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
2016-12-16冯瑞娟崔兴月
刘 佳,冯瑞娟,崔兴月,李 荟,刘 彧,陈 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北京 100101)
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
刘 佳,冯瑞娟,崔兴月,李 荟,刘 彧,陈 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北京 100101)
目的了解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和行为的现状。方法自行设计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问卷,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105例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总得分率53.6%,知识得分率低于60.0%的项目分别是:镇静催眠药加量服用对催眠效果影响;失眠患者如何调整药量;药物与酒精、抗过敏药物合用的可行性;服药后对驾驶影响;服药与跌倒风险的关系。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行为总得分率64.2%。得分率低于60.0%的项目分别是:仔细阅读说明书;未经医生允许不擅自增减药量;熟悉其不良反应;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结论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知识不足,部分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行为不安全。医生、护士、药师应高度关注老年患者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安全性,三方合作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发展居家护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媒介,呼吁社会关注安全用药,使患其正确的使用镇静催眠药,减少药物不良事件。
老年人;镇静催眠药;知识;行为
镇静催眠药物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在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同时,一些催眠药物会影响睡眠时相的正常比例,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及有呼吸、肝肾功能障碍者,使用镇静催眠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1]。老年人由于生理、疾病、心理、家庭生活、社会关系等原因,容易发生睡眠障碍。据统计,在69~90岁的群体中有80%~90%老年人因不同形式的睡眠问题到医院求治[2],如何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减少药物不良事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对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知识缺陷和不良用药行为,为医务人员实施相关健康教育提供警示与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对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105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岁;听力正常;语言沟通良好;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且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认知障碍以及重症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问卷,经1名药技师,1名老年医学专家,2名临床护理专家审阅和修订。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9。经30例样本预调查,分析问卷重测信度为0.87。问卷包括3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种类、使用镇静催眠药的种类。(2)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镇静催眠药镇静的购买使用指导;催眠药加量服用对催眠效果影响;失眠患者如何调整药量;药物与酒精、抗过敏药物合用的可行性;服药后对驾驶影响;服药与跌倒风险的关系;老年人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良反应易发性。计分规则: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得0分。(3)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行为。包括熟悉正在使用的镇静催眠药药物名称及用法,熟悉其不良反应,仔细阅读其说明书,未经医生允许不擅自增减药量,门诊开药详细描述自己的失眠症状,服用该药物后立即休息,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计分规则:回答“是”即视为安全行为,得1分,反之,回答“否”得0分。
1.2.2 调查方法 取得被调查者同意,由2名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分别对被调查者进行问卷一对一填写,当场发放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5分,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05例老年门诊患者年龄在60~91(75.6±8.9)岁;其中男性 55 例,占 52.4%,女性 50例,占47.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占7.6%,中学35例,占33.3%,大专及以上62例,占59.1%;患病种类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其中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有7例,占6.7%,患有1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为40例,占38.1%,患有2种慢性病的患者为39例,占37.1%,患有3种及以上为19例,占18.1%;使用催眠药物的种类(见表1),使用1种镇静催眠药的有95例,占90.5%,2种合用的有10例,占9.5%;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后有5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占53.3%,表现为困倦、乏力、步态不稳或平衡失调、头晕、头痛、口干、恶心或胃部不适,其中以困倦、乏力为主要症状的有38例,占67.8%,以头晕、平衡失调或步态不稳为主要症状的有13例,占23.2%,以口干为主要症状的有3例,占5.4%,以恶心或胃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有2例,占3.6%;有1种不良反应者有32例,有2种以上不良反应者有24例。
表1 老年门诊患者中使用1种镇静催眠药物的药物种类(n=95)
2.2 老年门诊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老年门诊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总得分率是53.6%。得分率低于60.0%的分别是:镇静催眠药加量服用对催眠效果影响;失眠患者如何调整药量;药物与酒精、抗过敏药物合用的可行性;服药后对驾驶影响;服药与跌倒风险的关系。见表2。
表2 老年门诊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得分情况(n=105)
2.3 老年门诊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行为得分情况 老年门诊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行为总得分率是64.2%。得分率低于60.0%的分别是:仔细阅读说明书;未经医生允许不擅自增减药量;熟悉其副作用;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见表3。
表3 老年门诊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相关行为得分情况(n=105)
3 讨论
3.1 老年人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在日常门诊中50.0%以上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依靠镇静催眠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睡眠,有调查显示:老年人镇静催眠药物的用药率为58.01%,服药者中,经常服用者为56.17%,其中26.34%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3]。这与本研究发现门诊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老年患者有53.3%出现不良反应,有所不同,考虑与本研究样本取自门诊、样本量小、样本年龄较大、合并慢性病等多因素有关。不良反应中以困倦、乏力为主要症状的占67.8%,以头晕、平衡失调或步态不稳为主要症状的占23.2%,这些不良反应会引起老年患者注意力减低,跌倒易发。镇静催眠药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带来的安全风险值得医护人员及服药的老年患者注意。
3.2 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知识不足 研究表明,对镇静催眠药物不良反应有影响的前4位因素是:超量服用、反复多次服用、酒后服用、肝肾功能较差[3]。门诊老年患者在前3项知识方面的得分均不容乐观。在镇静催眠药加量服用对催眠效果影响方面得分率只有24.8%,52.4%的老年患者认为失眠者可以自行调整镇静催眠药药量,这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高发。镇静催眠药物有成瘾性和戒断症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尤其需注意的是酒石酸唑吡坦加量服用并不会增加睡眠效果,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服用酒石酸唑吡坦的13例患者中只有1例回答正确。其次在镇静催眠药与其他药物合用方面,镇静催眠药是否可以与抗过敏药合用得分率只有37.1%,该药应避免与抗组胺药物合用,因为后者会使镇静催眠药物作用增强。镇静催眠药是否可以和酒精合用得分率为56.2%。因酒精可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呼吸抑制甚至猝死,服药期间不可以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再次,服药后对驾驶影响方面,服用镇静催眠药次日是否可以驾车得分率为50.5%。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老年人驾驶机动车。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使药物代谢减慢。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对驾车、机械操作或要做精力集中、运动协调的活动都会有影响,服药次日驾车不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更影响道路安全。最后只有45.7%老年人知道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可见,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作为跌倒评估的独立风险因素并未被老年患者理解接受。以上知识缺乏与误区,考虑与门诊患者流动快,医、护、药师对于药品相关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力度不强,药物产品提醒不够醒目,社会科教宣传不足有关。
3.3 门诊老年患者部分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行为不安全 门诊老年患者46.7%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之前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52.4%不熟悉其不良反应,52.4%未经医生擅自增减药物,59.0%服药后夜间未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25.7%服药后没有立即休息,增加了跌倒的风险。分析原因:首先与镇静催眠药物成瘾性和戒断症状有关,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产生耐受性和身心依赖,易造成药物滥用;其次和患者缺乏该类药品安全使用知识有关,最后是患者对该类药品不良反应引起的严重后果未引起重视。本科室近期连续收治2例因夜间前往卫生间跌倒致骨折的老年患者,这2例患者睡前均有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果老年人掌握镇静催眠药物相关知识,采取一些防跌倒措施如:高龄老人床旁有人看护,床旁放置小便器,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沿等半分钟后再起床,就会减少跌倒的风险。
3.4 加强院内合作和宣教,发展居家护理,呼吁社会关注,提高老年人对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的认识医生、护士、药师三方合作,结合门诊患者逗留时间短的特点,医生接诊时仔细询问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详细交代用法用量,叮嘱其不可擅自增减药量;药师在发药时强调安全使用注意事项,提供醒目的药品安全性标识和使用手册,护士在接诊和随访着重监测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加强对使用镇静催眠药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真正认识到这类药品的特点,严格遵医嘱使用。随着社会医疗体系发展,居家护理模式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延伸到家庭[4]。大力发展居家护理模式,为提供居家安全的用药环境。呼吁社会关注安全用药,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媒体,提高公众科学合理用药常识,尤其是镇静催眠药物等不良反应高发的药物,培养患者的风险意识,减少药物不良事件。
总之,针对门诊老年患者安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知识不足和部分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行为不安全的现状,用药流程中的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应高度关注老年患者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安全性,加强合作,发展居家护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媒介,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安全用药,使患者做到安全、科学使用镇静催眠药,减少药物不良事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精神药品临床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7]39号.2007.
[2]吴瑞枝.老年期睡眠障碍[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03,17(2):65-67.
[3]孟卫平,魏 红.福州市军队离退休老年人镇静催眠药用药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5(1):33-35.
[4]孙 瑶,刘永军,李文源.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构建[J].护理学报,2014,21(9):76-7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4.09.025.
R473.59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8.056
2016-06-03
刘 佳(1985-),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冯瑞娟(1973-),女,陕西宝鸡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护士长。
吴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