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

2016-11-29黄婧伟

关键词:许先生许渊冲唐诗

黄婧伟

(山东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

黄婧伟

(山东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唐诗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唐诗英译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西文化具有明显差异的前提下,以美学为重点的翻译是唐诗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审美的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音美、意美、形美是美学翻译理论中的典型代表。从该理论出发,联系实际,探寻利弊,寻找当代美学翻译的有效途径。

翻译美学;英译;“三美”;唐诗

唐诗是汉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和先人情怀所承载的繁荣文化与情感,不仅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对于我国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有着非凡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了解中国成为许多国家的迫切愿望。在此形势下,唐诗英译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

1 唐诗英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唐诗英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唐诗英译作品读者太少。英语国家的普通读者,对中国古诗极为陌生,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本也非常少。二是读者对于古诗英译作品的满意度不高,说明翻译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我国的中诗翻译者的国际知名度不高,无法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四是读者喜好不一,翻译标准和技法无统一的评判法则,这就加大了翻译者翻译时对技巧把握的难度。

2 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审美论

在美学翻译理论中,以许渊冲先生的理论最为经典。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界的大理论家。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四个“三”论: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译诗的效果论——“三似”论,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和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1]。

2.1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是指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律与原诗的对应程度;“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许先生认为“三美”之间的侧重是:意美最重要,音美其次,形美再次。也就是说,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但一般而言,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但许先生却一直不畏艰难,勇于尝试。在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上,许先生为了做到“三美”齐备就创新地使用了许多方法。如: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在词语的选择、长短和对称上尽量做到意美、形美。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译成:

In the steep sky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

不但是状语对状语,主、谓语对主、谓语,还用了 sweep的双声来译“滚滚”,用了 grow的双声来译“微微”,传达了原文的“三美”。

2.2 “三似”论——形似、意似、神似

许先生认为,“三似”是“三美”的基础。其中形似是低层次的追求,神似才是高层次的追求。如果译文只译出了原文的形式而没有传达原文的内容,就只是“形似”;如果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但并没有传达原文的神韵和意味,那也只是“意似”。许先生的“三似”说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形似1+1<2,意似l+l=2,神似1+l>2。

2.3 “三化”论——浅化、等化、深化

许先生认为,传达原文的“三美”可以用“三化”的方法,即浅化、等化、深化。“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以音译行等,比如,将“欲穷千里目”译成 enjoy a grander sight[3]。“等化”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动态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等,比如,将“黄河入海流”译成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3]。“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以旧译新、无中生有等,比如,将“我心伤悲”译成 My grief overflows。

浅化是翻译的最低标准,浅化是为了意似,它可以改变译语的弱势,使译文比较易懂;等化是为了意似又形似,它可以取得译语对原语的均势;深化是翻译最高的标准,深化是为了神似,它可以发挥译语的优势,能译出原作深层所有而表层所没有的东西,即“传神”。

2.4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

许先生认为,理想的诗歌翻译必须让读者根据译文得到知之、好之、乐之的接受效果。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什么,译者帮助译文读者清除语言的障碍;所谓“好之”,就是使译文读者喜欢译文,而这种喜欢是纯粹缘起于译文自身的文字表达;所谓“乐之”,就是译文让译文读者从感情上得到美的享受。“乐之”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始终为读者考虑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这也是许先生翻译实践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2.5 优势竞赛论

“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这是许渊冲首次提出翻译工作应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许渊冲将“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作为“注重修辞”的一种方法手段,取代“雅”的提法。他认为,在忠实通顺的前提下,是否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是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许渊冲列举了大量唐诗英译的佳作,说明译文能够胜过原文。他还首次提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的观念,提出优势竞赛论。他认为中西文学差距较大,各有优势,翻译时译文对等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翻译时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甚至不妨和原作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对此,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反对和批评的意见,认为把两种规律不同的语言放到一起搞竞赛,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者们从译者的审美判断和读者的审美期待的角度来分析竞赛论和优势论的不当之处,认为竞赛论和优势论将会削弱和破坏原作的审美价值,剥夺读者追求异国情调的审美期待。他们还认为,竞赛论和优势论变“译意”为“创意”,变桥梁为跳板,与翻译活动的本质不相符合,与文化交流的宗旨相抵触。

3 美学翻译——创造性叛逆

在翻译过程中,美学理论实现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一词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叛逆”可以是译者主观努力的结果,也可以是译者无意识所造成的结果。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以竞赛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取代原作。许渊冲不仅时刻在同他人竞赛,也时刻在同自己竞赛。创造性叛逆的竞赛具有如下形式。

3.1 误译

误译可以分为有意识的误译和无意识的误译。有意识的误译指的是译者明知如何正确翻译却选择误译以达到他的特殊翻译目的。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换人亦稀。

——《自遣》 李白

译文:

I’ m drunk with wine

And with moonshine,

With flowers fallen o’er the ground

And o’er me the blue-gowned.

Sobered, I stroll along the stream

Whose ripples gleam.

I see no bird

And hear no word.

——“solitude” Li Bai

本诗题目意为“自我娱乐消遣”,但是作者在翻译时却没有选择“entertainment”而是用了“solitude”这就使题目与全文的思想感情产生了联系,表达了孤独的感觉。无意识的误译并非译者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有意而为之。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诗歌的翻译。由于创造性叛逆意味着原文在译文中的部分失去或给译文添加它本不包含的内容,因而无意识的误译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翻译的不完整性。

3.2 归化

归化指的是用目标语中有明显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代替原语中文化内涵丰富的成分。其主要目的是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弥补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距,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升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v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锦瑟”这种乐器,如果强行音译会使得读者不明所以,因此许渊冲在翻译时选用了“the sad zither”。以西方乐器“zither”替换了“锦瑟”,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

3.3 拟译

许渊冲认为拟译就是指“后世诗人像以前诗人一样写诗,写同一主题的诗;就是说,不搬原诗人的词句,也不局限于他的意思,而只把他当作一个模式,好比原诗人在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国家,使用他可能会使用的方式作诗。”“逐词翻译品达就好比一个疯子翻译另一个疯子(的作品)……我们在翻译作品时,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之间巨大的时间差……”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I,Li Bai,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erfl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 so deep,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

唐诗中对感情的表达委婉含蓄,用词精炼,但是在西方国家,情感表达往往直接、热情奔放。因此,唐诗的情感表达形式并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在本诗的翻译中将“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委婉的情感表达改为更加直接的“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虽然失去了唐诗中含蓄委婉的一大特点,但确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品位。

3.4 优化原作

在分析阶段,译者承担着读者的角色,此时读者反应理论便充分发挥着作用。经过对作品的理解阶段后,译者进入表达阶段。高水平的译者在这个阶段会考虑,如何使所述的事件生动有趣,如何使所塑造的形象富有魅力。任何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之所以被选中进行翻译,是有多种原因的。译者面对原作的缺陷,对原作进行改进和美化,使其更具有文学性和欣赏性,这样的翻译方法就是优化原作。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My boat is moored near an isle in mist grey;

I’m grieved anew to see the parting day.On boundless plain trees seem to scrape

the sky;In water clear the moon appears so nigh.

在译文中,对于“野旷天低树”这句的翻译并没有直接使用“low”一类的词来直接表达原文含义。在原文中“低”以形容词做动词,因此在翻译时采用“scrape”这个动词,既保留了原文中“低”的含义又采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可谓神来之笔。

4 翻译的实践性探究

理论的学习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在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了解了唐诗翻译的现状后发现,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千差万别,每一位译者也尚未有统一的审美标准,于是笔者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和整合分析后提出了关于翻译标准侧重的排序。

4.1 理论资料

马红军对100个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参与者在11种翻译方法中选出几种其认为是最重要的方法,得出表1的结果。除了参考马红军的调查结果外,笔者还查找了其他专家学者的观点:黑格尔指出,艺术之美在于内容(content)和形式(form)的辨证统一;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reception aesthetics)提出了“潜在的读者(implied reader)”和“格式塔创造(gestalt formation)”两个美学范畴;Peter Newmark认为,语义翻译是艺术,交际翻译是技术,在翻译文学等高雅艺术作品时,前者较后者占主导地位;还有“诗无达诂,译无定法”等观点。

表1 马红军关于受众对翻译方法倾向的调查

4.2 调查研究

译者如果不了解读者的审美取向而直接翻译译文就会脱离实际,成为失败的译文。因此,解决译者与读者审美标准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马红军调查中提出的11种翻译方法,笔者将其依据侧重分为三类:情感类,内容类,形式类。情感类包含意译,即侧重表达诗的中心主旨;内容类包含直译、逐字直译和注重意象,即将诗的内容和画面表达得比较完整;形式类包含诗体、韵体、非韵体、散文体、自由体、再创型和尊重原诗节奏,即侧重于对诗形式的描摹[4]。

为了了解受众的审美取向,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信息,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第一,三类侧重的比较。相关问题:①你认为中国诗词的灵魂(即最应被翻译版本传达的部分)是什么?②中国诗词的意象是否能引发外国读者相同的联想(如明月即思乡)?分析结果显示:读者最为重视诗歌译文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其次是原诗内容的传达,只有少量读者认为诗歌译文的形式相比其他方面更重要。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读者的审美取向。另外,多数人认为,中国诗歌的意向并不能引发外国读者同样的情感联想,所以为了传达意义,意译比简单的直译更能为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在选择翻译方法时就要有所侧重,从而翻译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第二,韵律保留与否。相关问题:你认为中国诗的韵律特点是否应该被保留?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诗歌的韵律应当被保留。韵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增加了诗的可读性,也更能体现出诗人娴熟的文字技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意义和内容表达完整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留诗歌的韵律特点,来凸显中国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不同形式的比较。相关问题:①中国诗歌的翻译版本是否可以为了迎合外国读者而改变形式?②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中国诗歌翻译在形式表达的创造性上与内容的完整性上哪种更能展示中国诗歌的独特美感?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诗的形式的保留和内容的完整更重要,只有保留中国诗歌原来的面貌,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美感。然而,仍有许多人认为,诗歌形式的创造性改变也能展现出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并能够赋予诗歌新的活力与美感。

4.3 理论分析

当今读者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较为重视,因此,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成为翻译过程中的重点,而意译是将原作品的情感在译作中表达出来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意译应是翻译诗歌时的首选。其次是原诗内容的传达,直译直接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诗的内容,因此诗歌翻译时直译次之。

诗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译作的形式也丰富多彩,翻译时形式上的侧重(对重复项进行合并后)可以分为诗体、韵体、散文体、自由体和再创体,但是其各有优劣,为了对它们进行有效排序,笔者从四个方面即还原性、意义自由程度、意义完整性和创新性,分析了各种形式的优劣。译作形式若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特性,对应表格中则标注是,反之标注否,若需要依据不同译作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则标注不确定。根据这一标准得出如下结果(见表2)。

表2 多种译作形式优劣性比较

综上所述,诗歌翻译侧重的顺序为:意义,内容,形式。具体到翻译手法的侧重先后顺序为:意译,直译,诗体,韵体,再创体,自由体和散文体。

5 结语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有效地翻译古诗、传播中华文化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出符合读者审美价值取向的作品一直以来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即中国读者)一致的审美感受是意象翻译的目标。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和“三之”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分别从翻译这项活动的不同方面来论述了翻译的本质。正如许先生总结的那样:文学翻译的本体是“美”,方法是“化”,目的是“之”[2]。简单地说,文学翻译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在许渊冲翻译美学的指导下,笔者继续研究了怎样的翻译侧重能够更大化地发挥唐诗翻译的美,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和分析推理后,本文最终提出了关于翻译侧重的先后顺序,以求达到翻译的高雅境地。

[1]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4] 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A STUDY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HUANG Jingwei

(SchoolofTranslation,ShandongUniversity,Weihai264209,China)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Tang poe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ing forward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culture,therefore the role of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is self-evident.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the translation with aesthetics as the key point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ideological level,the aesthetic standar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musicmate,meaning beauty,form beauty,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esthetic translation theory.Based on this theory,the paper links with practice,explores the pros and cons and seeks the effective way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esthetics;translation;“Three Beauties”;Tang Poetry

2016-06-20

黄婧伟(1995-),女,浙江海盐人,研究方向:翻译。

1673-1751(2016)03-0131-05

H059

A

猜你喜欢

许先生许渊冲唐诗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唐诗写柳之妙
开在心里的花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攀爬的姿态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