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

2016-12-23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犀角桃核黄汤

张 雷, 黄 伟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 江苏 无锡, 214041)



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

张 雷, 黄 伟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 江苏 无锡, 214041)

目的 探讨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157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与治疗组79例, 2组均常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在治疗第11、21天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中风病证候积分、淤热阻窍症候评分、脑出血吸收状况。结果 治疗组基本恢复率、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

桃核承气汤; 犀角地黄汤; 急性出血性中风; 临床疗效

中风病是对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内伤势损、精气虚衰、五志过极、精气虚衰、温痰内生、阴阳偏胜、气机逆乱、风火相煽造成,其中有10~20%的中风为出血性中风,有相当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1]。周仲瑛[2-3]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是“瘀热阻窍”。本研究对本院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9月本院初诊为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住院患者共1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共78例,男42例,女36例; 年龄40~79岁,平均(63±7)岁; 中经络患者46例,中脏腑患者32例; 合并高血压42例,冠心病19例; CT 检查脑出血量平均为18.2±13.7 mL。治疗组共79例,男45例,女34例; 年龄43~78岁,平均(65±6)岁; 中经络患者49例,中脏腑患者30例,伴随高血压46例,冠心病17例,CT 检查脑出血平均为17.1±15.2 mL。2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个人史、发病诱因、脑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证候诊断标准按199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进行中医病类及证候分类,入院时诊断为中脏腑-阳闭证或内闭外脱证(包括风火上扰清窍证、痰瘀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心窍证),中经络-痰热证(包括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全瘫或不完全性重偏瘫患者。纳入标准: 符合脑出血西医诊断标准; 脑出血急性期,发病72 h以内; 符合出血性中风瘀热阻窍证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由血液病、肿瘤或外伤等引起的颅内出血患者; 脑疝或深度昏迷者; 有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者; 发病3 d以上; 中医辨证不属于瘀热阻窍证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给予降低颅内压、脑保护治疗与神经营养和对症及支持治疗(包括吸氧、流质饮食、控制血压等)。少数病例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桃核承气汤组方: 桃仁10 g, 大黄10 g, 桂枝6 g, 甘草6 g, 芒硝6 g。犀角地黄汤组方: 水牛角30 g, 生地黄20 g, 芍药10 g, 牡丹皮9 g。分别煎取成汁,分早晚2次顿服,若为昏迷患者予以鼻饲。

1.4 观察指标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中风症状积分的评估。比较2组患者语言、神志、神经系统体征、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5]。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恢复(中风症状积分改善率>80%,治疗后积分≤6分)、显著进步(中风症状积分改善率≥56%~≤80%)、进步(中风症状积分改善率≥36%~≤55%)、改善(中风症状积分改善率≥11%~≤35%)、无改善(中风症状积分改善率≤10%)、恶化(中风症状积分改善率为负值)。于治疗前和治疗11、21 d, 应用CT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颅脑CT扫描,观察2组患者脑出血及其吸收情况。

2 结 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症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 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11、21 d后瘀热阻窍证候评分显著降低(P<0.05)。2组治疗11、21 d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 治疗21 d评分较治疗后11 d显著下降(P<0.01),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风病症候积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淤热阻窍症候评分改善情况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治疗后11 d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基本恢复率为3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5%(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2组治疗11、21 d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 治疗21 d较治疗11 d亦均有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有部分患者未行头颅CT检查)。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脑出血情况比较 mL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治疗后11 d比较, ##P<0.01。

3 讨 论

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然而外科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风险大、成功率不高,限制其应用。内科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止血等为主,亦无特效药物,疗效及预后均不理想。随着中医学对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不断研究与认识逐步加深,在其治疗方面亦取得了进展[6-7]。临床实践[8-9]证明,除了必要的急救措施外,适当的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降低出血性中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

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离经之血便是淤”,因此血瘀为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活血逐瘀破结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有学者[10-11]认为活血化瘀虽可以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但应注意掌握时机,避免一味追求血肿清除而导致再出血。适当的应用活血化瘀药,既可吸收消散血肿,防止再出血,又能控制和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12]。

桃核承气汤出自的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蓄血证,具有祛瘀生新、破血化瘀之功效[13]。研究[14]表明,脑出血虽瘀在脑,但多数患者有口气秽臭、咯痰、舌苔黄腻、舌底络脉迂曲、脉弦滑、胃肠蠕动受限、热结便秘等腑实瘀结之症,急性期应用桃核承气汤不仅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亦可以通腑泻热,排出肠内毒素,降低颅内压及脑水肿等。犀角地黄汤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4味药物组成,有降低血液黏度、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的作用,清热解毒与凉血散瘀并用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淤热阻窍症候评分较对照组更为理想,治疗后意识水平显著改善(P<0.05), 且治疗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桃核承气汤联合犀角地黄汤中药方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治疗安全性。

[1] Maclellan C L, Rosalie P, Frederick C.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search[J].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2012, 32(4): 612-617.

[2] 周仲瑛. 论淤热[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2(5): 23-24.

[3] 周仲瑛. 阏热论-阏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 55-56.

[5] 张兰坤, 过伟峰, 徐丹, 等.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73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2, 53(1): 28-29.

[6] 田同良, 解珊珊, 朱应征. 凉血散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立论依据[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4): 659-661.

[7] 李德需, 赵永辰, 高月平. 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3, 30(3): 81-84.

[8] 黄艳, 周仟, 赵凤鸣, 等. 凉血通瘀方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TNF-α、HSP70、NO及NOS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13, 30(1): 18-20.

[9] 刘君.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1): 76-77.

[10] 顾维明. 浅谈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药的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04, 13(6): 398-399.

[11] 况时祥. 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探要[J]. 中医药学刊, 2004, 22(8): 1513-1514.

[12] 江翠红, 丁爱国. 论活血化瘀是脑出血急性期的基本治疗原则[J]. 山东中医杂志, 2000, 19(5): 259-260.

[13] 杨琴芳, 许毅, 秦峰. 桃核承气汤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4): 281-282.

[14] 曹群利. 脑出血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 2003(12): 910-911.

[15] 叶放, 陶帅, 徐吉敏, 等. 周仲瑛教授应用犀角地黄汤临床经验要素数据挖掘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10): 1577-1578.

[16] 丁德经. 周仲瑛教授运用瘀热病机理论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经验[J]. 国医论坛, 2016, 31(3): 30-32.

Clinical effect of taohe chengqi decotion combined with xijiao dihuang diction 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ZHANG Lei, HUANG Wei

(DepartmentofEmergency,WuxiThirdPeople′sHospital,Wuxi,Jiangsu, 21404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ohe chengqi decotion combined with xijiao dihuang diction 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57 patients with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78) and treatment group (n=79).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aohe chengqi decotion combined with xijiao dihuang dic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stroke syndrome integrals, scores of the syndrome of stasis-heat obstructing orifices and the absorption of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evaluated 11 and 21 day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basic recovery rate and effectual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rP<0.01). All index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and which were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ohe chengqi decotion combined with xijiao dihuang diction 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is good and safe.

taohe chengqi decotion; xijiao dihuang diction;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clinical effect

2016-11-25

R 743.3

A

1672-2353(2016)24-023-03

10.7619/jcmp.201624006

猜你喜欢

犀角桃核黄汤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借”来的成功
“借”来的成功
手中的桃核
当归六黄汤 传承七百年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桃核
犀牛有角久成器
犀角雕刻艺术
三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