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机视阈观照下的译者行为特征趋向探究

2016-11-29成汹涌

关键词:驱动力诱因译者

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动机视阈观照下的译者行为特征趋向探究

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从动机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出发,尝试提出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个人内在因素与特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经过自我调节后发生的行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既是一种个人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既有外在诱因,又有内在动力,是社会需要与内在需要的相互融合,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清醒地对待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译出最优秀的作品。

动机分析;外在诱因;自我调节;内在动力

传统的翻译研究因忽视甚或淡化译者的主体性而抹杀了其在翻译活动中真正的主体地位[1]。但是,近年来,对译者这一主体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逐渐得到译界的认可[2]。事实上, 译者的翻译动机决定着译者的能动性和目的性, 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的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译者的整个翻译进程,包括翻译文本的遴选及翻译质量的优劣[3]。然而,译者是有头脑、有思想, 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功能强大的转写机器[4]。有鉴于此, 研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对译作质量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翻译行为动机分析理应成为当下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1 动机的成因

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行为的产生和维系的动力因素[5]。分析译者的行为动机并非易事,需要从动机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其固有的三个组成要素:内在动力、外在诱因和自我调节作用[6]。对于动机的内在动力而言,“需要”是人类行为产生的起因,因为人类需要交往,需要交际,如果交际者之间存在语言障碍,为消除这种障碍,翻译行为就产生了[4]。但是,人类的行为动机都是社会性的,纯自然动机是不存在的,并且这种社会性动机需要外在诱因经过自我调节后方可转为个体的内在驱动力[7]。但如果这种外在诱因力量不强,仅仅是个人兴趣使然,它就很难借助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转为强大的内在动力[4]。所以,翻译活动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翻译作品不能发表或出版,这种个人活动,便会很快消失。但若外部诱因来自社会的急切需要,诸如[8]在文化转型期,社会急需各种异文化的理论、思想,时代呼唤更多优秀的译作,译者此时的个人行为就会因为社会的需要而成为社会行为,个人动机自然而然成为社会动机,然后通过自我调节的反馈作用又将其转化为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整个翻译活动如此反复,循环不断[7]。

2 内在驱动力在翻译活动中的形成

翻译的个人行为表现为,外语学习者通常有将自己感兴趣的外语篇章译成母语,抑或将母语篇章译成外语的欲望[8]。这种好奇心的满足甚而这一愿望的实现需通过自我调节与外在诱因产生联系,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并动用自己的内储能量,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9]。此时此刻,“需要”是动机发生的关键性一步[7]。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学说将人类需要分成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其中基本需要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与审美需要[8]。人类的翻译活动更多应该属于高级心理需要,须通过个人自我实现方可完成[7]。一个人如果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并力求实现自认为所能之事便是自我实现的具体表现[9]。例如,早年在海外留学的萧乾先生,在一次莎翁作品翻译国际展览会上,目睹我国只有寥寥几本莎翁汉语译作单行本随意摆在展览大厅的边角处,而世界别国语种的莎翁译作却琳琅满目,版本繁多,顿时产生强烈的思想落差。当时还是一名留学生的萧乾心里颇不平静,矢志要为祖国的翻译事业做贡献。可是,萧乾当时的英语水平还读不懂詹姆斯·乔伊斯高深难懂的《尤利西斯》原版,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萧乾无论是文学素养还是英语水平都已经相当博深。1990年8月,应时任译林出版社社长的李景端先生之盛约,萧乾先生与夫人文洁若联手用了四年时间完成《尤利西斯》这部素有 “天书”之称的现代派意识流扛鼎之作的翻译,为译界做出了超凡之贡献[10]。

一个人内在驱动力的大小跟其需要水平和外在诱因的价值大小成正比,但是,如果个体感到他的目标即便通过自我调节的努力仍难以完成,就会阻碍其内在驱动力的产生[4]。一个对翻译英美名著感兴趣的英语初学者,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么从事翻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其的内在驱动力就会逐渐被削弱直至完全丧失。因此,翻译初学者刚开始翻译作品时应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实际水平、易于掌控的作品,若既定任务最终得以顺利完成,译品受到褒奖或出版发表,这时译者的内在驱动力还会增强[11]。譬如,金隄作为我国另一位翻译《尤利西斯》的译者,为了译好这部世界名著,前后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著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包括特地去国外实地考察著作者曾生活过的地方及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地,走访国外乔学专家并与其一起研讨作品中的关键性情节,交流对作者本人的不同理解。从这一事例中可看出,金隄这一行为动机背后蕴藏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首先应归功于其远大目标的设定,其次他能正确评估自身潜能和通过自我调节所能达到的程度,坚信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11]。

译者对翻译文本的兴趣是引发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因,译者的翻译活动是有选择的,翻译目标的最终敲定应该囿于翻译文本的选择[12]。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心性,不同的语言写作和表达风格等,他们对译本的选择自然就因人而异[13]。一旦译者通过正确诠释某一文本的内容、风格、气韵和特质等而感到该文本能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那么他就可能因为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而选择它[12]。傅雷曾把选择译本这一行为形象比喻成交朋友,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一见如故的优秀译本遴选甄别出来[14]。译者对翻译文本的语言无论是用词选择、语句编排还是段落结构等方面均应先“透彻的了解,深切的体会,方可动笔”,并通过与文本作者对话交流、进而达到情趣相投,情感共鸣,心灵相通[15]。

显然,译本对译者需要的满足和译者对译本的兴趣最终促成了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翻译文本即便是非常优秀,译者照样可以有权选择放弃;反之,对于某些名气不大但却能满足译者某种特殊需要的文本,译者亦可选择去翻译。玄奘为研究和宣传佛教西去印度求取真经六百余部,并耗尽了毕生精力将其译成汉文。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影响下对欧几米德的几何学理论非常感兴趣,认为利玛窦的专著《几何原本》对开启我国国民智慧颇有益处,在如此动机支配下,二人合力译出世界名著《几何原本》[3]。“译才并世数严林”,被誉为中国近代译界双祖的严复与林纾的翻译活动亦源自于个人的需要与兴趣[14]。林纾一生酷爱文学,其译作全部是西方文学作品。他同时还甚为关注国家命运,认为贫穷落后饱受西方列强蹂躏的中国,要想富强一定要向西方学习[ 2]。严复一生致力于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 其译作因此被后人称为“理论书的大部头著作”[ 14]。为了唤醒沉睡多年的华夏民族, 激励国人奋起抗争的斗志,鲁迅于1909年短时间内突击翻译了一批来自当时弱小民族的作品, 最后合成蕴含强劲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张力之精品《域外小说集》[16]。由此可见,译者完全可以能动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满足自己需要的文本进行翻译。

3 外在诱因在翻译活动中的形成

翻译活动既是个人行为,又属于社会行为。[2]诱因是指人们试图避免抑或试图得到的情景刺激,它具有指导行动方向的作用[9]。诱因起源于外界刺激,只有当个体在自我调节作用下意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它才有可能转化为内在驱动力[9]。譬如,严复在得知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之后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成书速度之快着实让世人惊叹不已[17]。其译书的外在诱因是: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中国时值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腐败清廷昏庸无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祸国殃民。甲午海战失败的刺激,引发了严复对腐朽没落清政府的愤怒,最终促成其选择翻译赫胥黎的专著《天演论》[18]借以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就严复的翻译活动而言,他既有译书之潜能,亦受变革社会的诱发,外在诱因一旦时机成熟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 自我调节作用

自我调节是连接译者个人内在驱动力与外部诱因并促其共同发挥作用的中介枢纽,在动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因经历循环不断的四个阶段即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和反馈而至关重要(见图1)[9]。

图1 自我调节作用循环

期望是一种认知过程,乃属个体基于目前刺激和以往之经验对未来行为有所希望和等待[19]。例如,利玛窦于1582年来到中国时的最初目的是翻译他的专著《天主实义》,传播基督教义,但是,他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非常低下,威望远不及西方国家的僧侣那么高,于是改变了初衷,开始翻译与中国儒学更为相符的《交友论》,这既便于中国僧侣接受,又利于他继续留在中国从事宗教活动[6]。当利玛窦被邀请为中国皇帝绘制世界地图的时候,利玛窦为了迎合中国皇帝自命“中央大国”的心理,把原先绘制的在世界地图上位于偏远角落里的中国版图刻意调整成中国地处中心,欧美和非洲大陆地处两侧翼的态势[13]。这些通过认知产生的变化是预期阶段对目标所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自我效能意指个人对于自己能够从事某一活动的能力所进行的推断及评价[9]。自我效能的预测准确与否事关能否遴选合适的译品,最终直接影响译品的效果和质量,这一环节不容小觑[1]。譬如,有人想翻译一部尖端专业作品,可是他对该专业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以其昏昏未必使人昭昭,其结果必然是“对作者和译文读者都不负责任”[9]。所以,自我效能在翻译活动中的自我调节作用应体现在让译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目标语和源语的驾驭能力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和知识的熟稔程度,对自己能否胜任翻译活动必须有客观准确的估计。

意志是指个人在确定目标之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主动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20]。跟其他活动一样,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倘若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出成果的。譬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其内容涵盖政治学、文学、经济学、数学、西方古典哲学、歌德的诗歌、莎翁戏剧等,它对帮助无产者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可谓是一部“工人阶级圣经”[9]。该书出版问世后不久,就疾风骤雨般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当时的中国有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视这部伟大的革命经典为他们推翻独裁专制政府的锐利武器和指路明灯,他们随后迅速着手组织翻译这部巨著。如果译者没能把内部意识转变为外部行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翻译行为的付诸实施根本不可能。两位年轻有为的译者郭大力和王亚南通力合作,用了将近三年时间于1935最终完成了对这部三百余万字的浩瀚经典专著的翻译,堪称人类译史上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

反馈意指为获取某个自身发起的事件导致的反应结果而做出努力后的所得,当属有因果关系可见结果性的信息回送[21]。翻译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译者个体潜能呈隐性突出,因为大部分人不可能从小时候就对翻译行为感兴趣,他们更多地表现为对语言学习本身感兴趣,抑或学习一段时间外语后开始对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与儿童对音乐或美术的那种兴趣或好奇绝然不同[17]。不过,通过学习之后这些兴趣或好奇能够将个体潜能转化为显能,并开始尝试探讨外语和母语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等问题,在受到外在诱因的影响后翻译活动便应运而生[22]。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学生如果有翻译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欲望,一旦他的这种行为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认可,就会有一种“皮克马利翁”期望效应呈现,这种极具推力作用的反馈将帮助他提高翻译的技能与技巧,从而形成翻译行为动机的又一良性循环[16]。

5 结语

译者创造性的翻译活动时刻离不开动机的助推作用,这种行为动机亦同时决定着译者所做出的一切选择。翻译活动既是个人行为,又是社会活动,其目的性因人而异,翻译动机错综复杂。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译者的内在驱动力还是外在诱因的形成均对翻译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贯穿翻译过程之始终,包括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遴选、翻译标准的确定、翻译策略的实施、译作质量的评定、译作在社会中的认可度、译作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地位等。尽管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作用永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他们的行为动机的产生与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人文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抑或受到读者需求、翻译规范以及译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标准、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等与行为动机关联甚密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笔者希望从行为动机的视角探析译者的翻译活动以推动今后译界的工作向着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1] 胡盈慧.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104-108.

[2] 张建佳.译者的翻译动机[J].赤峰学院学报, 2007(28) :31-32.

[3] 金兵.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3):81-84.

[4] 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6] 王颖冲,王克非.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J].中国翻译, 2014(2):33-38.

[7] HERMANS T.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M].London:Croom Helm, 2009.

[8]NEW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Hemel Hempsted: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2008.

[9] 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1]袁园.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28):89-90.

[12]贾红瑜.翻译动机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影响[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134-136.

[13]武光军.翻译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 2008(1):75-82.

[14]韩洪举.林纾小说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

[16]张汨,文军.国内翻译家研究现状与流变趋势[J].中国外语,2014(4):97-104.

[17]许钧.关于新时期翻译与翻译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5(3):8-9.

[18]谭载喜.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1):5-9.

[19]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0]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1]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3):21-25.

[22]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 E.J.Brill,2007.

A NOVEL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BEHAVIOR ORIENTATION OF TRANSLA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CHENG Xiongy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paper first points out that motivation can bes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havior,and then it attempts to conclude that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of a translator is an inner self adjusted behavior under the joint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s,specific social needs and social background.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activi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individual behavior,but also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It has both external incentive and internal motive force and is 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social needs and internal needs.Only when the translator is fully aware of his/her mot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soberly treats these constraints,can he/she maximize his/her own initiative,and produc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s.

motivation analysis;extrinsic incentives;self-regulation;intrinsic motivation

2016-03-18

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6JXZD022);2014年河南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KJJ03) ;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13BS067)

成汹涌(1966-),男, 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及课程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1673-1751(2016)03-0118-05

H059

A

猜你喜欢

驱动力诱因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部位·+·症状· 让你准确判断头痛类型及诱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