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2016-12-30朱志强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献旅游

朱志强,林 岚,杨 书,谭 波

(福建师范大学 a.地理科学学院; b.旅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7)



[旅游资源研究]

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朱志强a,b,林 岚a,b,杨 书a,谭 波a

(福建师范大学 a.地理科学学院; b.旅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7)

进入21世纪以来,红色旅游研究已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领域。以中国知网( CNKI) 学术文献

红色旅游;知识图谱;CiteSpace;计量分析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也是一种政治活动,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2]。旅游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与精髓[3]。红色旅游集中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早在1999年,江西省就率先提出了“红色旅游”概念,并于2000年最早在字面上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推出南昌至井冈山、瑞金等地共3条“红色之旅”省内旅游专线。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4]。这一概念被之后的大多数学者引用。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大力倡导下的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常态化、大众化的休闲选择之一。自此,国内许多学者对红色旅游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运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进展的整理:部分学者从基本理论研究、宏观性研究、个案研究等方面对红色旅游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5-8],如高冰等认为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可划分为基础性研究、宏观性研究、截面性研究3个方面[8]194;也有学者从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综述,如张勇刚等从理论、开发、研究方法3个角度阐述了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状况[9]。此外,熊云明和叶月翠等也分别对国内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10-11]。通过以上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进展的综述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分析和传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相结合,很难对红色旅游知识领域的整体特征予以全面展现,还尚未能够较完整地再现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脉络。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 博士开发的一款用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用来绘制某个学科或知识域的知识图谱,能较直观地展现一个领域的知识特征,并识别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12]。国内对CiteSpace软件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涉及图书情报领域、科技管理、计算机软件、企业经济等学科[13]。在旅游研究领域,仅有少数学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展开了探索,如沈苏彦对国外弹性思维视角下旅游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14];李成以2001-2012年被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旅游管理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旅游管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15];侯国林绘制出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16];刘逸、姜卫卫、邹杰、赵慧莎等人分别对旅游价值链、茶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区域旅游领域的知识图谱进行了研究[17-20],而尚未有学者涉及红色旅游方面。基于此,本研究试图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绘制国内红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探究国内红色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以期为今后中国红色旅游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文献发表数量、发表刊物进行统计,形成对国内红色旅游研究的初步认知。对所得文献数据的年度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有关红色旅游研究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出现在2001年、2005年和2011年(见图1)。由图1可知,自2001年以来,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稳步增长,表明红色旅游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从2005年开始研究文献的数量迅速增加,在2006年达到顶峰,之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反映出以2005年为界呈现明显的分异。377篇期刊文献分布在130种期刊,主要发表在《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特区经济》《安徽农业科学》《农业考古》《求实》《企业经济》《经济地理》等期刊(见图2)。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1 红色旅游文献年度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2 红色旅游文献数量期刊分布

知识图谱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和演变情况的一种图形。本文利用CiteSpace 科学计量工具对文献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突现词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主题发展路径分析,绘制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揭示国内红色旅游研究领域知识发展的结构与演变情况。

二、红色旅游研究概况

(一)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力量

1.研究者分析

通过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见图3)发现,国内红色旅游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实力较强的研究团体,如江西有以黄细嘉、卢丽刚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湖南有以方世敏、阎友兵、刘建平等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广东有张河清领导的团队;此外,陕西、湖北、贵州、广西等地也形成了研究团队。通过百度网络搜索这些作者信息,发现红色旅游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与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联系密切,如卢丽刚、黄三生、龙茂兴等人本身研究红色文化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但受红色旅游自身特性以及其发展需要影响,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探讨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旅游之间关系的论文。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3 期刊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2.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生成期刊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图谱可以发现(见图4),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机构的分布呈现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国家的扶持,国内已经形成一批相当规模的红色旅游研究机构,他们大多挂靠在高校或专业较强的研究中心,如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渤海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二是这些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一些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如江西、湖南、贵州等省份。对发表学位论文排名前10位的院校进行统计(见表1),发现南昌大学居首,其次是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

(二)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路径与演变趋势

1.研究前沿及其演变过程

CiteSpace软件提供的突现检测可以通过考察关键词的时间分布,从中探测出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现词,来分析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将样本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执行词频探测技术分析,得到红色旅游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信息表(见表2)。

如表2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家大力倡导下的红色旅游越来越成为旅游者的选择之一,红色旅游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期刊上陆续出现了红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在2004年之前,由于红色旅游的概念尚未明确界定,研究成果偏少,最先进入学者视野的是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发;2005年,以革命纪念地、革命传统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2006年,红色旅游的迅速升温引发学者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2007年和2008年,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红色旅游的开发战略、发展战略成为当时学者们关注的前沿,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到2010年,红色旅游的研究前沿不断拓展,涉及体验经济视角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等议题;2012年之后,如何处理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之间相互关系成为研究前沿。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4 期刊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表1 红色旅游学位论文数量高校分布

表2 红色旅游研究领域中的突现词

2.红色旅游研究热点识别

文献的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学科领域内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可被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来探寻红色旅游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在图谱中(见图5),红色旅游处于中心位置,它的频次和网络中心度均位居首位,其次是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井冈山、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景区、旅游主题、发展策略等。结合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是以红色旅游为中心,以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等为主要研究载体,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开发策略、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中红色文化的传承问题等方面,基本与之前研究前沿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5 红色旅游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3.红色旅游研究的发展路径

不同时期背景下往往催生出不同的研究热点。“红色旅游”概念于1999年提出,之后便引起学者的不断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各年度红色旅游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见图6),并结合之前研究前沿的分析结果,探寻红色旅游研究的发展路径。整体上,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大致经过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深化阶段。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6 不同年份的热点关键词及其引用关系

(1)红色旅游研究在1999-2004年期间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侧重对红色旅游概念的引入以及如何将老区“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红色旅游资源展开,大部分研究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研究成果较少。“黄崖洞保卫战”“规范旅游市场”等关键词的出现频度较高,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较早进入学者视野的是山西太行革命老区黎城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随后,江西老区、河北易县、湖南韶山等地红色资源的开发也纷纷引起学者的关注。

(2)红色旅游研究在2005-2008年期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从2004年开始,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并通过文件的形式,将红色旅游的概念予以明确。到2005年,国家旅游局将该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年”。基于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旅游开发热潮,探索不同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当时研究热点之一。如尹晓颖[21]认为借助当地政策环境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实现产品多样化、产业化,走政府主导加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是比较成功的红色旅游地发展模式。毕剑[22]总结了红色旅游的7种开发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二是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不少学者指出,红色旅游与其他成熟的旅游产品相较而言,表现出竞争力不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波动性大、无序竞争等不足,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当时学者的关注热门。如闫友兵、王亚娟、于凤龙等学者对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23-25]。此外,方世敏、乔海燕、米珊珊等学者从体验经济视角也探讨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26-28]。

(3)红色旅游研究在2009-2011年期间处于繁荣阶段。这一阶段红色旅游研究呈现“全面繁荣、多点开花”的局面,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等成为当时学者关注的热点。正当红色旅游发展深入人心之际,过度开发、保护不足以及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渐渐暴露。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整合开发策略。关于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多以区域间合作和区域内整合研究为主。如黄三生[29]、黄细嘉[30]、卢丽刚[31]等认为应该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合作研究。李月华[32]提出整合黄冈市绿色生态旅游、红色及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此阶段学者关注的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影响因素、实现路径等。如吕莉[33]建议将红色旅游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胡晓加[34]认为红色旅游开发必须坚定在关注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立场上。此外,红色旅游景区竞争力、可达性、客源市场分析、空间结构等也引起学者关注。研究案例地以延安、韶山、井冈山等地居多,研究方法开始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转变。如王丽[35]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雨花台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力。刘红梅[36]用灰色模型预测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客源市场。钟业喜[37]采用可达性分析方法和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定量分析和评价了江西省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并从格局调整、景区优化、路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4)红色旅游研究自2012年进入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的文化传承与内涵挖掘、红色旅游与政治认同、红色旅游景区提升研究(包括游客满意度、服务质量感知、景区竞合模式与开发策略等),研究方法更加倾向于精细化、定量化。国内学者十分关注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相互关系研究。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精髓,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对于开发红色旅游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赖思振[38]提出对中共党史进行深入挖掘和史迹展示精细化的方式,提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范力[39]以广西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为例,认为应该将红色旅游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培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焦世泰[40]构建了评价红色旅游游客满意度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左冰[2]对井冈山景区的游客进行调查,构建了红色旅游活动对政党认同的影响模型。

三、研究评价

综上所述,中国红色旅游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文献产出量的年度分布来看,文献产出量自2006年的80篇降到2015年的22篇,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红色旅游的重视程度正在减弱。其次,研究内容创新性不足。虽然中国红色旅游已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构建了系统的研究框架,但有些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仅以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为例,多数研究是从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创新性、宣传营销、地方发展观念等方面展开论述,且结论具有相似性。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传统的定性描述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够。近些年学者不断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涉及的具体研究技术有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但诚如前文所说,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研究方法也应多样化。

四、结论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红色旅游研究领域的602篇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对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研究机构等外部特征进行统计,得到红色旅游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的发展路径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的现状。

研究发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红色旅游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以黄细嘉、卢丽刚、方世敏、闫友兵等人为核心的研究团体,这些团体涉及的研究领域与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联系密切。南昌大学产出的红色旅游研究学位论文数量最多,其次是湘潭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红色旅游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特区经济》《安徽农业科学》《农业考古》和《求实》等是红色旅游研究的高载文期刊。中国红色旅游研究是以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等为主要研究载体,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中红色文化传承与内涵挖掘等方面。红色旅游研究的发展路径经历起步、快速发展、繁荣、深化4个阶段,各阶段研究侧重点各异。

[1] Richter LK. The politics of tourism in Asia.[J]. Politics of Tourism in Asia, 1989.

[2] Zuo B. Red tourism and communist party identity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Jinggangshan Scenic Area[J].Tourism Tribune,2014, 29(9):60-72. [左冰. 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2014,29(9):60-72.]

[3] Liu HM. Research on red tourism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D]. Xiangtan:Xiangtan University,2012 [刘红梅.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4]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National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2004-2010[Z]. Beijing: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20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 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

[5] Yu CX, Zhang HQ, Chen NY. Progress on red-tour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8,19(2):272-276.[喻彩霞,张河清,陈宁英. 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272-276.]

[6] Tan SH, Chen NY, Zhang HQ. Status quo and prospect:Research on the red tourism[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15(3):30-33.[谭曙辉,陈宁英,张河清. 红色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30-33.]

[7] Liu HY, Ming J. Progress and comment on red tourism study in China[J]. Tourism Research, 2012,4(3):60-65. [刘海洋,明镜. 国内红色旅游研究进展与评述[J]. 旅游研究,2012,4(3):60-65.]

[8] Gao B, Cao YY, Qiu Q. China red tourism progress and prospects[J].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2015(3):194-197.[高冰,曹洋洋,邱琪. 国内红色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北方经贸,2015(3):194-197.]

[9] Zhang YG, You XB. Progress on red-tourism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28(11):80-82.][张勇刚,游细斌. 国内外红色旅游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1):80-82.]

[10] Xiong YM, Li SZ.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red tourism in China[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2):81-82. [熊云明,李松志. 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81-82.]

[11] Ye YC, Wang XL. A study of literature review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China[J]. Economic Forum, 2012(11):127-129. [叶月翠,王晓琳.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J]. 经济论坛,2012(11):127-129.]

[12] Chen C.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13] Hou JH, Hu ZG.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CiteSpace at home and abroad[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3,33(4):99-103. [侯剑华,胡志刚. 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现代情报,2013,33(4):99-103.]

[14] Shen SY. Literature visibilization analysis on resilience and tourism based on CiteSpace[J]. Tourism Forum, 2013, 6(2):84-87. [沈苏彦. 国外弹性思维下旅游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 旅游论坛,2013,6(2):84-87.]

[15] Li C, Zhao J.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Web of Science[J]. Tourism Tribune,2014,29(4):104-113. [李成,赵军.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旅游管理研究信息可视化分析[J]. 旅游学刊,2014,29(4):104-113.]

[16] Hou GL,Huang ZF,Tai YH,et al. 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i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research[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 9):2837-2847. [侯国林,黄震方,台运红,等. 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5,35(9):2837-2847.]

[17] Jiang WW. Visual analysis of Chinese tea culture tourism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2015,15(7):48-51,56. [姜卫卫. 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15, 15(7):48-51,56.]

[18] Zou J,Wu J.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y:The case of Rizhao rural tourism[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5(5):78-81. [邹杰,吴军. 乡村旅游社区发展模式研究:以日照渔家乐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5):78-81.]

[19] Liu Y. Comments on the stud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value China[J]. Tourism Forum, 2015,8(4):9-18. [刘逸. 旅游价值链研究进展评述[J]. 旅游论坛,2015,8(4):9-18.]

[20] Zhao HS, Li XT, Wang JL.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abou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regional tourism research during 1998-2014: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pr, 2016,30(4):203-208. [赵慧莎,李向韬,王金莲. 1998-2014年国内区域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4):203-208.]

[21] Yin XY, Zhu H, Gan MY. Study on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modes of red tourism[J]. Human Geography, 2005, 20(2):34-37,76. [尹晓颖,朱竑,甘萌雨. 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5,20(2):34-37,76.]

[22] Bi J.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 of red tourism[J]. Special Zone Economy, 2006(8):229-231. [毕剑. 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特区经济,2006(8):229-231.]

[23] Yan YB, Zhang D. Research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J].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2006,16(1):34-36. [阎友兵,张丹.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34-36.]

[24] Wang YJ, Huang YS. Research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J]. Journal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2005(3):32-34,27. [王亚娟,黄远水.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32-34,27.]

[25] Yu FL, Lu L. Problem diagno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d tourism development:A concurrent talk about the enlightenment from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nggang Mountain[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4):56-61. [余凤龙, 陆林.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06,20(4):56-61.]

[26] Fang SM, Chen P. The study on experiential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t area:Take Shaanxi “Operation for Safe Guarding Yan'an” tourist area as an example[J]. Seeker, 2007(10):23-25. [方世敏,陈攀. 红色旅游景区体验型开发研究:以陕西“延安保卫战”旅游景区为例[J]. 求索,2007(10):23-25.]

[27] Qiao HY, Yang DY, Guo LH. Experience on economical time and our country red traveling development strategic ponder:Take Baise City as the example[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6,17(1):40-43. [乔海燕,杨丹艳,郭丽华. 体验经济时代发展我国红色旅游的战略思考:以百色市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6,17(1):40-43.]

[28] Mi SS, Yan YB. On constructing “revolutionary” tourism experiencing mode based on experiencing economic period[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2006(6):65-68. [米姗姗,阎友兵. 基于体验经济时代的红色旅游体验模式构建[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6):65-68.]

[29] Huang SS,Lu LG. Study on the regional red tourism cooperation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37(5):2191-2192,2195. [黄三生,卢丽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红色旅游合作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5):2191-2192,2195.]

[30] Huang XJ, Wei WX, Wen J. Study on the regional red tourism cooper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J]. Truth Seeking, 2009(6):53-57. [黄细嘉,魏伟新,文洁. 赣湘两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研究[J]. 求实,2009(6):53-57.]

[31] Lu LG, Shi YZ. Problem diagnosi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red tourist resources and its coping strateg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37(22):10745-10747. [卢丽刚,时玉柱. 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其应对策略[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45-10747.]

[32] Lyu L. An analysis of revolutionary site touris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10,24(1):107-110. [吕莉. 红色旅游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 24(1):107-110.]

[33] Li YH.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green ecotourism, red tourism and patina tourism resources in Huanggang City[J].Ecological Economy, 2010(2):109-111. [李月华. 黄冈绿色生态旅游与红色及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 生态经济,2010(2):109-111.]

[34] Liu HM, Liu JP. On predicting tourists of Shaoshan red tourism scenic spots on gray model[J].Economic Geography,2010,30(6):1047-1051. [刘红梅,刘建平. 基于灰色模型的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客源预测[J]. 经济地理,2010,30(6):1047-1051.]

[35] Hu XJ, Liao 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d resources development[J]. Truth Seeking, 2011(3):94-96.[胡晓加,廖运生. 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开发[J]. 求实,2011(3):94-96.]

[36] Zhong YX, Liu Y, Lai GY. The study on 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structures for red tourist attractions in Jiangxi Province[J].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35(2):208-212. [钟业喜,刘影,赖格英. 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2):208-212.]

[37] Wang L, Liu JX. Measuring on attractiveness of the red tourism science ar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AHP:Case study of Nanjing Rain Flower Terrace Science Area[J].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4(3):124-128. [王丽,刘佳雪. 基于Fuzzy-AHP的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力测评:以南京雨花台景区为例[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124-128.]

[38] Lai SZ, Pi CL, Zheng XM. The study on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of red tourism in Gutian tourism area[J]. 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2015(4):107-112. [赖思振,皮常玲,郑向敏. 古田旅游区红色旅游提升对策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4):107-112.]

[39] Fan L, Jiao ST, Wei FS. Red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oriented to tourist areas around the Red River[J]. China Soft Science, 2013(11):170-177. [范力,焦世泰,韦复生.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 中国软学,2013(11):170-177.]

[40] Jiao ST. The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d tourism attractions[J].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2,48(5):115-120. [焦世泰. 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8(5):115-120.]

[责任编辑:陆宝福]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abou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Red Tourism Research: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ZHU Zhiqianga,b, LIN Lana,b, YANG Shua, TAN Boa

(a.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s;b.InstituteofTour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red tourism research has formed an evolving knowledge fiel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regarding academic red tourism in the two databases of CNKI’s China Academic Literature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China Academic Journals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 Dissertations Full-text Database, trying to adopt CiteSpace software to draw the appropriate knowledge map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evolution trend of Red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domestic red tourism research field has formed with Huang Xijia, Lv Ligang, Fang Shimin, Yan Youbing and so on as the core research groups; (2)The journals of Market Modernization, China Business, Special Zone Economy and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are the high contents of red tourism research; (3)Jinggang Mountains, red tourism scenic spots, revolutionary sites, revolutionary commemorations, etc are the main research carriers of red tourism; (4)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mestic red tourism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itial, rapid development, prosperity and in-depth,and the research focus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of red tourism to the change of re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nnotation.

red tourism; the mapping knowledge;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6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1150);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5R1101029-4)

2016-04-25[作者简介]朱志强(1991--),男,江西瑞金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地理。

林岚(1971--),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研究所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休闲及旅游地理研究。

Zhu ZQ, Lin L, Yang S,et al.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abou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red tourism research: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Tourism Forum,2016,9(6):32-39.[朱志强,林岚,杨书,等.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6,9(6):32-39.]

F592.7

A

1674-3784(2016)06-0032-08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期刊类别为核心期刊,检索篇名或者关键词为“红色旅游”。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一共获得602篇文献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其中期刊论文377篇,硕士学位论文222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通过对

总库数据库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红色旅游”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试图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探究红色旅游研究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结果发现:(1)中国红色旅游研究已形成以黄细嘉、卢丽刚、方世敏、闫友兵等人为核心的研究团体;(2)《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特区经济》和《安徽农业科学》等是红色旅游研究的高载文期刊;(3)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等是红色旅游的主要研究载体;(4)中国红色旅游研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起步、快速发展、繁荣和深化4个阶段,研究热点经历了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对策到区域红色旅游竞合再到红色文化传承与内涵挖掘等的变迁。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文献旅游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