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考题难点,预设“一题一课”——以2016年江苏南通中考卷第28题为例
2016-12-07江苏省海安县李堡初级中学朱国生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初级中学朱国生
反思考题难点,预设“一题一课”——以2016年江苏南通中考卷第28题为例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初级中学朱国生
近读《中学数学》(下),不少老师围绕2016年中考试题给出思路突破,并设计“一题一课”,感觉十分实用,可以直接拿到课堂上去开展教学.加上笔者有机会参加了2016年南通市中考阅卷,承担了全卷最后一题的评分工作,对众多考生解答考题的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关注,阅卷之后,将该题的思路突破和讲评的教学构思整理出来,提供研讨和分享.
一、考题的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考题(2016年江苏南通中考卷第28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C(3,0),函数y=(k>0,x<0)的图像经过▱OABC的顶点A(m,n)和边BC的中点D.
(1)求m的值;
(2)若△OAD的面积等于6,求k的值;(3)若P为函数y=(k>0,x<0)的图像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l⊥x轴于点M,直线l与x轴上方的▱OABC的一边交于点N.设点P的横坐标为t,当=时,求t的值.
图1
图2
1.思路突破
(1)先设法用m、n表示出点B的坐标为(m+3,n);再设法表示点D的坐标,如图2,过点D作DE⊥x轴于点E,过点B作BF⊥x轴于点F,借助△CED∽△CFB,可得==,再结合D为BC的中点,CF=m,BF=n,有CD=CB,CE=,DE=,于是D( 3+,).因为点A、D在函数y=的图像上,可得mn=(3+)·=k,这里虽然参数较多,但可消去n,解得m=2.
(2)如图3,首先要回顾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性质,即△AOD的面积应该等于▱OABC面积的一半,这样可得▱OABC的面积为12;接着用n的代数式表示出▱OABC的面积,从而得到关于n的方程,即S▱OABC=OC· yA=3n=12,解得n=4,所以A(2,4),即k=2×4=8.
图3
图4
(3)先做些准备工作,结合点A的横坐标为2,利用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用含k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A( 2,),B( 5,).由于点P的横坐标为t,可用t的代数式表示点P的坐标和PM的长,即点P在函数y=的图像上,可得
接下来,根据点N的位置情况分在OA边上、AB边上、BC边上讨论,构造如图4~图6的示意图进一步分析.
图5
图6
2.解后反思
以下从该题的主要难点给出几点反思.
难点之一:起点较高,需要较强的变形、消元能力.
第(1)问有多个参数m,n,k,不容易看穿问题的结构,只能构造图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用含m、n的式子表示出点D的坐标,并根据A、D同时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列出含m、n、k的等式,然后逐个消元,消去k、n,可求出m.注意:也只能求出m,即不能确定n、k的值.
难点之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第(2)问的关键是认识图3中△AOD的面积应该等于▱OABC面积的一半,然后得出▱OABC的面积为12;这对于后续用含n的式子来表示▱OABC的面积有重要作用.根据阅卷发现,一个易错点是,不少学生虽然第(1)问没有解出,但却可以解出第(2)问,而把第(2)问解出的n回代第(1)问后,再求出m的值,这种解法是有漏洞的,阅卷时第(1)问并不能得到满分,属于交叉引用题肢中的条件.
难点之三:制定合理分类标准使问题不重不漏.
第(3)问在“准备工作”(用含k、t的式子表示相关点或线段的坐标)之后,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合理制定分类标准,即分点P在三条不同边上进行讨论,在边BC上,还需要进一步“二级分类”,即思考点P在N点的上方或下方时,列式时用“”来统一,以防漏解.
二、解题教学的“微设计”
教学环节一:熟悉图像,热身问题
(1)求k的值;
(2)求点D的坐标;
(3)求▱OABC的面积;
(4)求△AOD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赋值点A的坐标,从特殊出发,引导学生先熟悉图1中的一些线段之间的关系,坐标之间的灵活转换,为后续问题的探究热身.
教学环节二:考题探究,铺垫问题
例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C(3,0),函数y=(k>0,x<0)的图像经过▱OABC的顶点A(m,n)和边BC的中点D.
(1)用含m、n的式子表示点D的坐标.
(2)求m的值.
(3)小琪同学经过探究,发现点A一定在直线x=2上.你觉得小琪的发现正确吗?为什么?
(4)求证:点B一定在直线x=5上.
(5)连接AD,OD,△AOD与▱OABC的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6)在(5)条件下,若△OAD的面积等于6,求k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增设第(1)问,促进学生自主发现点A的横坐标m,增设第(3)问服务于第(4)问求k的值.
教学环节三:考题探究,铺垫问题
例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C(3,0),函数y=(k>0,x<0)的图像经过▱OABC的顶点A(2,n)和边BC的中点D.若P为函数y=(k>0,x<0)的图像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l⊥x轴于点M,直线l与x轴上方的▱OABC的一边交于点N.
(1)用含k的式子表示点A、B、D的坐标;
(2)设点P的横坐标为t,用含t、k的式子表示点P的坐标及PM的长;
(3)当点N在边AB上,且PM=PN时,求点P的坐标;
图7
教学环节四:听课检测,变式再练
改编题: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C(4,0),函数y=(k>0,x<0)的图像经过▱OABC的顶点A(m,n)和边BC的中点M.
(1)用含m,n的式子表示点M的坐标.
(2)求m的值.
(3)若点B在直线x=a上,求a的值.(4)设直线x=t与函数y=(k>0,x<0)的图像交于点P,与▱OABC在第一象限的边交于D点,与x轴交于E点.
①当PD=PE时,求t的值;
改编意图:改编了数据和字母,并且增设了一些铺垫问题,有效检测听课的效果,根据教学经验,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考题及上面的讲评过程,那么该变式习题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解答方法.
三、结束语
笔者以为,“一题一课”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复习课、较难的综合题讲评课,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仅为了学生的“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传递学生研究综合题的探究套路,从简单出发,明晰起点,看准方向,锲而不舍,勇攀高峰,挑战自我.在这个意义说,“一题一课”的研究方兴未艾,期待看到更多的案例跟进,丰富这个课题的案例成果.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入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3).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杨卫东.客从何处来:一道几何把关题的命制历程[J].中学数学(下),2016(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