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结合”背景下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2016-11-28周学政谢晓雪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道德素质

周学政,谢晓雪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教结合”背景下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周学政,谢晓雪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基于“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体制机制和认识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改革体制机制、转变教育理念、编写适用教材等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途径,以期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体教结合;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

1993年,原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途径。”体育系统开始与教育系统合作。这一纲领性文件颁布后,体育系统称之为“体教结合”[1]。从此,“体教结合”模式开始在体育领域实施。“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训矛盾,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拓宽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

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关键在于解决结合方式,即管理运行机制的问题。在“体教结合”的过程中,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由于身心特点的不同、任务的差异,其结合的方式必然有其不同。管理部门也因职能的区别,其管理重点也有侧重。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健全职责明确、任务清楚、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以保证“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向前推进。具体地讲,在这一纵向过程中,需分类分段突出重点进行管理。1)义务教育阶段的“体教结合”就是培养竞技体育苗子;2)高中教育阶段的“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3)大学教育阶段的“体教结合”是培养优秀运动员[2]。加强培养优秀运动员,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是我国高校在“体教结合”模式下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育总局等5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一切便利。但由于长期以来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对其自身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限制。因此,探索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途径,为其在退役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基础,对于运动员本身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在中国知网(CNKI)以“运动员”“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论文184篇,通过筛选本文参考5篇;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中心领导、教练、运动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体育院校教师及教务人员访谈14人次;在分析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途径,以期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现状

1.1 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内涵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文件) 明确指出:学校体育不仅是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更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竞技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竞技体育走健康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社会和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需求,为国家培养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是我国“体教结合”背景下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的必然要求。

关于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问题,有学者指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内容:1)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评价应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5个方面进行;2)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评价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和能力非常重视,这2方面反映的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3)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能反映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与修养、敬业精神、意志品质,这些因素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3]。

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这5个方面。而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中最具核心作用的应是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容。科学文化素质包含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能力素质包含工作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1.2 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现状堪忧

1.2.1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待提升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流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坚持训练、渴望成才,热爱体育、献身体育事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大学生运动员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加强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成为各高校普遍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体育总局领导、专业队教练和管理人员日益重视的问题。从培养理念上看,大学生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缺少“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德育观。基于功利目的,高校没有把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摆在首位并贯穿于“体教结合”的全过程。大会座谈、海报宣传、视频欣赏、主题汇报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形式新颖性不足,内容有待充实。

1.2.2 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亟需加强从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发展的人生轨迹来看,进入专业队和退役是影响其人生的2个重要关键点。根据我们对6位国家艺术体操队现役运动员的访谈资料分析,我国的运动员都是从中小学阶段进行选材,甚至有的运动员是从5、6岁就开始了运动生涯,一旦被选定,则其进入专业队或者各级体校进行专业训练。在这个阶段,他们面临着选择运动员作为自己未来一个时期的职业还是选择继续作为中小学生完成学业的抉择。如果选择继续完成学业,还可以在学校进行相应的训练,但是强度和质量则与专业队有所差距。而如果其选择了进入专业队,就意味着他们在未来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应该以训练作为自己的重要人生任务,以取得良好的竞技体育成绩为目标,文化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时间的比重相对同龄学生而言偏少,由此造成其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1.2.3 人文素养水平需要提高随着当今综合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根据我们针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访谈资料分析,部分运动员甚至教练员等对运动员训练、生活有着直接指导和影响作用的人,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务虚的,与其运动训练或将来工作的好坏无关,甚至有个别运动员缺乏起码的学习热情。而人文素质的低下将直接制约着人们思想的发展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 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和社会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从其根源上来看,体制机制性问题是困扰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是又一重要原因;另外,大学生运动员自身的认知也是造成其综合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1 体制机制层面“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2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4]。但是“体教结合”由于种种原因,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有一些体育院校虽然具有完善的训练场馆、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于参赛备战的实际压力较大,无法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有一些运动队,虽然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技术培养积累了较高水平,但是没有途径将其转化为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造成了目前“体教结合”的“两张皮”现象,如优秀后备人才不足、学训矛盾仍然突出、学籍问题依然严峻、缺乏适宜教材等[5]。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因此,在体制机制方面,由于我国实行的“体教结合”模式主要还是以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为核心,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体校或者运动队,故其接受教育的重点也就变成以运动技术为主,文化素质为辅的状态。“体教结合”也被理解为专业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机构的结合,甚至在实践中只不过是借普通高校或专业体育院校的教育机构,来解决专业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而已。而这种运行模式的最终结果是虽然造就了很多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动员,但是由于仍是沿用原有的培养模式,缺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条件保障,所以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等综合素质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2 大众认识观念层面在认识和观念方面,从根本上讲,我国的举国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达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目的,但是,这种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运动,将运动员不断职业化的办法造成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发生偏差。传统上,体育作为一种基本的强身健体手段,其功能是立足于增强人民体质,从而实现其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但是,虽然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相反,当前人民对体育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竞技体育的层面,例如体育在提高国家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竞技体育所表现的那种激烈竞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应该说,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就使得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发生偏差,总认为竞技体育就是体育运动的全部,而忽视了体育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对待运动员和整个体育运动行业的时候,人们对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往往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当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技能。这种观念和认识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

2.3 运动员自身认知层面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同时更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不断接触外部世界,在接触中通过对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生存的目的。对于从事体育运动的大学生运动员而言,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取得较好的体育运动成绩,他们一般从很小就进行专业训练,并且一直持续进行这种训练,甚至在高校也与其他普通学生有着很大差异的学业培养方案。因此,其接受社会影响的机会就相对较少,社会化程度一般比较低,其思维范式更多还是停留在体育行业内部,而较难与社会总体的发展相适应。

同时,由于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中投入的时间远远多于其用于其他事物的时间,特别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在时间安排上无法满足普通高校所要求的学习时间比例。这就造成了他们运动竞技水平虽然很高,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学训安排不合理,所以综合素质教育得不到满足或者效果并不理想。

3 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

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问题,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还需要国家、社会、政府和运动员自身等各方面的合力协作,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途径,运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6]。

3.1 从体制机制上为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不可否认,举国体制在提高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造就了中国体育的辉煌,但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成为独立于社会的系统,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体育领域的改革却不尽人意。如何在坚持举国体制、发挥国家力量不断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使大学生运动员能够在适应社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保障,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根本上看,体制机制的改变为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保障。从我国各地的实践来看,“体教结合”是从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改变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出路。普通高校或体育院校,在大学生运动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大学生运动员通过与普通高校或体育院校各类学生的交流加速了其社会化的进程,在其退役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通过为高校参加大学生高水平体育比赛,也使得高校的声誉得到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其对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问题的关注。所以将体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结合或办好体育专业院校,是改革的一个有效方向,对于改变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选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都是一个大的突破。

3.2 不断转变“体育人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体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虽然体育的概念在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被冠以体操的名称,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体育与体操之间的差距还是要回归到各自的社会位置。因此,体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对人进行现代化培养的途径,它的教育意义也就更加重要。反过来看,体育属于教育,事实上也隐含着教育也需要体育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处在社会中的个人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体育人才。

建设体育强国,要求体育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在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中不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水平。只有这样,当大学生运动员退役之后才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存的机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应有的智力支持。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坚持“体魄与人格并重”,实现对“体育人才”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理念的引领,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应用到体育教育中,为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水平提高提供一定保障,同时也可以为其退役之后走向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3.3 探索编写适合大学生运动员学习的专用教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需要兴趣的力量。对于大学生运动员而言,在体育运动方面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却缺乏关注。究其原因,由于传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内容单一,形式乏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体育运动里面包含了许多文化知识,例如对体育赞美的文学知识、运动中的生理知识、数理化知识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些知识很难被接受。因此,探索编写符合大学生运动员兴趣的专用教材,通过创意的力量将不同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运用运动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材施教,对于运动员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 结 语

由于体制机制、大众认识观念和运动员自身的认知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够支撑起在社会中发展所要求的水平,特别是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将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放到社会的大系统中,通过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体育系统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探索新的途径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要从体制机制的改变上为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要不断转变“体育人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探索编写适合大学生运动员学习的专用教材。

[1] 吴飞.解读“教体结合”和“体教结合”的内涵[J].青少年体育,2015,22(2):15-17.

[2] 陈丛刊,卢文云.论“体教结合”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管理运行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12-15.

[3] 商勇,宋述光,娄德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77-181.

[4] 崔子龙.“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必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5):244-245.

[5] 郑亚飞,梁恒珍.成都体育学院“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6,35(4):132-134.

[6] 陈宁.完善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Study on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Athle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ZHOU Xue-zheng,XIE Xiao-xue
(College of Marxism,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athletic talent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his paper takes college athle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etc., and analyzes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hinese college athlet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cogni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college athletes by reform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compil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some theor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thletic talents.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college athlete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G80-051

A

1004 - 7662(2016 )10- 0001- 04

2016-09-05

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危机与价值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16YB)。

周学政,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科技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道德素质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