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疝12例
2016-12-13贾世鹏
贾世鹏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济源 459000)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疝12例
贾世鹏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济源 459000)
目的 了解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小儿斜疝并脐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结扎术法),各12例,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手术法治疗小儿疝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小儿脐疝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疝气产生的原因是人体部分组织或器官脱离了原来位置,进入了另外薄弱或间隙的位置。小儿疝气常见的是斜疝和脐疝,大部分患儿若在2岁之前诊断出疝气,多数可通过自身的修复功能恢复,但超过2岁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家属需带患儿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1-2]。随着腹腔镜手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与完善,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疝,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斜疝并脐疝患儿24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男10例,女2例;年龄2~8(4.5±0.7)岁;脐疝疝环直径2.1~3.8(2.9±0.6)cm。对照组:男11例,女1例;年龄3~9(3.1±1.2)岁;脐疝疝环直径2.0~3.7(2.7±0.5)cm。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相关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结扎法,操作如下:①完善术前准备,麻醉。②取患者平卧位,沿皮纹横斜在腹股沟内环口投影部位做2 cm长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逐层切开,找到疝囊后做中部横断切开,在输精管和精索表面将近端疝囊行高位结扎,在远端切口处止血。③若患者合并闭合性鞘膜积液则在开窗放液后止血,缝合切口。观察组患儿使用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麻醉:患儿采取气管内麻醉。②切口:将脐部作为中心,于其左右侧旁约5.0 mm分别作长度为3.0 mm纵向切口,在两侧切口中任选其一作穿刺孔,建立气腹,并将气腹压维持为1.0~1.50 kPa,之后置入直径为5.5 mm的Trocar,无创操作钳于左侧置入,自右侧置入腹腔镜。③斜疝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于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1.0 mm的切口,将改良克氏针刺入该切口。等到腹膜外沿内环口的内半周腹膜进行分离至一半时,使针刺入腹腔,将线留于腹腔内,退针。再将克氏针利用该切口在腹膜外沿内环口的外半周腹膜进行分离,并与第一针汇合,之后退针。配合使用操作钳松开些许第二针钩上的线,使之呈圈状,操作钳通过此套圈,提起第一次留置的线,随后退出疝环针,再次提拉该缝线至腹腔外即可将第一次缝线环绕内环口一周,最后完成线的打结,将结埋藏于皮下。④脐疝患儿修补术:先在腹腔镜下观察脐部处是否有粘连,如有粘连,可用无创血管钳或电凝钩将其分离。之后于腹腔镜引导下,将两个Trocar相对,左侧置入改良克氏针,带双丝线进入右侧Trocar,之后拔出右侧T管,以此带出丝线,用血管钳夹住固定丝线于体外,退回克氏针,消除气腹,拔出左侧T管。最后将脐部提起,皮下穿入克氏针,使皮下带回双丝线,两次提起脐部,避免丝线带住网膜或肠管,随后结扎丝线,将结埋藏于皮下,粘合切口,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美观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结果。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儿切口美观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儿术后切口美观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满意率91.67%(11例),对照组满意率41.67%(5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手术后,均无切口开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在治愈后随访3~24个月内,未发生肠梗阻及复发现象,患儿恢复良好。
3 讨论
脐疝和斜疝为小儿常见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传统手术法,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对患儿创伤大、手术后恢复较慢和感染发生率高,且留下过大疤痕影响美观,这些缺点对患儿增加痛苦,造成其及家属的困扰和担忧[3]。随着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其技术日渐成熟,可行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多方面验证,同时临床上腹腔镜联合手术也逐渐应用广泛。笔者单位在治疗斜疝患儿时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受该法启示,对斜疝并脐疝患者同样采用改良克氏针进行脐疝结扎修补术[4]。
该文结果显示,采用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法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美观满意度等各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原因如下如下:①减轻患儿麻醉时和手术过程中的创伤。临床手术采用先对斜疝进行处理,之后进行脐疝处理,达到进行1次手术即可同时治疗两种疾病,减少患儿创伤。②准确掌握脐部粘连情况,减少误扎。腹腔镜的使用,可准确观察粘连情况,若有粘连,用血管钳或电凝钩将其分离,避免不必要的误伤。③创伤小,术后基本无痕迹,保持脐部美观。传统手术法以脐部作为切口,且切口至少2.0cm以上才能剥离疝囊,极易留下手术痕迹,影响小儿美观;而该方法不会破坏脐部,切口仅5.0mm,手术康复后,基本无痕迹留下,美观大方。④对于超过3.0cm的较大脐环,腹腔镜手术可同时带入四股丝线,其中两股向头侧牵拉,另外两股向足侧牵拉,分别进行结扎,达到更好效果[5]。如若患儿产生合并小肠嵌顿疑肠坏死、脐疝>5.0cm的情况,仍建议采取开放式手术。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斜疝并脐疝疾病时,采用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法,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其具有安全性佳、创伤小、愈合快、保持美观等特点。但由于该文中病例数较少,其统计学意义有限,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
[1] 蒲 敏,陈佳慧,杨思芸,等.腹腔镜经脐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5,27(10):1528-1531.
[2] 王宏权.探讨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并脐疝的效果[J].黑龙江医学,2014,38(11):1291-1292.
[3] 丁汝刚.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2,34(14):2123-2124.
[4] 刘杨桦,冯泽荣,卢国浩,等.经脐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58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3):220-223.
[5] 杨 坤,吉 磊,龚光伟,等.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2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4):319-322.
[责任编校:张亚光]
2016-06-02
贾世鹏(1976-),男,河南省济源市人,本科,主治医师,从事外科临床工作。
R 726.1
B
1008-9276(2016)06-04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