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述评*

2016-12-30许忠伟严泽美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业会展

许忠伟,严泽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经贸与会展学院,北京 100024)



[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

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述评*

许忠伟,严泽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经贸与会展学院,北京 100024)

会展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会展业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活动举办地经济的推动又有巨大的影响。文章就国内外关于会展业对地区整体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就业形势、税收、基础设施以及综合竞争力等各方面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回顾,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综述,为其构建研究框架,最后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会展业;会展经济;经济影响;会展研究;述评

会展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它的发展和壮大也对地区经济的推动和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展业一直被冠以“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城市面包”的美名,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城市都在争相发展这个新兴的产业,以期能够为本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会展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拉动城市经济总量增长,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等[1]。20多年来,关于会展活动对经济影响的评估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节事活动,有学者发现Braun是研究会展业对经济贡献的第一人[2]。随着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关于会展业带来经济效应的乐观结论引起很多质疑和争论,同时,国内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逐渐火热起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3]。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从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影响的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综述,并提出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以期为学者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会展业和经济影响的概念

为了方便本文的文献陈述,需要对会展产业、会展经济以及经济影响的内涵进行界定。

会展产业早在19世纪的欧洲就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4],但至今国内外关于会展业的定义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王方华和过聚荣主编的《会展导论》一书中,是从其经济意义上对会展业概念进行界定:“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被称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5]而程红等在《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书中,从会展业活动主体的角度概括了会展业的定义,即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指围绕会议、展览的组办,会展的组织者、展览场馆的拥有者、展览设计搭建单位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6]。国外对会展业的英文表示大多数为“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定义,我们都可以认为会展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其一系列的活动都会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

会展经济是一种经济现象,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展经济即为会议和展览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的总和。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评价会展业的经济影响,故采用广义的会展经济概念:“广义会展经济的外延除狭义会展经济包括的会议和展览会之外,还包括节庆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体育赛事、奖励旅游等。”[7]

目前国内没有专门对经济影响进行定义,故采用国外观点。Solberg、Andersson、Shibli对经济影响的定义是指由观众或企业给目的地带来的“新钱”(new money)所产生的各种影响[8]。在会展业方面,目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界定是:由于各种会展活动引发的新资金的流入,这些新资金参与到会展活动举办地的经济循环中,从而引起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化[9]。

二、国内外研究的相关内容

本文通过相关学术检索,得到相关文献共计141篇(其中国内文献94篇,国外文献47篇),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纳,发现目前学者在选取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具体研究角度上,有以下3种情况:(1)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地讨论会展业对城市或地区的经济作用;(2)从会展活动的类型,即展览会、各种赛事、会议和节庆活动4个方面,一般学者会选取其中一种类型作为文章的主体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其对城市的经济影响;(3)从会展活动的规模大小来预计或评估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

综合来看,学者们讨论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总体收入、产业结构变化、就业问题、税收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图1 会展业的经济影响研究框架

(一)对整体经济总量的影响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兴的经济形态,其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相关总结和综述(见表1)。王起静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外著名期刊上的76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整理,并提出了一个研究会展事件经济影响的评估框架[10]。胡萌、王海玉认为,城市会展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按时间效应长短、传递程度大小和深浅度进行划分,也可以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地区生产总值为目标变量,构建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评估模型[1]27。由于评估的角度和方法的差异,目前学者对会展业能够给城市带来的真正经济影响一直保持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对立的态度。

表1 会展经济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汇总

1.积极的经济影响评估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会展业相关活动对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时,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并通过不同的实证方法对其观点进行佐证。例如,刘大可和李美在分析展览会对北京的经济影响时,先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四维的经济影响分析模型,并以2008年9月至11月期间在北京举办的10个展览会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经济学的GDP测算方式,重点计算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在展览会上的花费,以此对其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积极的倡导和建议[11]。类似地,Lee和Taylor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剔除与事件无关的消费,估算了2002年世界杯的举办给韩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3.5亿美元的销售额、3.07亿美元的收入以及3.17亿美元的增值[12]。而罗秋菊、庞嘉文和靳文敏则采用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对第104和第105届广交会对广州市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这两届广交会经济效应十分相似,并利用数据肯定了广交会的积极的经济作用[3]487。孟凡胜、宋国宇、井维雪则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会展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正的相关性的积极结论[13]。而最有说服力的是,日本三菱研究所(MRI)用5年多的时间对1985年筑波世博会的经济连带效应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筑波世博会的经济收入是其直接支出的 1.9 倍[14]。

人们在会展业对城市经济总量影响的估计上主要通过实证的方法,从直接经济效益,即销售额、总收入经济增长量,或与间接的相关产业收益对比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积极的分析结论为很多城市相关部门带来了发展会展业的动力,为相关部门构建宏大的会展场馆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由此催化了全球多地出现“会展热”的现象,但是对于这样的结论是否具有绝对性,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质疑。

2.消极的经济影响评估

有很多学者质疑会展业可观的经济收益。Crompton认为,对于会展经济的拉动效应的评估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计算会展业发展给城市经济带来的影响时,加入了一些非会展经济因素带来的收益,例如,当地居民、过境者和偶然来到的人以及与会展事件无关的旅游者在会展活动期间所进行的消费。学者认为,应该排除这些因素来计算会展活动给经济的影响才是科学合理的[15]。Matheson给出了类似的原因,他认为,对挤出效应的经济计算,会带来膨胀的经济影响估计。很多会展活动都是在热门的旅游景区举办,如果正值旅游旺季,那么这时的会展观众消费仅仅是一种消费转移,而不是在常客基础上的补充消费[16]。Mules也认为只有计算与会展活动有关的“新钱”(new money),即会展活动有关的消费支出,才能正确地反映会展活动的乘数效应[17]。

对此,不少学者也通过实证的方法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曹永凯在详细分析一般均衡模型(CGE)的基础上,使用该模型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推算了奥运会后2010年北京经济的变化,认为奥运会后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趋势[18];Dwyer、Forsyth、Spurr同时使用了投入产出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计算了特殊节事对所在地区、州和全国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将这两种评估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 CGE模型评估的内容会更加复杂,它可以评估会展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其计算得出的各项乘数小于I-O模型的乘数,而投入产出模型没有考虑产业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对举办地生产总值的影响就被夸大了[19]。

必须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消极的经济影响评估”并非否定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而是站在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会展业经济带动作用的普适性。关于多方争议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由于目前国家统计局并没有专门的会展行业的统计数据,而有些会展行业的官方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等局限,使得会展行业的有关研究存在很大的难点;(2)会展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种类繁多,涉及的群体类型也多种多样,同时,行业间的边界划分并不是十分清晰,使得有些学者在统计和分析时,很难将有效和无效的数据清楚地区分开来;(3)会展业的本质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任何行业都可以通过会展活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而行业之间的异质性很强,企业的经营效益差别性很大,使得不同的会展活动因为其本身行业群体的差异而导致经济效应的变化;(4)学者在选择和理解会展活动的经济分析要素时各有看法,使得对于同一会展活动的经济影响评估也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经济影响,会展业都对活动举办地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在该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为城市和居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经济体验,为此会展活动的经济影响也是不可否认和磨灭的。

(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会展业的本质就是多方经济体展示的平台,其在运作的过程中也与很多产业进行互动。综合相关文献,会展经济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

1.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会展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强,它为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保险以及餐饮、通信等诸多部门及相关产业提供业务活动,刺激这些产业的业务需求,两者呈现的是正相关的关系且产生关联倍增效应。对此,有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论证了这个观点。例如,余向平从理论的角度认为会展业既具有产业带动效应,又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认为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交通、通讯业、旅游业、零售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并使用凯恩斯有关投资、需求、消费和收入对经济产生作用的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经济学乘数与加速效应进一步分析会展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观点[20]。Market Economics公司则从实际的数据分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它用2003 年的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算,对比了2003 年和 2000 年美洲杯帆船赛对新西兰的经济影响,得出了这一节事活动对主要举办地的住宿、航空、建筑以及造船与配套服务等4个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21]。罗秋菊、庞嘉文和靳文敏在评估第104和第105届广交会对广州市的经济影响时也指出,广交会对相关行业的间接带动效应为107.98亿元,主要带动的行业分别为商务服务业、住宿业、批发和零售商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餐饮业等[3]499。

会展对产业经济的强势拉动,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如果视会展活动所产生的直接收入为1的话,其带动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餐饮住宿、媒体广告、金融保险、通讯娱乐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高达到9。而这个“9”只是个概数,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以上的文献也已证实此观点。会展业对城市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的成熟度。例如,经过实地考察,同样是旅游博览会,在西安和在北京两地举办其相关行业参与的力度就有所差异。同时,会展活动的差异性也会对其行业带动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盛大的体育赛事(奥运会、世界杯)与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所能够带动的相关行业效应就有很大的差别。

2.产业结构的优化影响

会展业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会展经济发展对其产业链的延伸作用,一般来说,产业链的延伸可以表现在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的变化。王起静认为,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它与相关产业之间是一种横向关系或协作关系。她将会展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按照产业内链和产业外链进行划分,并据此从地理范围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链的配套半径,认为会展产业内链应该尽可能小,而会展产业外链应该可以考虑变大,会展城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本地会展业的产业链,以提高会展城市的竞争力[22]。余向平则同时介绍了两种延伸方式,他在重点分析了会展产业链的延展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会展产业链的“三效应”和“两个方面”:前关联效应、后关联效应和旁关联效应以及会展业在内的整个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除第三产业之外的第一、 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以此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优化[23]。也有学者对此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例如,吴开军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专门对会展产业链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了综述, 并总结出了会展产业链的相关特征和性质,最后绘制了会展产业链的流程图和模式效应结构图[24]。

由于会展产业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性特点,其产生的产业链延伸和扩展效应原理主要是以某一会展活动作为核心,以会展产业运营商作为主轴来牵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上下游和前后向的相关行业的参与和支持,最终形成一种带有会展产业特质的网络状产业链运营机制。又因为会展业本身涉及的行业主体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类型的会展活动所形成的产业链效应有所差别。例如,婚博会所产生的旁向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在旅游和装修等后向拉动效应上表现突出;环保类展览会或会议可能会在旁向溢出效应方面有所贡献。目前,学者们总结出的产业链模式和效应具有一定概括性,但具体到某一地区和某一会展活动,其产业链的具体形式或有所变化。

3.会展业融合影响

在会展业融合方面,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Donald Getz,2008;Robyn Stokes,2008;Donald Getz,2015;王起静,高凌江,2013;张昕妍,刘延松,2015等)。国外很多学者将旅游与会展结合起来,称之为会展旅游(event tourism),因此,学者在做相关研究时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Robyn Stokes从会展旅游的角度对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认为应该将事件作为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目的地营销策略,以重大事件的举办来促进境外旅游业的发展[25]。Donald Getz按照时间和主题的顺序对有关会展旅游的专业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会展旅游的起源和发展,并提出了会展旅游的概念模型,认为会展旅游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并通过图形的形式,清晰地表达了会展旅游属于会展与旅游的交叉部分,即二者的结合[26]。但2015年Donald Getz、Stephen J. Page再次以时间的顺序在对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2008年以后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应该将会展旅游与单纯的会展业和旅游业划清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单独的经济形式[27]。除此以外,国内还有学者讨论了会展、旅游融合的成因与机理。王起静、高凌江从产业融合和产业边界理论的角度,对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动因和相应对策进行了详细地论证,并从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和运作边界4个方面分析了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机理,最后提出了两者之间融合的对策[28]。张昕妍、刘延松初步提出了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概念模型,分析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主要特点、基本方式,并提出了推动两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建议[29]。

除了旅游业以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马俊哲等最早提出了在都市发展会展农业的建议,即将现代化农业与会展服务业结合而成的新型经济形态,并提出了3种会展农业的发展模式[30]。洪振强提出了文化会展业的发展战略,即将会展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引擎,并提出了文化会展业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31]。韩国圣等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杭州休闲博览会对萧山房地产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会展业+房地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32]。张勇顺、姜峰甚至阐释了北京会展业出现多个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33]。

从产业角度来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3类。通过收集的参考文献来看,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更多体现在前两种形式。例如,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即为产业渗透和产业交叉双重现象,两者是服务业下的子产业,通过相互间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持进而形成了会展旅游这一新的产业形式;会展业与农业的融合体现了产业间的延伸特征,农业通过会展业的功能属性来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一种新的融合传播农业发展信息和利用独特方式展示农业产品为主的、全新的、服务性的会展农业发展模式;而会展业与城市文化产业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结合更多地体现了产业之间的扶持和帮助,会展业对于这些产业来说是一门工具,是各自产业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营销手段和策略,这种融合的可实现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外,是否可以将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进行重组,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形式是未来值得期待的事。

(三)对举办地就业的影响

会展经济对举办地就业状况产生的影响,是与产业联动效应紧密联系的,每一次会展活动的举办都能够因诸多产业的人员需求而增加诸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李智玲在详细分析了会展业相关带动效应的基础上,表示2006年展览业为香港提供了相当于5.85 万个全职职位,与2004 年比较,平均每年增长达11%[34]。Chon通过具体数据计算了展览业给韩国相关地区带来的经济影响,并且通过乘数效应理论分析得出其经济收益对象分别是出口、就业、居民收入和国家税收增加[35]。而英国联邦展览联合会采用一种按面积评估的方法,它认为会展对就业的带动系数为10∶1,即每增加1 000m2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例如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36]。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会展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是积极有效的,但是从时序角度分析,会展对就业的影响应该分为即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即如果会展给社会带来的就业量的增加是一种“短期”的经济刺激现象,会展活动结束,这些就业人员可能又回归到原来的状态,也就是失去跟会展有关的工作[37][18]10。

会展活动针对城市就业问题的缓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会展行业本身所带来的经济表现,还是会展业所带动的其他产业产生的就业需求,但是对于研究者发现的就业时效性问题,还是需要相关部门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合理解决,对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对举办地税收产生的影响

国内关于会展业发展对举办地所产生的税收方面的影响研究并不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并且研究时间较早。Turco重点从税收的角度分析了重大节事活动所带来的积极经济影响。以1993年Kodak Albuquerque 国际热气球嘉年华公司(KAIBF公司)举办的热气球嘉年华活动为例,说明了该城市在此次的嘉年华活动中获得了2 221 720美元 的毛收入和住宿税收,而新墨西哥州获得了1 323 237美元毛税收收入和900 041美元的相关汽油税收,这也是目前最早以税收作为重点来研究会展经济影响的文章[38]。2011年美国会议产业理事会(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发布的《会议业对美国经济重大影响》(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 to the U.S. Economy)的研究中表明,美国会议业分别给联邦政府带来了143亿美元、州和地方政府113亿美元的税收收入[39]。王京秋、曹群以北京市朝阳区三大展馆为例,具体分析了会展业发展对税收产生的影响,认为目前北京市会展税收收入主要来自展馆运营和举办会展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门票和展位租金税收。文章也说明了目前北京市的会展税收机制并不健全,税收征收难度较大[40]。

总体来看,会展业对税收增加有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展馆建设和运营税收、门票和展位租赁相关税收等。由于会展业发展迅速,而相比较而言,上层建筑的发展略显缓慢,如今关于会展税收问题并没有专门的条例对其进行规整,这也是本行业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对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会展业作为一种服务产业,它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多种基础设施的支持,所以其对基础设施产生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

牛迪在研究呼和浩特会展业发展时,提到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被用于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高达1 800亿元[41]。Choong-Ki Lee统计了韩国1999—2009年间会议和国外参观者的数量,表示快速的会议市场需求使韩国很多城市都争相建设会议场馆和设施,为此带动了会议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42]。J.J. Chanaron就类似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巨型赛事活动对地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肯定了这类赛事活动会对举办地的城市形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就业等带来益处[43]。

在支持会展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贡献的同时,一些过度盲目的投资建设现象也使很多学者表示担忧。Kock等认为,还是要注意理性分析对会议场馆投资的公共资源能够为城市带来怎么样的长期经济收益[44]。Ash Morgan和Simon Condliffe表示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会展场馆建设热现象,关于会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也由此开始,它在肯定会展业投资建设能够对城市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表示,不少学者已经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如此[39]88。Sanders则明确表示,会展举办城市并没有感受到会议中心给它带来的经济益处。究其原因,越来越多的会议中心的出现,使得很多场馆为了增加出租率,经常是降价对外招展,从而导致利润下降[45]。国内学者李士虎也表示目前很多城市投资巨款建设豪华会展中心,但是其场馆利用率低下,市场效益微乎其微,甚至有些城市的这种行为,仅仅是该政府的形象工程,这种巨额花销只会导致资源的浪费[46]。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城市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47-48]。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会展业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之一就是与建设会展场馆、完善交通和酒店住宿条件之间建立一种循环因果关系,即会展业的发展必然会促使一座城市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完善也可能会为会展业发展壮大提供动力。但是由于目前有学者已经通过很多数据论证,仅仅为了会展业的发展或某一节事活动而去建设一些辅助设施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有的城市建设高大辉煌的场馆仅仅是作为一种地区地标式的建筑呈现给世人观看。诸多现象使得我们今后不得不思考这种因果关系的强弱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界定和考虑?

(六)对举办地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会展业发展对举办地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相关连带作用形成的。程建林、艾春玲运用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分析框架,选取了会展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并构建了中国会展城市竞争力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会展经济适应并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提升了城市功能,从而提高了城市竞争力[49]。刘筱柳重点研究了会展经济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会展经济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相关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会展城市的综合竞争力[50]。陈燕从会展业与城市营销双向良性互动的角度来分析,把成功的展会看作是一则城市广告,以此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会使会展城市在会展活动竞选上更具有竞争力,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会为城市会展经济的繁荣带来机遇,从而形成环状向上的螺旋链,使得会展业与城市的发展互动共荣[51]。Ram Herstein和Ron Berger重点研究了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城市形象产生的影响的评估,认为政府投资的巨额资金用以建设与奥运会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不是为了短期的回收经济利益,而是一种经济实力的展示,是一种城市美好形象的树立,更是一种长期投资[52]。

首先,城市综合竞争力一直是测量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影响大小的重要指标,而城市本身的竞争力也是其举办各种大型赛事的重要基础,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会展业这一单一产业的作用,这是由会展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一起联动作用才能产生的效果。最后,不同类型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力也千差万别,综合相关研究以及现实情况,大型体育赛事和重要的国际会议、博览会所产生的品牌营销效果最大,由此所产生的综合竞争力对举办地城市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在讨论这一方的问题时,需要结合城市自身实力、会展活动本身特点以及其他客观条件来思考才会得出更客观的答案。

三、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内容的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关于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影响内容研究的一般框架(具体表示如图2所示)。会展经济与城市整体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资源的配置、产业链的延伸以及产业融合)以及城市品牌和竞争力的提升之间是环形发展的关系,即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作用关系。同时,会展业也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业率以及商品物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临时就业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税收收入的增加等积极影响,但也有物价上涨以及长期内的就业率波动等消极影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图2 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内容的研究框架

四、总结与展望

国外对会展经济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而我国对其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很快[53]。目前关于会展业经济影响的研究是学术界较热门的研究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会展业经济影响的不同观点在不断增加,学术界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综合参考文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为了使评估结果尽可能地客观准确,学者们在测量方法和数据选取上都有很深入的思考,但仍会有对同一会展活动的评估结果出现异化的可能。Martheson为其给出了两点解释:(1)学者选择的直接经济影响净值界定标准不统一,也很难准确地将直接经济影响中的其他因素剥离出去而得出净值,从而造成结果被高估或低估的后果;(2)在评估方法上,不同的学者在消费样本的抽取上存在差异,而在计算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也有不同[54]。王春雷认为,由于重大活动的经济影响受到多方关注,因此在主办方所做的官方陈述中,由于考虑到活动利益问题,有很多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或者是不可测量的[55]。本文认为除了这些因素以外,目前会展业并没有独立的官方统计数据也给学者们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如此热门的研究课题却没有更为客观准确的测量手段和有效的数据是目前会展经济研究的重大瓶颈,如何解决是今后学术界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2.在经济成分的划分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指标的选取和解释的不同,对经济影响评估也可能会出现莫衷一是的结果。例如,虽然很多学者将就业率、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定义为会展业对城市的经济影响,本文也是采取了这个观点,但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看法。Donald Getz在对节事活动的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时,就将品牌形象问题与经济影响区别开来[56]。

3.由于会展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会展经济的效应会从地域上、类型上、规模上和性质上产生不同的变化,而评估者也会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出于便于分析和讨论的考虑,在选取指标和研究方法上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众说纷纭的影响数值的可靠性,这也为学者们在进行总结相关规律时带来很大的挑战。

4.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性质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积极性的,但是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探索时,认为它的消极成分不该忽视。以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为例,曹永凯从微观的角度对2008年的奥运会经济的供需平衡和产业结构进行计算并推算奥运会后2010年北京经济的变化,认为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增长有下滑趋势[16]6。而Ram Herstein和Ron Berger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城市形象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预计奥运会经济效应会从下一年度开始发挥作用[52]。

从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会展经济影响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和评估框架。并且已经有学者开始跳出整体经济影响的宏观评估,逐渐探究经济组成部分的细化研究,例如专门研究会展活动对税收的影响、会展活动期间的物价问题以及会展活动在产业融合上的作用等,这将是未来这类研究的必然趋势。其次,由于会展业具有一定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使得很多城市盲目建设会展场馆用以获取政绩,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这种资源浪费的严重程度有多大,如何杜绝,或者如何让这些“形象工程”变成实际的经济拉动的巨头,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如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时代的新话题,这也是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机遇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扩大会展业的经济影响也将是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的新话题。

[1] Hu M, Wang HY.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urban MICE industry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0,26(3):27-31.[胡萌,王海玉. 城市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理论分析与评估模型[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27-31. ]

[2] Braun BM.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onventions:The case of Orlando,Florid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32-37.

[3] Luo QJ, Pang JW, Jin WM.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events with input-output model:A case study of Canton Fair,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4):487-503.[罗秋菊,庞嘉文,靳文敏.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大型活动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以广交会为例[J]. 地理学报,2011,66(4):487-503.]

[4] Zhang XG,Fu 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effect of exhibition industry in China[J]. Modern Business,2009(9):23.[张学高,扶涛. 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及带动效应分析[J]. 现代商业,2009,09:23.]

[5] Wang FH,Guo JR. Introduction on the exhibition industry.[M]. Shanghai:Profil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06.[王方华,过聚荣. 会展导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 Cheng H,et al. Exhibition economy:"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modern city [M]. Beijing:The Economic Daily Press,2003.[程红,等.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7] Ma Y,Xiao YN. Introduction on the exhibition industry[M]. Beijing: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2004.[马勇,肖轶楠.会展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8] Solberg HA, Andersson TD,Shibli S.An exploration of the direct economic impacts from business travellers at world championships[J]. Event Management, 2002,7(3):151-163.

[9] Crompton JL, Mckay SL.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events:Some myths, misapplications, and ethical dilemmas[J].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1994, 2(1):33-43.

[10] Wang QJ.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he impact of event economy:An assessment framework[J].Tourism Science. 2009,23(4):57-63.[王起静.事件经济影响研究述评:一个评估框架[J]. 旅游科学,2009,23(4):57-63.]

[11] Liu DK,Li M. Analyze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xhibition industry in Beijing[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9(7):6-12.[刘大可,李美. 展览业对北京市的经济影响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9(7):6-12.]

[12] Lee C, Taylor T.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of a mega-event:The case of the 2002 FIFA World Cup[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595-603.

[13] Meng FS,Song GY,Jin WX.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it on city's economic growth[J]. Technology Economics,2012,31(4):32-37.[孟凡胜,宋国宇,井维雪. 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2,31(4):32-37.]

[14] Li TC, Liu 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MICE industry in China using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s (IRIO)[J].Tourism Tribune,2014,29(6):34-45.[李铁成,刘力.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的我国会展业经济影响分析[J]. 旅游学刊,2014,29(6):34-45.]

[15] Crompton J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visitors to sports tournaments and special events [R].Ashburn,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1999.

[16] Matheson VA.Upon further review:An examination of sporting event economic impact studies[J]. The Sport Journal, 2002,5(1):1-6.

[17] Mules T.Taxpayer subsidies for major sporting event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998, 1(1):25-43.

[18] Cao YK. Research of the level of Beijing industrial structure[J]. Northern Economy,2006(1):10-11.[曹永凯.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研究[J].北方经济,2006(1):10-11.]

[19] Dwyer L, Forsyth P,Spurr R. 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special events on an econom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43):351-359.

[20] Yu XP.The industry-pull of expo-industry and its economic analysis[J].Commercial Research, 2006(18):173-176.[余向平.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及其经济学分析[J]. 商业研究, 2006 (18):173-176.]

[21] Market Economics Ltd. Comparison of America' s Cup economic impacts 2000-2003[ R].Prepared for Ministry of Tourism, 17,October 2003.

[22] Wang QJ. Exhibition industry chain, supporting radius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China Exhibition,2006(19):47-49.[王起静. 会展产业链、配套半径和产业竞争力[J].中国会展, 2006(19):47-49.]

[23] Yu XP.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extension effect of the chain of exhibition industry[J].Commercial Research,2008(8):92-94.[余向平.会展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产业延展效应[J].商业研究,2008(8):92-94.]

[24] Wu KJ. A study on ME industry chai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1(3):168-170,177.[吴开军.会展产业链刍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68-170,177.]

[25] Stokes R.Tourism strategy making:Insights to the events tourism domain[J].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2):252-262.

[26] Getz D. Event tourism: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403-428.

[27] Getz D, Page SJ.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event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 2016,52:593-631.

[28] Wang QJ,Gao LJ. Merge between MICE industry and tourism: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J]. 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2013(29):51-52.[王起静,高凌江.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3(29):51-52.]

[29] Zhang XY,Liu YS,The research on merge between MICE industry and tourism[J]. 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2015(13):54-57.[张昕妍,刘延松.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2015(13):54-57.]

[30] Ma JZ,Zhang WM,Liu S,et al. Several suggestion about developing agriculture exhibitio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2010,24(2):15-18.[马俊哲,张文茂,刘树,等. 对北京市发展会展农业的若干认识与建议[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24(2):15-18.]

[31] Hong ZQ.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e exhibition industry[J]. Jianghan Academic,2013,32(3):63-70.[洪振强. 当前我国文化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J]. 江汉学术,2013,32(3):63-70.]

[32] Han GS,Li H,Wang CW. Research on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World Leisure Expo in Hangzhou on Xiaoshan urban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real estate industry[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09(8):16-19,23.[韩国圣,李辉,王成武. 杭州休闲博览会对萧山城市发展的经济影响初探:以房地产业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09(8):16-19,23.]

[33] Zhang YS,Jiang F. Beijing exhibition industry presented multi-industry convergence trend[J]. Invest Beijing,2012(11):49-51.[张勇顺,姜峰. 北京会展业呈现多业融合趋势[J].投资北京,2012(11):49-51.]

[34] Li ZL. The driving effects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J]Economic Management,2011,33 (6):125-131.[李智玲. 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 经济管理, 2011,33 (6):125-131.]

[35] Kim SS,Chon K.A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of the Korean exhibition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9,11:311-318.

[36] Liu ZT,Du W.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economy in China[J] Henan Provincial Conditions and Statistics,2001(2):41-43.[刘宗太,杜伟. 我国发展会展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省情与统计,2001(2):41-43.]

[37] Gibson HJ.Sport tour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J].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998, 1(1):45 -76.

[38] Douglas MT. Measuring the tax impacts of 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Justification for government sponsorship[J].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1995,2 (3/4):191-195.

[39] Morgan A,Condliffe S.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convention centers and event tourism:A discussion of the key issues[J].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2006(8):81-100.

[40] Wang JQ,Cao Q.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revenue[N]. China Taxation News,2007-3-7(7).[王京秋,曹群. 会展业发展及其对税收的影响[N]. 中国税务报,2007-03-07(7).]

[41] Niu D. Research on exhibition economy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Hohhot in Inner Mongolia[J].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13,16 (15):40-42.[牛迪.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15):40-42.]

[42] Lee CK, Lee M,YoonSH.Estimat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businesses, using a 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A case study of the Daejeon Convention Center in South Kore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18(4):330-353.

[43] Chanaron JJ.Technology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mega-sports events:A key Issue? exploratory insights from literature[J].Megatrend Review,2014,11(4):9-30.

[44] Kock G, Breiter D, Hara T, et al.Proposing a regional impact based feasibility studies framework for convention centers: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Orange County Convention Center (OCCC)[J].Journal of Convention and Event Tourism,2008,9(4):309-340.

[45] Sanders H. (2004).”A lot of hooey”:Heywood Sanders on convention center economics.Retrieved July, 2006, from Field of Schemes Website:http://www.fieldofschemes.com

[46] Li SH. "Greedy" city building "hunger" exhibition hall[J]. Economy,2012(11):32-34.[李士虎.“贪婪”城市建造“饥饿”展馆[J].经济,2012(11):32-34.]

[47] Baade RA.Professional sports as a catalyst for metropolitan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6,18(1):1-17.

[48] Noll RG, Zimbalist A."Build the stadiums—create the jobs":Sports, jobs, and taxes:The real connection[D].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494-508.

[49] Cheng JL,Ai CL. Convention & exhibition economy,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functions promotion[J].City Planning Review,2008,32(10):15-20.[程建林,艾春玲.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功能提升[J].城市规划,2008,32(10):15-20.]

[50] Liu XL. Regional Exhib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08(4):235-238.[刘筱柳.区域会展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235-238.]

[51] Chen Y. Analysis on interactive effect of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J].China Business,2012(5):14-16.[陈燕.浅析会展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效应[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5):14-16.]

[52] Ram H,Ron B. Hosting the Olympics:A city's make-or-break impres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3,34(5):54-59.

[53] Liu MK,Liu R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E industry in foreign countries[J].Future and Development,2009(6):94-97.[刘民坤,刘人怀. 国外会展研究评述[J].未来与发展,2009(6):94-97.]

[54] Matheson VA,Baade RA.Mega-sporting eve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Playing the way to prosperity[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72(5):1086-1096.

[55] Wang CL.Study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oversea important events[J].Tourism Tribune, 2008,23(4):88-96.[王春雷.国外重大活动经济影响研究[J]. 旅游学刊,2008,23(4):88-96.]

[56] Getz D.The nature and scope of festival stu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2010,5(1):1-47.

[责任编辑:吕观盛]

A Review of Researches about the Impact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XU Zhongwei,YAN Zemei

(SchoolofEconomics,TradeandEventManagement,Beiji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Beijing100024,China)

When a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high level,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appears. The progress of this industry also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such as overall economic output,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tax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so on,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 research framework about this kind of studies.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s controversial points on this kind of studie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event economy; economic impact; event study; review

文化部文化艺术基金(12DH40)

2016-05-23

许忠伟(1976- ),男,湖北武汉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节事活动与旅游企业研究;严泽美(1990- ),女,安徽安庆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会展活动研究。

Xu ZW,Yan ZM.A review of researches about the impact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s economy on the region[J].Tourism Forum,2016,9(6):1-9.[许忠伟,严泽美.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述评[J].旅游论坛,2016,9(6):1-9.]

F590.7

A

1674-3784(2016)06-0001-09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会展业会展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究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京召开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
会展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