南斗经》《北斗经》等曲目,旋律美妙,韵味十足,体现出儒释道融合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洞经祭孔古乐
云南洞经音乐功能谱系的建构及相关问题分析
儒化、俗化——清代庙学释奠礼乐与洞经音乐的相互影响
昌宁洞经古乐文化研究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踏浪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