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疝气病位探析❋

2017-01-16徐亭亭骆文斌史话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肝经任脉病位

徐亭亭,骆文斌△,史话跃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23)

历代医家中所论疝气包括多种临床疾病。张从正根据《内经》提出“七疝”之说,有指生殖器如睾丸、阴囊等部位以肿或痛为表现的病症,可兼腹部症状。如水疝、血疝、筋疝、疝等,还有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兼气痛症状,包括气疝、狐疝等,故又有“小肠气”等俗称。实质是指肠腔的一段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进入阴囊的疾病,即现代所称的疝气病[1]。历代医家虽对此病的病机、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然“七疝”成因不一,病机复杂,对应病位亦不相同。张景岳于《景岳全书·疝气》言:“疝气所属,本非一经。”笔者对疝气病位进行探讨,以期提高疝气病诊治的临床疗效。

1 疝气病位在肝

疝气病位在肝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过阴器,抵小腹……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是主肝所生病者……狐疝遗溺闭癃。”这里明确将疝气归入于足厥阴肝经病证。另有《景岳全书·疝气》云:“足厥阴之筋,聚于阴器。故阳明与太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内经》等古籍虽言足厥阴经而非肝,但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互为络属,经络异常说明各自对应脏腑功能失调,故足厥阴肝经亦归属于肝系统范畴。张从正在《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中指出:“此其初,虽言邪在小肠,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阴以下之,乃知诸疝关于厥阴,可以无疑。”同时亦提出治疝必先治肝的观点。

从疝气的治疗用药亦可窥探疝气病位。如天台乌药散治疗寒疝、气疝疏肝理气、消肿止痛,方中木香、小茴香、乌药、高良姜暖肝散寒;川楝子、青皮疏肝理气,巴豆与川楝子同炒使巴豆烈气由川楝子引入肝络。狐疝蜘蛛散主之,方中蜘蛛可散肝经之气滞;桂枝通阳宣郁可达肝胆沦陷之气,引蜘蛛药效更好地作用于厥阴肝经。《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曰:“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张从正认为气疝多因七情内伤引起,肝郁气滞、气机逆乱、气阻于少腹、阴囊,导致阴囊肿胀难忍,并言情志条畅则郁气得散,疝气自愈。

2 疝气病位在肾

疝气的发病与肾的功能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杂病广要·寒疝》云:“多欲之人,肾之施泄无度,故元精内虚,邪乘虚而入,乃发为疝病……而不知元精之虚由肾之施泄无度所致。筋虽属肝,而肾实为宗筋之会,况少腹在下,亦属肾部。”亦云:“小肠气,膀胱奔豚,疝气等疾,皆因肾气虚弱,膀胱久冷,风湿乘之,伤于肾经,气滞不散,小腹刺痛,肾经偏吊”,明确指出疝气病位在肾。《顾松园医镜·症方发明》亦曰:“疝病初起,未有不因受湿寒者……又肾主阴也,故仲淳以疝病责之肾虚,寒湿之邪乘虚客之所致。”可知寒疝虚证、肾阳亏虚、寒凝经脉病位在肾。肝、肾在结构和功能上虽有差异,然“乙癸同源”关系密切,疝气病位虽以肝经为主亦不离肾。

治疗寒疝虚证主方为暖肝煎,具有温补肝肾、行气止痛的作用。方中肉桂入肝肾二经,为大辛大热之品,善补火助阳;乌药、沉香散寒行气止痛。若寒甚可加吴茱萸、附子,吴茱萸温补肝肾二经,散除寒湿;附子入肾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若未辨清病位在肝亦在肾,而纯用暖肝散寒难及病所。故在治疗寒疝虚证时不应单纯从肝治疗,还应辨证施治、肝肾同补,方可药到并除。

3 疝气病位在脾

《柳选四家医案》曰:“疝气下坠,脾不升也”,病位在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脾气亏虚,升举乏力,内脏下陷,临床上疝气尤以小儿多见。小儿脾胃娇弱,先天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易导致脾气亏虚、升提无力,从而下陷为疝。笔者通过总结《杂病广要》《东垣试效方》《王琦男科学》《中医男科学》等医书中治疝方共53首,合计运用中药312味,其中出现频率大于等于5的共17味,从高到低依次为木香18 g、小茴香14 g、附子13 g、川楝子11 g、延胡索11 g、吴茱萸10 g、甘草10 g、生姜9 g、槟榔7 g、青皮7 g、茯苓6 g、肉桂6 g、桃仁6 g、沉香5 g、陈皮5 g、荔枝核5 g、大枣5 g。其中归脾经的药物最多共13味占76%,归肝经的药物7味占41%,归肾经的药物6味占35%,由此可推脾、肝、肾均是疝气的病位。

《贺季衡医案·疝气》曰:“先祖治疝……病机的关键在于气……故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疝气的病机关键是气虚下陷,治当首选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配党参以健脾益气;陈皮配白术以健脾利湿;柴胡配升麻以升阳举陷,气旺则不陷,补气健脾可提高疗效。王瑞如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儿疝气,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2],可见选准病位对症下药疗效确佳。

4 疝气病位在任脉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此处经文是讲任脉病候,明确指出男子疝病有七,皆是任脉为病所致,可见任脉亦为疝气的病位之一。《难经悬解》解释到:“任为诸阴之宗,阳根下潜,蛰藏于此,阳泄根拔,寒凝气结,男子则为七疝,女子则为瘕聚。”任脉主一身之阴经,有“阴脉之海”之称,具有总揽、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寒凝任脉、气滞不通则发为疝。王肯堂在《杂病证治准绳》中提出:“盖疝自立名,独为任脉所职,在地之阴,特然起击者而命之也。若诸经受邪,不与任脉相干,则不名为疝矣。”后世医家依《内经》所言,认为任脉脉结则引起疝病,故疝之为病见症于肝,而源于任脉。另外任脉起于中极,循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而肝、脾、肾皆为阴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故任脉出现病变亦可导致肝、脾、肾功能异常。

张从正于《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言:“惟阴交一穴,言寒疝,任脉之所发也;关元一穴,言暴疝,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一穴……亦足三阴任脉之会也;曲骨一穴,言疝,任脉、足厥阴之会也。”认为疝病之本源于任脉,往往肝经任脉同时受病,治疗寒凝经脉型疝气,多取关元、曲骨、中极、气海、阴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亦言:“若其人中焦素寒,则在中盘结,故绕脐疝痛也……仍在关元也。[3]”关元为任脉穴位,补之可得温通经脉之效。

5 结语

笔者以《内经》等古代医学典籍为主要依据,认为疝气的主要病位在肝,亦在脾、肾、任脉。了解和掌握疝气病位,并结合其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以期对疝气的临床诊疗及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疝气患者多见于新生小儿、中老年男性及妊娠妇女。现代疝气治疗多采用手术修补方式,虽疗效显著,然小儿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护理相对困难。这更提示广大医疗工作者应当重视中医对于疝气的治疗,减少病患痛楚。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将疝气的具体病症灵活地审证求因,正确地辨清疝气病位,因人制宜,辨证论治,能够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1] 曹开镛.中医男科诊断治疗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392.

[2] 潘海邦,吴国泰,王波. 中医药治疗小儿疝气研究概述[J]. 中医儿科杂志,2007,3:53-55.

[13] 李昕, 龚谨.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金匮要略注》所引医家“赵良”考[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24):381-382.

猜你喜欢

肝经任脉病位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