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

2016-12-17王晓伟

关键词:卓越教师志愿服务载体

王晓伟



志愿服务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

王晓伟

[摘要]卓越教师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在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了师德培树效果不理想,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第二课堂利用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以及在道德、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优势,必然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志愿服务;卓越教师;实践培养 ;载体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教师道德品行的好坏、教学能力的强弱、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世界发达国家很早就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措施。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澳大利亚,相继开展了秉承“卓越”理念的教师培养计划,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国际“卓越”浪潮的推动下,2014我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自此,围绕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师范院校展开。如何努力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理论学识扎实,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成为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卓越教师培养现状

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以来,很多学者针对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专业标准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有学者将其界定为能够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善于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以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可能成为卓越教师。[2]有学者认为卓越教师应该具备师德师风高尚、教育信念坚定、文化底蕴深厚、知识结构合理、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技能娴熟、实践反思敏锐、专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等方面的素养。[3]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卓越教师评价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卓越教师对学生本身以及学生的学习负责;卓越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懂得如何教授学生;卓越教师有较强的组织和学习能力;卓越教师经常反思自己并善于总结经验;卓越教师是教学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此外,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澳大利亚的《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也都对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标准虽然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在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与他人沟通合作方面以及尊重和成就学生多样性等方面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途径各有特色。有的主张,要用“完整的人”的理念来培养卓越教师,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全人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通过增设基础平台课程,促进学养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统一;通过本硕一体化培养的育人理念,促进专业学习和教育学习的统一。[5]有的主张,应该通过调整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通过构建反思性专业实践模式,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6]有的主张,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不断的阅读拓宽学生的专业面;要不断进行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实现教学工作的量变到质变;要善于反思,通过不断反思审视评判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维。[7]有的主张,卓越教师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由纵向的时间模式和横向的过程模式构成;卓越教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发展课程等模块构成;实践能力训练设计要突出教师职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3]

目前,对于卓越教师的培养,各高校从内涵、专业标准、评价体系、课程设计、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各自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卓越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培树效果不理想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也是目前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加上职前培养与职后个人信息反馈的脱节,导致各高校对于师德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些年出现的以教谋私、收受财物、学术腐败等教师失德事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师德培养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德培养问题在于: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提出了很多假、大、空的政治目标,缺少可行性。在教育方法上枯燥单一,执行过程中常以报告、讲座、理论学习等方式代替师德教育,教育过程缺少教师的主体参与和深刻体验,不利于师德的养成。有的学校用个人道德培养代替师德培养,缺少对师德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一些高校的教师甚至只把传授专业知识作为重要指标,没有把师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和职责范围。以上这些问题是导致目前师德培育时效性较低,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实践落实不到位

教育部下发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各高校都将教育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和教师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常常压缩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或者将实践类课程安排在课余时间学生自主进行,忽略了教师教育的实践性,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受到影响。此外,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中小学校不愿意接收各高校的实习学生,另一方面接收了实习学生的学校,又会以各种理由不给学生上讲台实践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这其中既有高校与中小学缺少沟通,未能取得全面支持的原因,也有中小学担心教学计划、教学秩序被打乱,顾虑升学率降低等方面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得到充足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对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实践环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第二课堂作用不突出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人文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长期潜移默化地培养。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不约而同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一课堂教学中,在知识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和部署,但针对第二课堂的自主探索却不多见,真正能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教学相关实践活动的就更少,加上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对实践重要性认识不足,课余时间荒废等原因,使得学生在教学实践、师德培树、综合素质等方面教育效果不显著,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诚然,卓越教师计划在我国实施时间较短,对于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归纳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如何寻找到一个能够有效弥补这些不足的培养载体,对于卓越教师的培养以及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将会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志愿服务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谋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北华大学“春雨志愿服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以义务家教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志愿服务组织。中心自1997年成立以来,累计有6 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服务对象达5 000余名,服务时间达20多万小时,人均授课40多小时,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同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相比,在奉献意识、专业知识、教师技能、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目前春雨志愿服务中心已成为我校教师教育重要的实践平台和育人平台。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卓越教师培养上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1.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觉自愿的道德实践,学生以真实的教师角色直接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中,在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师德体验,促进学生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和消化。这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的师德培树方式,有利于学生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能力并形成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

2.志愿服务内容是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加上志愿服务本身的实践性,使志愿服务成为重要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教学实践,能够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3.志愿服务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能够满足参与者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等心理需求,有利于促进参与者自身价值的实现,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乐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志愿服务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载体

由于志愿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完全能够弥补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将志愿服务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必然的选择。

(一)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有利于培树卓越教师的高尚师德

志愿服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师德的培树。师德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过程,才能转化为教师内在的个人品质,实现知行的统一,志愿服务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载体和途径。首先,志愿服务的核心内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师德的至高境界“爱与责任”是契合的,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就意味着他们内心是有爱的,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爱无偿地奉献给他人的,这是良好师德得以培树的基础。其次,学生每次走进乡村、社区、学校、家庭进行义务送教的过程,就是将承载着爱的责任担当的过程,也是将师德付诸实践的过程,更是将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的教育之爱践行和诠释的过程。在社会责任感和善良动机的驱使下,在一次次的反复师德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满足,思想认识逐渐得到升华,高尚的师德在有爱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得以养成和固化。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夯实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能够锻炼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春雨志愿服务中心是以义务家教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团组织,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论学说,通过志愿服务加以验证。这个过程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意识。其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关爱他人的过程,对方积极的反馈和回应,能够让学生产生充分的满足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因素将直接推动志愿者自发去寻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最后,志愿者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反复过程中,专业知识得到了有效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强化卓越教师的教学技能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边做边学的良好社会实践机会,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首先,志愿者的招募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的,这意味着好多大学生入学后便开始接受相关教学技能的培训,同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相比起步较早,加上合格之后的实践教学磨练,在经验技能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其次,春雨志愿服务中心根据服务内容,定期对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达标后才可以从事志愿服务,这些培训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志愿者的教学技能。最后,由于志愿服务形式有一对一、一对多,服务对象有小学生、中学生等,因此要求志愿者在教学技能方面要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志愿者为了完成服务任务,通常要进行相关教学技能的拓展学习,这使得大部分志愿者在服务一段时间后,都能够很好地把握各种教学技能并融会贯通。

(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卓越教师的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校大学生大都家庭条件优越,成长过程顺畅,备受家长呵护,在社会阅历、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呈现出弱势。而我们志愿服务的地点通常都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服务对象大都是家庭遭遇不幸、性格比较特殊的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与这样的环境和群体亲密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们发生关联,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各种问题。为了保证服务效果以及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和身份认同,每名志愿者都需要不断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保持沟通顺畅,以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克服困难,掌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技巧,会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久而久之,他们在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大幅度的锻炼和提升。其次,由于志愿者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服务任务,因此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为此志愿者大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想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身的本领就要躬行实践。春雨志愿服务正是基于第一课堂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突破了传统育人远离实践、远离社会的弊端,并且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必然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2014-09-10(02).

[2] 毕景刚,韩颖.“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108.

[3] 柳海民,谢桂新.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7-101.

[4] 王颖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93.

[5] 陈群,戴立益.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28-29.

[6] 吴越,李健,冯明义.地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5(8):93-94.

[7] 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102-103.

【责任编辑李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16)02-0135-04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ZC12022),201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学研究课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为实践平台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研究”,2014年北华大学学生工作项目“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伟,北华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吉林132013)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志愿服务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