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预防静脉注射给药致局部组织炎性反应的效果观察

2016-12-05李爱凤

护理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溶媒溶性微粒

李爱凤



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预防静脉注射给药致局部组织炎性反应的效果观察

李爱凤

静脉输液;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输液微粒;不溶性微粒;炎性反应;过滤

目前,静脉输液是临床中的最常见的给药方式,有诸多优点,但临床中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输液微粒已成为静脉输液中最大的危险因素,能够引起局部组织肉芽肿、静脉炎和坏死等,已有较多的报道,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药物配置环境、药品包装材料、医疗方案、药品质量等,加大了医疗风险[1-4]。为减少静脉注射给药导致局部组织炎性的发生,我科从2014年以来,调查了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局部组织炎性反应病例,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滤球式头皮针,比较了其对输液微粒的过滤情况,并对预防局部组织炎性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查询护理记录,经纳入标准筛选,共有70例病人入选。局部组织炎性病例纳入标准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5],Ⅰ级为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Ⅱ级为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Ⅲ级为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与试验药品 GWF-8JA型微粒分析仪,天津天河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SA-1800-1水平净化工作台,上海上净公司生产。舒血通,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13020795,有效期24个月,每支10 mg;头孢拉定,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23041,有效期24个月,每支1.0 g;酚磺乙胺,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30974,有效期24个月,每支250 mg;氨苄西林,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9993047,有效期24个月,每支0.5 g。5%葡萄糖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51020636,有效期36个月;0.9%氯化钠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51020636,有效期36个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51020636,有效期36个月,均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灭菌注射用水每支10 mL,对于固体药物,先用灭菌注射用水5mL注入包装瓶用,使药物溶解。所有药物均有药品批准文号。采用随机方法,抽取同批号的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各10瓶(每瓶250 mL)及舒血通、头孢拉定、酚磺乙胺、氨苄西林各5支,在净化条件下,用微粒分析仪测定基础不溶性颗粒的数目,同时测定pH值为空白对照。

1.2.2 配液环境选定 选择静脉配液中心配置室水平流台,该流台为万级局部百级净化环境。

1.2.3 输液微粒数量标准[5]采用光障碍技术检查静脉配备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标准为100 mL或100 mL以上的静脉注射液中,≥10 μm的输液微粒数量标准为每毫升≤25粒,≥25 μm的输液微粒数量标准为每毫升≤3粒。

1.2.4 制备超纯蒸馏水 首先制备重蒸馏水,再用装有0.45 μm微孔滤膜的溶剂过滤器过滤,制成颗粒测试水,用微粒分析仪测试,符合要求,在试验时,充分冲洗实验中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和其他器皿。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示意图见图1。

1—针柄;2—控制夹;3—滤球;4—输液接头;5—静脉注射接头

1.2.5 静脉输液的制备 取以5%葡萄糖为溶媒的注射液4瓶,按临床常用浓度,将混匀的舒血通、头孢拉定、酚磺乙胺、氨苄西林注射液各20 mL分别加入输液中,震荡混匀,再放置1 h,分别测定不溶性微粒数。再用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过滤,取过滤液,分别再次测定不溶性微粒数量。以0.9%氯化钠为溶媒的注射液在过滤前后的微粒测定,以5%葡萄糖氯化钠为溶媒的注射液在过滤前后的微粒测定均按此顺序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注射液配伍前的微粒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注射液配伍前的基础微粒结果±s) 个/mL

2.2 4种药物在不同溶媒中的微粒情况(见表2~表4)

表2 以5%葡萄糖为溶媒的注射液过滤前后的微粒测定结果±s) 个/mL

表3 以0.9%氯化钠为溶媒的注射液过滤前后的微粒测定结果±s) 个/mL

表4 以5%葡萄糖氯化钠为溶媒的注射液过滤前后的微粒测定结果±s) 个/mL

2.3 临床效果观察 对应用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前的2014年度输液量进行统计,共发现65例局部组织炎性改变,局部组织炎性改变发病率为0.228%,其中男47例,女18例;≤1个月婴儿26例,2个月~35个月儿童26例,36个月及以上儿童13例;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组织红肿39例,液体外渗13例,皮肤水疱9例,局部组织坏死4例;时间分布以冬季为主,共49例,占75.38%;经临床处置,全部痊愈,但有3例局部皮肤遗留瘢痕。在应用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后的2015年1月—6月,临床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有5例类似病人,局部组织炎性改变发病率为0.039%。在应用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前后,局部组织炎性改变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溶性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外源性物质,除药液和输液器具的因素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的杂质,其特点是许多并非故意加入的,并且可以运动,直径1 μm~50 μm,无法经过机体代谢而消失;另外,输液微粒还具有累加性的特点,尽管每种药物和输液器中的不溶性微粒均达到要求,但一旦混合后或者药液加入输液器中后易发生不溶性微粒超标的现象[4],主要危害包括血管肉芽肿、血管栓塞、血管静脉炎、变态反应等,危害程度的大小也与微粒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粒堵塞血管的位置、程度以及个体的反应等相关[3]。为防止、减少输液微粒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将不溶性微粒的检测纳入评价输液质量的一种标准,并要求选用2种方法对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其中光阻法的测定是优选方法,并用光阻法建立了不溶性颗粒的测定标准[6]。李耀荣等[7]经过实验观察认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殷磊[8]认为在输液配置使用的过程中,药物配伍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输液器具、溶媒的质量,药物的相溶性、稳定性,配伍合理性等均是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比较不同外部环境对静脉输液不溶性颗粒影响的基础上,选择静脉配液中心配置室水平流台为操作环境,使用多功能滤球型留置针对颗粒进行筛选,在处方选择方面,考虑到多种药物组合,可能存在聚合、水解、酸碱变化等,只选择添加单一药物处方,排除各种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输液微粒测定的研究,但所用的试剂不完全相同,因而数据相差较大,针对影响输液微粒的形成的因素,韩丽娟[9]综述了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防范,输液微粒的来源可分类为输液器具引起的污染、液体和药物的质量、不规范的护理操作3个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不规范的护理操作细节。陈瑞芳[10]观察在不同条件下的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并发现有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和温度下,每种药物的输液微粒变化不一致,应尽量在配制后2 h内用完,并要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选择在常温下输注,或低温保存。另外,也要加强对新入职护士的督导培训工作,不断适应工作的要求[11]。本研究4种药品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后,大多数输液微粒数量符合规定要求,主要与配比浓度相对较低有关,当配伍浓度、抽取药液的次数增大,输液微粒可能也会增加。因此,在临床上使用静脉输液时,探讨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过滤器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从我院观察到的临床病例中,影响静脉注射给药所致局部组织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温度的影响,在2014年观察到的65例病人,有75.38%的病例发生在冬季,提示环境温度低影响对药物的溶解度。二是输液时所选择的静脉的大小,回顾性调查表明,65例发生局部组织炎性的病人,主要是低年龄组人群,这些人群浅表血管细小,在静脉输液时,局部组织容易出现炎症改变或坏死。近年来,我院在预防局部组织炎性措施方面,针对局部组织炎性发生原因,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在应用多功能滤过球式头皮针以后,明显减少了因静脉推注致局部组织炎性改变现象。主要做法是:充分稀释药物,用生理盐水量增加1倍~2倍,放置一个振荡器稀释后,该药物易溶解;保持药品在合适温度,如25 ℃,制备后立即进行分配使用;选择合适的静脉,要选择一个较大的血管,取离心方向穿刺,固定,防止针头退出血管;掌握静脉推注速度,穿刺后抽有回血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出现局部组织红肿,应立即用50%硫酸镁湿热敷,效果尚佳,经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

本研究考虑到输液微粒形成的多种因素,在净化的条件下操作,并且所使用的检测器材均用超纯蒸馏水反复冲洗,影响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事实上,这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模型状态,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的因素则不易控制,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把静脉输液过滤后,可降低不溶性微粒的累加,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输液微粒,对临床减少不良反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基础数据。

[1] 罗彩虹.不同洁净级别配液环境对配液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10C):3834-3835.

[2] 刘英,韩梦琪,张传开,等.静脉用药中防范安瓿玻璃微粒对人体危害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40-41.

[3] 马旭东,陈炜,杜光.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与防范[J].医药导报,2015,34(2):279-281.

[4] 白秋香.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海峡药学,2010,22(3):26-27.

[5] Ray-Barruel G,Polit DF,Murfield JE,etal.Infusion phlebitis assessment measures:a systematic review[J].J Eval Clin Pract,2014,20(2):191-202.

[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71-附录73.

[7] 李耀荣,莫玉芳,徐青青.静脉输液与不溶性微粒监测体系建立的探讨[J].天津药学,2010,22(5):48-50.

[8] 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4.

[9] 韩丽娟.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防范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28(7):882-883.

[10] 陈瑞芳.不同条件下几种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粉针不溶性微粒的实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1.

[11] 傅玉娇,梁水英,孙国敏.0~3年护士药液配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J].北方药学,2015,12(1):188-189.

(本文编辑苏琳)

李爱凤,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274000,菏泽市立医院。

R472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6.33.044

1009-6493(2016)11C-4219-03

2016-02-11;

2016-10-31)

引用信息 李爱凤.多功能滤球式留置头皮针预防静脉注射给药致局部组织炎性反应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1C):4219-4221.

猜你喜欢

溶媒溶性微粒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分析
循环凋亡微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营养需求之外的功能
黔产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广西产黄杞叶不同溶媒提取物中二氢黄酮醇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