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动作示范”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的实例解析

2016-12-01马晓敏于金波

体育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动作示范

马晓敏++于金波

摘 要:积极的运动参与是学生体育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一个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如何运用“动作示范”来有效地激发学生运动参与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自我效能理论为理论依据,对运用“动作示范”来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来探讨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动机的具体策略和操作技巧。

关键词:动作示范;运动参与动机;自我效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18-03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运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动作示范”的种类、形式、时机、不同水平的学生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动作示范”的效果。笔者尝试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建构适宜的动作示范策略,使之为体育课堂服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运用

1.动作示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1]动作示范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所学技术动作的结构,然而从现实教学各类观摩课中可以发现,教师并没有科学地认识到如何运用动作示范这个方法,有的甚至出现了不适。基于此问题,笔者从动作示范的种类、特点与作用以及适用范围进行梳理(表1)。

2.运动参与动机

学生体育学习的运动参与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外在运动参与学习动机的内化;二是内部运动参与动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把外部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内部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外在学习动机内化之后产生的是内在学习动机,它对促进学习有较大的推动力,其作用维持时间比较长,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外在运动参与学习动机内化,就是要提升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体育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体会体育学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学习榜样的树立,从而建立较高的体育学习自我决定感,进而把外在运动参与动机内化为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内在运动参与动机。外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内化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意义的内在认同过程,也是积极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而内在运动参与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是相互作用的,内在运动参与动机增强,就会刺激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再提升,从而更深层地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

3.两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教师、同伴的示范动作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可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选择适合的人来进行动作示范,因为只有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如果获得成功时,对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才会产生最大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高、较为复杂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且热衷于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取得较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内在动机;而低效能感的个体则相反,他们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3]笔者尝试梳理体育学习过程(图1)。

二、“动作示范”案例的理论解析

1.“动作示范”案例的实践对比

案例1:本次体育课学习跨栏技术动作。在学生练习之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进行点评,并邀请班级的体育委员来做动作示范,示范动作优美而连贯,赢得大家喝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嘟囔着:“老师就是喜欢他,他是体育委员又是学校特招进来的学生,他当然可以完成了,我怎么练也没用!”

案例2:这节课教授前滚翻,学生正在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巡回指导以后把同学们集中到一起,出乎大家意料地叫了一名身材偏高的男孩子出来做示范,这位同学认真规范地完成了动作示范。这时好多同学都比较诧异:“高个子也能做得这么规范?”也有同学马上喊出“灵活的大个子!”“我也要试试!”

2.“动作示范”案例的理论分析

第一个案例中体育教师挑选了“特长生”作为榜样来进行动作示范,其他学生却“望而生畏”;第二个案例中教师挑选的确是可以规范完成技术动作的“高个子”同学来进行动作示范,其他学生就“跃跃欲试”,以下笔者尝试用自我效能理论来进行解释。

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第二个案例中的“动作示范”可以归为替代经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示范可以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激发运动参与动机。在体育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观察者发现与自己能力相近或比自己条件差的同学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以后,就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因为观察者相信,如果是自己处于当时的情景中通过自身努力也会成功,这时就激发了这位观察者的运动学习参与动机,使得他愿意去尝试练习,并且有信心可以成功。但是案例一中,观察者看到跟自己水平相差很大的“特长生”同学获得成功,就不会对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甚至会降低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导致运动参与动机下降,导致不愿意去尝试练习。

三、“动作示范”案例的实践探析

通过以上的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替代经验的有效提供是关键。面对日常教学中经常要运用的“动作示范”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技术动作学习的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完善阶段,各用什么水平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做示范,更能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教师怎么根据教学情境即时选择示范者?笔者尝试从以下六个常见的实践操作误区来进行梳理。

1.内容误区:认识即体验

案例:高中男生跨栏跑第一课时,教师采用“先练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完整动作示范以后,就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分组体验练习,其中第二小组第一名男同学跑到栏架前将栏架推倒没有成功过栏,而小组其他成员没有人再去尝试。在随后教师安排的其他练习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也都不高,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课堂依旧死气沉沉。

策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体验成功,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直接体验。在跨栏跑的教学中应该先采取教师完整示范(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讲解示范(着重强调动作的观察要点)—分解示范(重点动作精讲细练)—重复示范(难点动作反复练习)—对比示范(形成动作表象)—常速示范(完整动作连贯练习)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不同课时的学习中设立适合自己的跨栏学习目标,比如个性化设置栏高和栏间距等,让每一名学生经过努力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首次成功的体验在整个跨栏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更是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的关键点,因此,在引导学生设立差异化的跨栏学习目标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并且进行分类指导。

2.选择误区:榜样即最优

案例:体育委员是张老师的好帮手,身体素质好,学习技术动作最快,老师总是让班级里技术最好的几个学生出来做示范,私下里被同学们称为“尖刀班”,其他学生想得到张老师的表扬是难上加难了。

策略:教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的动作示范不一定会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反而利用有“特点”的普通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挑选合适的示范者,首先,在课堂中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论课上还是课外,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有着较强的责任心,耐心的指导纠错、及时解决突发状况、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设计,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技术动作学习的认知阶段和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的优美示范会让学生一见倾心,甚至跃跃欲试。其次,还可以依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教学情境来进行选择示范者,比如:(1)让有提高空间的学生来做示范;(2)中等偏下能基本完成动作的学生来示范;(3)请能力相对较差,但是这次可以完成动作的学生示范;(4)请平时默默无闻的中等程度学生来示范;(5)请班上很有人缘的同学示范;(6)请有欲望却犹豫不决的学生来示范。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观察,依据实际教学情境灵活地进行示范者的选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选择合适的示范者不仅可以增加示范者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增加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运动参与动机。

3.形式误区:示范即分解

案例:武术长拳课堂教学中,在进行仆步穿掌技术动作教学时,把仆步穿掌动作又进行了分解示范和讲解示范,使得学生在练习成套动作的时候由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这三个技术动作出现不同次数地停顿,造成了动作不连贯。

策略:不是所有的技术动作都需要分解示范,在进行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这三个技术动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示范者按照完整示范(建立动作概念)—讲解慢动作示范(明确动作要点)—常速示范(巩固技术动作)的策略进行,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不会使学生形成错误动作。反之也成立,不能一示范就想一气呵成,如跳高这种技术性强的技术动作最好选用合适的示范者按照完整示范—分解示范—讲解示范—慢动作示范—重复示范—对比示范—常速示范的策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习任务进行示范形式多样化组合,比如:完整示范—错误示范—对比示范相结合的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把看似复杂的动作学得简单愉快地练习体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强化运动参与动机。

4.位置误区:站位即顶点

案例:开学初进行武术套路的教学,教师已经习惯请适合的示范者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进行示范,而在随后的器械体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了这个示范站位,而且没有注意示范面的转换,依旧是正面或背面示范,使得多数学生看不清楚动作细节。

策略:在进行套路基本动作的教学时,采取横队的等边三角形顶点的站位和镜面示范以及背面示范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在进行有器械的体操技术动作教学时就应该采取学生在器械两侧站位和侧面示范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形成技术动作的概念。教师在选择合适的示范者进行动作示范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动作的结构、观察者的观察角度和示范部位而定。教师可灵活运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来调整示范者与观察者的动作路线和方向,避免看不清楚技术动作,失去示范的价值。

5.时机误区:预设即执行

案例: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候教排球高中男生正面上手发球,按照我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经验应该在第一课时技术动作认知阶段进行抛球和击球点的讲解和示范,结果一上课出现了完全没想到的画面,学生只对球过网感兴趣,而且课上学生津津乐道的也是可以打多远,我当时只有硬着头皮把教学任务讲完,但学生全然不记得我讲的动作要领,而且球满场满天飞,错过了完整技术动作示范的最佳时机。

策略: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的确多数是遵循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完善阶段来进行的,但有些技术动作就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处理,在课前预设弹性的学习空间,来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后面的班级我就采取倒序来进行排球正面上手发球的教学,先选择合适的示范者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建立动作概念)-体验练习(学生运动感知)-分解技术动作(击球点的讲解)-对比示范(形成动作表象)-进退法发球比赛(控制学生的发球力量)。因为这样改变原有的课堂预设,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后,调动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尝试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也是跟体育老师的交往过程,教师课堂富有弹性设计、民主化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无一不是在吸引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期望。

6.评价误区:评价即评优

案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动作评价时,往往评价其优点,如动作连贯、动作到位等等,经常表扬优秀的示范者,使得其他学生得不到肯定,自我效能感降低,运动参与动机也没有调动起来。

策略:不要总选择优秀的示范者进行展示,要关注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并且在评价的时候明确进步幅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一定要请某个出现典型错误动作的同学进行示范时,一定要注意是大面积的出错情况,如果是个别错误的情况,还是私下辅导比较好,待改进后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并进行及时鼓励和积极评价,以增强示范者和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游戏规则出现了大范围的不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亲自示范,并邀请规则清楚的同学出来进行合作演示,并对示范者进行积极鼓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积极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良好的归因风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稳定地”内在运动参与动机。

学习结果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也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而如何从过程走向结果?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点,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下降、学习主动性下降的根本原因,过分忽略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很容易导致学生不正确的归因,阻碍了自我效能高的提升。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内化外在运动参与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才能激发深层次的运动参与动机,实现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永杰.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296.

[2]暴占光,张向葵.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580-583.

[3]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64-70.

猜你喜欢

动作示范
双减政策下如何为数学课堂添姿提质
动作示范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应用
浅谈动作示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篮球技术教学
浅析动作示范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课内外一体化提高动作示范有效性的策略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技巧与细节问题研究
浅谈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让动作示范在小学体育课中“活”起来
对“动作示范”形式“多样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