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途径

2016-12-17张英楠张维瑜

关键词:理论价值实现途径

张英楠 张维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途径

张英楠张维瑜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显性教育之后,又一种常新的教育方式,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引入我国已有30多年。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理论和以往获得的现实价值,提出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隐性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需求,进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价值;实现途径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隐性教育理论提出的专指我国思想教育的一个概念。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者[1-4]渐渐认识到,校园的氛围、周围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其他上课学习之外的实践活动都对受教育者的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甚至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更有效的教育,并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主张生活课堂的学者首次提出隐性课程,并由此推广开来。一些教育学家认为隐性教育是学生们在校园环境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另一些教育学家的看法是隐性课程也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贯通在社会和校园的空间中,通过社会、学校、施教者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多样的、非正式的期望,使受教育者在潜意识的状态中接触“教学”氛围所表达的内容,以获得在显性课程中很难获得的“文化心理层”中的改变。现在,对于隐性教育课程的讨论虽有分歧,但不能否认,隐性思想教育不仅已经渗入到施教者教学、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大背景的启发当中。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种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涵、教学目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5]它是帮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氛围中,充分感受和逐渐吸收有利于自身整体进步的教学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受教育者的主动选择和自主学习,以此缓解或避免受教育者在被动接受教育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使教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显性思想教育,即教育的相关组织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有目标、有步骤地监督和约束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中教育教学者、教学内涵、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全是明显的,教学方式是积极的、教学内容是清晰明白的,受教育者可以在一定的教育者主导下,在特定时间、地点、在相对集中的短时期内了解教育的内容,但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互斥,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二者有机融合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隐性思想教育的借鉴

隐性思想教育追溯到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时代,为隐性教育理论奠定基础的是实用主义派的约翰·杜卫(1859—1952)。杜卫从道德与教育哲学间的关系入手,认为道德应是教育的终极,二者应为一体。他编撰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伦理训练的混乱》,都曾提到了他的道德教育观点。杜卫指出学校生活是集体社会的缩影,学校内的教育可用来诠释社会生活,强调道德的一致性,不可能有两种伦理学原则。据他理解,“道德思想教育聚焦于使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形式的概念上。最好和最形象的训练,恰恰是人在生活和思想的统一体系之中,同其他人产生适当的关系而获得。”[6]

“间接的道德教育”即隐性道德教育就是处在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的教育,并不需要为此特设课程,因为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据他指出,学校所实行的道德教育是基于教材、教法和生活,依托它们之间联系和作用,且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便将其形象地称作“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7]正因为如此,如前所述的学校生活,还应该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把道德教育始终放于首位。有教育批评者认为学校应开设以道德教育为主的课程,而杜卫认为这是站在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即不具有客观性。事实上,如果每周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很难收到道德教育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因为整个学校的教育气氛不太乐观,没有使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8]杜卫的理论,包含了隐性道德与思想教育二者相共通的观点和理念,是将道德内容融入于学校各科教学之中,强调不仅训练学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同时培养其自主创造,领导他人的能力。

(二)国务院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据《国务院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精髓在于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本质,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广大教师要以不轻心、不粗心的态度,在思想人格等方面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充分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效应,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思想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到不同课程学习的所有关节点,汇集到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层次之间。且挖掘公共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他教学科目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训练,同时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自身准则,不断提高师德与业务水平;学校领导层的日常管理应有导向作用,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充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遵规守纪的意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勤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层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得到教育。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已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通过落实以上相应措施,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教育工作具有明显区别的两种教育方式。与显性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隐性教学模式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积极影响奠定了它在当代教育方向中的独特地位,运用隐性教育模式是激发思想教育发散和扩展的最佳方式。[9]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意识形态浸透”的重要选择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意识形态浸透”而提出的。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全球化范围的扩大,让不同国家彼此的联系影响日益复杂,以美国为首的相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先进,网上教育资源丰富,不断利用其技术的优势对他国特别是我国进行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浸透。在各种思想的交锋、碰撞中,在一些思想无孔不入、潜移默化地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复杂国际环境下,我国仅仅采取灌输式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加强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切实推进隐性教育的实施。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引发了一些疑问。一些人对直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持有异议,甚至有厌烦情绪。这使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削弱。特别是在一些显性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缺乏交流,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快乐的教学成就,受教育者缺少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体验,教育者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同时也限制了教学对象对教育和文化标准的接纳与分析。由此可知,隐性教学模式更符合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也可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这种优势又正好可以弥补显性教育在教育中的缺陷。隐性教育的教学过程是高度个性化的,教育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却没有重视这一点是不对的。理解受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选择,改强制性灌输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提高教学者的隐性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校园层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1.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是校园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之一。校园环境建设给予学生们一个自然的环境,在相对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们可以更加方便的选择教育教学的接受方式,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园因其独特的环境氛围成为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实现隐性教育的首要途径之一,因为思想教学需要相对适合的环境,只有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力量和作用;同时,也只有在学校的大氛围之下,受教育者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2.校园主题活动的开展

校园主题活动是学校采用自由表达的方式促进受教育者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不同学校在各类文艺、体育、科技及其他活动方面都具有很多资源和有利条件,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受教育者成为自己的主人,会有力地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以强制实现,各类校园主题活动会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活动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由此发挥受教育者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比较现实的感受。在信息化时代,校园活动应该积极鼓励师生采用网上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使网络在校园活动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网络教育也是实施隐性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

3.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是实施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最为现实的隐性教育教学活动,它让受教育者明确了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做事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同样,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是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浸透在各种事物与活动中,不像显性课程那样更易于为人们认定为是一种工作,所以更需要有制度的约束以保障其有效实施。

4.实施导师制度,发挥导师在生活中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提高,把受教育者塑造成有理想、有目标、有纪律、有志向的新一代青年。高等学校的施教者都需要具有很高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并能通过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施教者的言行对受教育者影响很大,实施导师制度,就是通过师生的紧密联系与交往,发挥导师在生活中的教育作用。导师与课上教学的施教者的区别就在于突破了课堂空间与教学内容的局限,使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与学更生活化,这是直接的教育也是有组织和计划的隐性的教育。[10]作为导师,必须对自己的受教育者有足够了解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懂得与受教育者交流,采取比较适合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帮助受教育者化解问题、直面挫折,要营造一种能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主体、有效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的学习氛围。

(二)社会层面隐性教育的实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思想问题,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一些不良风气也在社会蔓延。在现实生活中,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使得受教育者在步入社会的初期会出现比较大的思想反差。在之前的教学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而非主要方面,但由于人们的思想主宰着其行为方式,因此思想教育逐渐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党和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和管理。[11]中国共产党对学校教育的管理是通过其自身强大的管理系统而实现的,即通过其各级下属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促成教育教学方式的更好实现。

2.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转变,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和目的的改变。环境氛围是人的文化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亦是人思想成熟的实践方式。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环境是培养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必要条件,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净化社会环境,鞭挞假、丑、恶,宣传真、善、美,特别要弘扬正气、正能量,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如三下乡,文化、创新科技、卫生、法律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参观,志愿者服务、理论宣讲等。[12-1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学习从理论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发掘受教育者学习的原动力。

社会环境的改善为开展隐性思想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社会活动中,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彼此交融,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思想政治悟性充分提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

4.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逐渐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它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信息的平台,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空间。借助媒介进行教育宣传有着潜移默化的优势。[14-15]充分挖掘大众传媒的作用,从而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内化为自身素质。各类大众传媒,特别是社会的宣传、理论、新闻出版部门要本着用科学技术、正确舆论引导、塑造高尚思想的宗旨,以优秀的作品吸引人,为人们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引导人们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

总之,虽然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还需我们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给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使教育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我们要继续实施显性教育,同时也要积极对隐性思想教育的资源进行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隐性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和深度,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翠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Kohlberg.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1973:45-47.

[3] Henry AGiroux,David E.Purpel.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deception or discovery .1983:56-59.

[4] Philip Wesley Jackson.Life in Classrooms. 1968:86-89.

[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41-42.

[6] 张典兵.试论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思想[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6-89.

[7] 王杰.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D].广州:广州大学,2006.

[8] 孔祥富.“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思想观对中职德育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26-28.

[9] 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3-35.

[10]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113.

[11] 王树荫,韩华,温静.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进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8):6-18.

[12] 李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38.

[14] 叶琦,石丽敏.试论大众传媒视野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5-16.

[15] 张瑞芬.市场经济、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7-29.

【责任编辑李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16)02-0139-04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张英楠,北华大学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维瑜,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吉林132013)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路径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