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真按摩流派哲学思想探析

2017-01-15马红青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功力谓之灵性

马红青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天真按摩流派哲学思想探析

马红青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天真按摩流派;哲学思想;形而下学;形而中学;形而上学

天真按摩于1920年左右由四川峨眉山詹龙清真人传入民间,经黄万香、熊淑清、周述炎,已历四代。道家同中医的哲学观念相同,亦即“医道同源”“天人合一”,追求“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在长期的修道悟道过程中创立各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按摩技术。历代前辈恩师临床实践发现,詹真人独特的按摩方式不仅强身健体,在医学治疗上亦有非凡的疗效,然其治疗原理、治疗手法、治疗心法与其他流派大不相同。

周述炎老师是天真按摩流派第四代传人,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且历经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对本按摩流派从哲学角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著《哲学与天真按摩》一书,真所谓“发前人之未发,启当今之思考”。笔者有幸得周述炎老师指导,将天真按摩哲学思想及手法运用于临床,对其临床疗效大为赞叹!为了中医名家临床经验的传承及推拿学的发展,笔者将天真按摩流派的特色从“形而下学”“形而中学”“形而上学”3个哲学角度做一简略的介绍。

形而下学(天真按摩流派的手法特色)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本义为器物、器具、工具。天真按摩,即按照道的法则,使用道的力量让人体恢复和谐状态(阴平阳秘)的按摩。其道的力量包括心理、物理两种形式,其中物理形式即为治疗手法。天真按摩的治疗手法有揉拨、按揉、按推3种常用治疗方法,用指腹、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肘关节等作用于治疗部位,根据患者不同的部位、体位、病情灵活选择着力部位及手法轻重。其手法操作看似简单,运用同一种手法作用于不同患者相同的部位,亦疗效卓著,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从表面来看明显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殊不知天真按摩“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手法,严格遵循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也是其精髓所在。

天真按摩流派的手法是以天然纯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身体的重力(体力)来进行施术操作的,如何控制力道的圆融和谐、轻重适宜、收放自如是该手法的核心。在按摩过程中将体力用“活”,使其具有灵性是检验手法是否过关的金标准,只有具有“灵性”的力才能体察出手下是气滞、痰凝、水肿、血瘀还是筋骨错位。施以相应的力道以后,调控力的收放,病变部位的反应如何,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力的承受度,治疗效应及治疗时间的控制等都是以手下感觉为依据的。天真按摩是根据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通过对身体重力的圆熟运用来对症施治的,在施力的过程中要逐层体会手下的感觉,因此其单个手法施力过程就像太极图一样,依靠主手与辅手或者体力的两个分力相互配合完成,像图中的阴阳鱼一样,发力与收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一对作用方向相反又相辅相成的阴阳力构成。其运力的方向是向患者体内的,就单个手法来说是“内动外不动”。单手法结束操作后,肢体着力部位不完全离开施术部位的皮肤,紧接着进行下一个手法,因此其复合手法是一连串相交的椭圆形。在体察到病变部位后,根据病变的性质决定运力的速度、方向、大小,感知手下气血逐渐散开,病邪有消散的趋势后,停止手法,让机体功能自我修复,万不可“贪功冒进”,造成机体组织的医源性损伤。

按摩手法的娴熟程度主要取决于医者长期的悉心修炼,使用身体重力,此乃天地之力,地心吸引力,自然之力,最易达到与万物之间无界限交融的最高境界。按摩时不能用肌肉的收缩力,因其带有个人的杂念,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按摩手法的娴熟程度同医者的“心态”有莫大的关系。医者首先须有博大的心胸,大慈大悲的情怀,以及丰富的学识,有智慧的大脑才能有灵性的手法,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这涉及心理学的方面,下面简述天真按摩的“形而中学”。

形而中学(天真按摩流派的心物统一论)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圣人从哲学角度将世界本源问题阐述为体、用两方面,既然有形而上、有形而下,那么以“形”为界限的形本身是什么呢?周述炎老师参照近代著名的儒学大家徐复观先生对“形而中学”的论述,提出形而中学即为“心”的学问,亦即心理学,故周述炎老师将之称为“形而中者谓之心”。

“形而中者谓之心”,心,在此指心的意识功能,即心理学。该流派在手法操作上强调手下的感觉。首先是病位诊断。施术者按于皮上、皮下、筋膜、肌肉、血管、神经还是筋骨上必须有不同的感觉,治疗的前提是分清病变部位。其次,明确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区别。该病变属于中医的什么病变性质,应该用何种治疗手法,治疗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凡此种种的影像形成一个概念,即为从感觉到知觉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证实修,由病变组织的异常状态大体上可反推出患者病证是由何种情绪所伤引起以及患者的性情、心理素质等。在明确病因后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明显加快患者身体创伤的恢复,身体功能的恢复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绪状态,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相同的基本手法操作要领,规范的中医辨证,正确的温、清、补、泻、和5种天真按摩治疗手法,不同的医者应用会有明显不同的疗效,主要与医者不同的“心理力”有关。不同的心理力(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力味”,如刚愎自用的人力味生硬,急躁之人力味干辣,阴狠之人力味冷硬绵长,诚恳之人力味平和,迟钝之人力味昏闷,聪慧之人力味清爽,无信心之人力味松散。力味不同,疗效相差悬殊,只有圆融和谐的力才会有较强的修复功能,达到治病健体的疗效,反之,疗效减弱甚或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

天真按摩流派的治疗特色以触诊查病为基础,身体组织结构发生异常可以引起心理功能失调,同样心理状态的失衡也可引起身体功能的失调,但可以通过医者的触诊发现并得以纠正。这中间涉及医者高灵敏的触觉能力,然而这种感觉属于心理学的内容,只可以由医者自己感觉而得,没有高灵性的触觉能力的医者则无法领会,属于“可传不可授”的部分。因此,天真按摩流派内功修养的前提就是要广涉经史子集,提高自己的智慧,这样才可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同时拥有至慈至悲、治病救人的高尚情怀。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证实修,才可以练就超灵敏的触觉功能,才会有超灵性的手法,纯正的“力味”,最终产生高灵性的感应,以及出神入化的功力。正如,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感应,这种感应无法用理性去阐明,因其在无意识中,无法用思维去理解,只能从现象上说确实有这种感应存在。

形而上学(天真按摩流派的天人合一观念)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自然也,自己本来的样子,它是一种原动力。《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古圣先贤为方便说明问题而使用的一个名称。道是宇宙本体,是一种虚态的存在,其分化开来则显现为万物,所以人同万物在道的层面是相通的。万物是从道中获得部分的灵性而形成的,最终都要回到虚无状态。道无处不在,在各行各业中都可悟道,修道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自我”融于无限的时空中,是为“万物与我为一”,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此为悟道的最高境界。

天真按摩遵从道的客观规律,以触感察病为基石,以物理力结合心理力诊治疾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证实修后,医者会练出一种超越一般人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就是触觉能力,是通过专注于触觉能力的修炼,获得的超越一般人的超常的能力。这种超常能力就是功力,但功力的提高不能有心为之,若强加个人的意念则难免会有个体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这将与“天道无亲”的原则相悖离,因此刻意追求功力则易走入邪路,应用“无心之心”。《周易参同契》:“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是指使注意力进入虚无状态,没有杂念,进入一种专一的状态,也即清醒的无意识状态,是提升功力的基本方法。假以时日,功力会被开发出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没做,功力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正所谓达到“神感、神应、神化”的境界,而不是日思夜想、挖空心思就能提高功力。当功力提高以后,诊治疾病时就会游刃有余,常常在患者康复后自己不知所以然,真乃“无为而无不为”。

《黄帝内经》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当阴阳两精相合(包括植物)即产生一个生命体,叫作元神(元者始也,所以谓之元神,为最开始的生命力)。元神无意识,无感觉,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七情六欲全部是由它产生出来的。在中国哲学中,将该生命力叫作“性”,天命之谓性,是大自然赋予你的一种生命的本性。生命的本质在于悟道,在于自觉得体悟“天人合一”,提升自己生命的品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悟道较浅层次的现实作用就是开发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功力。潜能要从元神中开发,向此方向努力则会产生奇妙的功力。通过长期的临床积累,医者临证时将会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

结语

天真按摩是一门将具体工作与修道悟道融为一体的技艺。从形而下的手法学来讲,需要用自然的身体重力,使出圆融和谐的修复力;从形而中的心理学来说,是要广博涉猎传统哲学,练就聪慧的头脑,超敏锐的触感能力,力味醇正的浑厚之力;从形而上的道学来讲,是要从元神中开发潜力,提升功力,练就超常的穿透力,正所谓具有“不仅大脑明白更要身体明白”的超能力。《礼记·大学》中提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天真按摩流派的精髓是在工作中不断修身养性炼神中逐渐体悟道的神妙,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悟道后又能指导、提高治疗水平。但我辈才疏学浅,对传统文化体认不够,仍任重道远。《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跟有志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志于天真按摩的同道共勉,万望不辱恩师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导。

2017-08-06)

猜你喜欢

功力谓之灵性
天津市2 057 名护生灵性照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氤氲灵性画图开——傅抱石四十年代绘画展览综述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细微之处见功力 CEDIA 2017 北美地区获奖案例掠影
钱本草
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