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书治疗舌尖痛验案1则
2017-01-15于秀梅指导老师刘红书
袁 兵 于秀梅 指导老师:刘红书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刘红书治疗舌尖痛验案1则
袁 兵 于秀梅 指导老师:刘红书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刘红书;舌尖痛;验案
舌痛是指舌有灼热痛,或辣痛,或麻痛,或涩痛等感觉,疼痛可在舌尖、舌边、舌心、舌根或全舌等不同部位。刘红书主任从事临床30余年,治疗内科杂病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其治疗舌尖痛1则介绍如下。
患者,女,57岁,2015年3月16日初诊。主诉:舌尖痛半年。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舌尖部右侧红赤疼痛,先医投竹叶石膏汤、清胃散、三黄汤等治疗近半年无效。刻诊:舌尖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口渴,渴欲冷饮,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胃纳尚可,大便略干,小便微黄。素有糖尿病史。察其舌脉:舌尖偏右下见一片状红斑,其色嫩红,边缘尚清,局部有粟粒样隆起,未见溃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处方:导赤散加减。组成:竹叶12 g,生地黄20 g,木通6 g,莲子心10 g,肉桂3 g,甘草6 g,共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3月20日复诊:服药后舌尖灼热、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红斑减小,颜色变淡,口干口渴亦减,仍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脉同前。于上方加黄连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5月3日三诊:服二诊方后,舌尖灼热、疼痛及红斑消失,后因外出而停药,于1周前复发。刻下症:舌尖灼热疼痛,口干口渴,渴欲冷饮,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胃纳尚可,大便略干,小便微黄。察其舌脉:舌尖偏右下见一片状红斑,其色嫩红,边缘尚清,局部有粟粒样隆起,未见溃疡。舌质红,苔少,脉细。于二诊方中加天门冬12 g,加强养阴之功,甘草加至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5月10日四诊:服药后舌尖灼热、疼痛,口干口渴消失,仍有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于三诊方中改生地黄为熟地黄20 g补肾水,加炒枣仁30 g养心安神,10剂。水煎服。
3个月后随访,告知服四诊方后诸症明显好转而停药,至今未复发。
讨论
舌痛见于《中医临证备药》,属中医学“口疮”“口糜”等范畴。引起舌痛的常见原因有脏腑实热与阴虚火旺两种。如《诸病源候论》云:“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仁斋直指方》云:“唇舌焦躁,口破生疮,盖心脾受热所致也。”《丹溪心法》:“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病机多为心脾积热,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目前中医治疗主要分实火、虚火或寒热虚实夹杂论治[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入于心中,系舌本。”舌为心之苗,故心病可反映为舌体和舌功能的异常,如口舌糜烂、肿痛等症,均与心的病变有关[2]。肾居下焦,藏精主水,肾水当上济于心火,即肾水上承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肾交通,水火既济[3]。本案患者素体阴虚,而前医多以泻火为治,虽间有用导赤散治之,也多伍苦寒之品,是故不愈也。治当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交通心肾。方以黄连、竹叶、木通、莲子心清泻心火;生地黄滋肾水,清心火;肉桂引火归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保护溃疡面,抗过敏反应,免疫调节等作用[4-5];黄连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原虫、抗病毒、抗炎等作用[6]。待虚火得清,再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专滋肾水,加天门冬补水之上源,加炒酸枣仁安心神,使肾水得补,心火得清,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其病则愈。
[1]王济,倪诚,张惠敏,等.第十五讲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难点与防治方法的讨论[J].中医药通报,2014,13(3):4-9.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
[3]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5.
[4]王惠敏.甘草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184-185.
[5]田莉,曾斌芳,燕雪花.甘草在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地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4):91-93.
[6]舒华,向丽华.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04,17(12):5-6.
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