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咳嗽动作在PICC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2016-12-05暴彩霞王惠英

护理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滴速尖端正确率

暴彩霞,王惠英



咳嗽动作在PICC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暴彩霞,王惠英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定位;判断方法;咳嗽;胸膜腔压力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浅静脉穿刺置入,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留置方法[1]。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单独完成等优点[2],被广泛应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危重病人抢救等临床静脉治疗中。在整个穿刺留置过程中,导管是否位于上腔静脉,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穿刺留置的成败与效果,如果导管未在上腔静脉,发生异位,极易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还可引起心律失常、血管穿孔、脑神经受损、心脏压塞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以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以及疼痛、肢体肿胀等不适和痛苦。因此,正确的PICC尖端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导管尖端定位多采用X线、导管腔内心电图、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模拟机的方法,其中X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位方法。综合以上方法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需多学科交叉合作,多部门协作,病人体验感、舒适感不佳,特别是对于危重病人来讲,可行性、时效性不佳。另外从经济角度讲,除X线定位法外,其他定位方法整体存在性价比不高,会对病人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为此,本研究采用借助咳嗽动作观察液体滴速变化,进而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入上腔静脉,这一经济、简便、易行且无创的PICC尖端定位新方法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病人106例,均采用常规操作方法盲穿置管,其中男42例,女64例;年龄32岁~68岁;穿刺贵要静脉98例,穿刺肱静脉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穿刺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化疗或长期输液治疗且符合PICC置管标准的病人;②经评估可行PICC,且无其他并发症的病人;③存在咳嗽反射,并经指导能配合完成咳嗽动作者;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PICC导管,型号为4Fr,导管长度为60 cm。固定敷料选用透明敷料贴,导管接头选用可来福正压接头,输液器选用一次性输液器。

1.2.2 操作方法 由取得PICC置管资质的护士按常规方法盲穿置入PICC,然后不撤导丝,回抽见回血后脉冲导管,接液体。

1.2.3 判断方法 将液体滴速调到最大后,嘱病人用力咳嗽,观察组采用在病人咳嗽末期观察液体滴速变化情况,以此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入上腔静脉;对照组采用在病人咳嗽中期观察液体滴速变化情况,以此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入上腔静脉。具体观察方法为:如果液体滴速有连续性中断,有明显的停顿,停顿时长为0.5 s~10.0 s,说明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如果液体滴速不受影响,说明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上腔静脉,出现异位,需要调整导管位置于正确位置。

1.2.4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本研究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入上腔静脉的正确率(简称判断正确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判断正确率是否存在差异。两组均采用X线摄片再次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以最终确定两组判断正确率。X线摄片结果凡未沿血管进入上腔静脉及误入其他静脉(包括颈静脉、腋静脉、胸壁静脉、无名静脉)均记为导管异位,为判断错误,但不包括导管过长进入心房。

1.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判断正确情况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咳嗽动作对液体滴速的影响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通过X线摄片再次确认导管位置,进而比较两组判断正确率。此方法依据原理为病人咳嗽时,胸膜腔内压力会急剧上升,导致上腔静脉、右心房内压力迅速升高,不利于外周静脉血的回流,甚至产生离心方向血流[4],对液体滴注产生明显影响,可观察到液体滴注出现明显的停顿,停顿时长为0.5 s~10.0 s,由此说明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如果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发生异位时,管腔不受胸膜腔压力的影响而变化,液体滴速不随之改变。

3.1 采用咳嗽末期观察液体滴速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正确率更高、更为准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判断正确率为100.00%,对照组判断正确率为81.13%,两组判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判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判断正确率,也就是说在咳嗽末期观察液体滴速变化,进而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在上腔静脉的方法较在咳嗽中期进行判断的正确率更高,更为准确。因此,建议在PICC实践中,采用在病人咳嗽末期观察液体滴速变化情况,以此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入上腔静脉内的方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

3.2 采用咳嗽动作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效率更高、更实用 本研究采用的通过咳嗽动作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简单便捷易行,只需将导管送入后连接输液管,嘱病人咳嗽,观察液面变化即可完成。且该方法经济无痛苦、病人容易接受。与X线摄片、导管腔内心电图、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模拟机等定位方法相比,运用咳嗽动作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有效避免了上述方法需多学科交叉合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协调工作多、用时长、不便利,和病人感染概率、X线负荷量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提高了导管定位工作的效率。因此,本研究采用的通过咳嗽动作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较上述定位方法效率更高,实施更便利,实用性更强。同时,该方法的运用对提高PICC输液工作质量和效率,改善和提高病人满意度、舒适度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排除了咳嗽无力或咳嗽功能减弱、有并发症的病人,只是证实了对能够正常咳嗽,配合完成咳嗽动作的病人,采用在病人咳嗽末期观察液体滴速变化情况,以此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入上腔静脉内的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而对于咳嗽无力等情况复杂病人的有效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1] 张红,马淑玲,董静,等.PICC 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3-204.

[2] 姚梦萍,倪红.PICC与CVC拔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92-1293.

[3] 范庆梅.PICC置管经左上腔静脉入冠状窦病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07-1809.

[4] 乔爱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88-160.

(本文编辑苏琳)

暴彩霞,主管护师,本科,单位: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王惠英单位: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R472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6.33.045

1009-6493(2016)11C-4221-02

2016-05-29;

2016-10-31)

引用信息 暴彩霞,王惠英.咳嗽动作在PICC导管定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1C):4221-4222.

猜你喜欢

滴速尖端正确率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戴明环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滴速准确率中的作用
滴速记录器的研制与应用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