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思考
2016-11-28邱辉
邱 辉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体育教育学
高校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思考
邱 辉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008年以来,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行政推动为主、可持续性差、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并把其提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志愿服务需求量越来越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进行研究,发现: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可以从教学目标设置、内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得出:教育部门重视,制定一套法律法规制度,为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买单;教学单位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政府和第三方部门搭建体育志愿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保障信息畅通;在高校构建体育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高校;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
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9年6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高校要把志愿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2014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教师可在知识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宣传、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出在学生自愿和公益的原则下,学生可以提供赛会保障志愿服务以及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以上2个文件为教育系统开展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中国志愿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自此以后,各个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和国际活动的志愿服务,我国的志愿服务尤其是体育志愿服务有了长足发展。
国发〔2014〕46号颁布之后,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体育产业也蓬勃发展,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志愿者和非体育专业志愿者,人才培养的重任应该在高校,在高校构建体育志愿服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的保障。
体育志愿服务是指体育志愿者自愿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术技能、资源、知识、才能为体育赛事、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体育博览会、体育会议、特殊人群体育和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活动而为社会提供服务行为的总称[1]。“服务与健康、快乐同在”的体育志愿服务理念将在高校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弘扬,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的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不能忽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担负重任,积极探索构建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体育志愿服务的教育作用。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进行研究,在高校构建体育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1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教育的现状
1.1 大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可持续性差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以
2008年北京奥运赛会志愿者为例,报名参加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的首都高校学生占到了报名总人数的50%,在最终确认录取的赛会志愿者中,首都高校学生也占到了75%以上[2]。可是随着赛会志愿服务的普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次数逐渐增多,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迅速下滑,高校学生体育志愿服务意愿呈现下降之势。
1.2 高校提倡自愿,因势诱导,但以行政推动为主目前,高校开展的体育赛会志愿服务主要在提倡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加入;赛事组织机构常和学校团委结合,由校团委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报名、遴选等工作都由校团委决定,然后派出志愿者。但是校团委是事业单位,根据赛会组织的需要,经常需要相关的专业志愿者,校团委的志愿者招募和选拔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以通知的形式下达到相应的学院,规定需要的人数和要求,再进行遴选等工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体育志愿服务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参加。
1.3 体育志愿服务培训零散、不系统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学校、社区、单位以及体育系统,大中小型的体育赛事活动频繁,赛事工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而现有的体育赛事组织方存在对志愿者的培训时间较少、培训内容不系统等现象,志愿者常常是“社会主义的红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有进行相关岗位的培训就被临时拉过去“充数”,这样工作的后果显而易见。
1.4 志愿服务课程实践尚在摸索中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是提高高校体育志愿服务普及率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以体育志愿服务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的个人兴趣、专业学习和成长规律设立的专门课程,目的是通过体育志愿服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大学生体育志愿服务的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
目前,国内已经有几所大学在志愿服务课程化方面走在前列:台湾静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志愿服务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志愿服务学院、山东省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等院校对志愿服务课程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台湾静宜大学是从2000年起推动“志工静宜”理念,2004年开始推动大一新生服务学习课程,2007年推动专业服务学习课程及全校专业服务制度。以大一服务学习课程为新生入门的基础教育;大二至大四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以及行政与教学单位的专业服务制度,除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外,也培养学生的人品态度、待人处事、服务利他等价值观。静宜大学的服务学习课程是透过正式、非正式与潜在课程的设计为目标,实现“服务学习精致化”[3]。
2005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将《公益劳动》(36工时)与志愿服务结合,将《大学生志愿服务》(36工时)作为独立的实践课程,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课程要求学生在入学后6个学期内累计完成36工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含公益劳动)[4]。
清华大学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为北京奥运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中的主要特点有:l)通用培训强调覆盖面,并采取讲座与实践等多种培训方式;2)个别岗位培训强调专业化,如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清华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3)骨干志愿者培训强调组织管理能力;4)特色活动丰富培训体系,清华大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培训工作,形成了奥运论坛、奥运全接触等品牌;5)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庞大的奥运会志愿者队伍管理到人的目标,成为选拔奥运会赛会服务志愿者的重要参考依据[5]。
除此之外,国内近2年还有几个专门的志愿服务学院成立:1)2014年8月18日,青岛市文明办与青岛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山东青岛志愿服务学院,是全国首家文明办与高校联办的公益性志愿服务学院;2)2014年12月2日,包头市志愿服务学院在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3)2015年6月26日,河北志愿服务学院在河北经贸学院揭牌成立,致力培养高素质志愿服务人才[6],这几个志愿服务学院的共同特点是文明办和高校合作,致力于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为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志愿服务人才。
2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是高校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手段之一
2.1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目前,国内的高校体育志愿服务模式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为主,以大型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临时性、短暂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作用有限。如何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志愿服务,提升其对项目管理的把握以及组织能力,对实现高校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显得十分重要。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将志愿服务和体育专业教育整合,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通过课程传授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服务技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能力,带动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成为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实现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形成长效化机制。
2.2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目前体育志愿服务的开展是在校团委的引导下,体育学院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开展的,服务开展的影响面比较窄,没有引起高校领导、各单位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可以有效整合体育学院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为全校学生提供专门的体育志愿服务培训的机会,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专业性志愿者和通识志愿者,可以在有效增强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同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个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课程培养大量的体育志愿服务专业人才,为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奠定基础。
2.3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的主动性志愿服务的功能有三:1)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公民意识;2)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3)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7]。
高校开设专门的体育志愿服务选修课或必修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参与体育志愿服务意识,增加体育志愿服务的普及率和涉及面,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奠定基础。
3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的具体路径
3.1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目标设置体育志愿服务课程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具体化,即提出具体要求--教学目标。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用性较强,主要是通过体育志愿服务理论探讨、体育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专业和非专业性志愿服务的技能,能够很好地和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其组织、协调、领导以及团队合作的体育志愿服务能力,树立终身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德育和体育的目的。
3.2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两大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有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其中校内服务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拓展。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完成,通识教学主要是志愿服务理念与实务、志愿服务概论等,专业教学主要包括赛会志愿服务、北京志愿服务培训手册、体育项目志愿服务手册(尚未出版)、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理论与实务等;实践教学是通过项目教学来完成,根据赛事需求和全民健身指导需求,结合项目特点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实践,并在校内各种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中得到检验。
学生在校内体育志愿服务中得到锻炼之后,可以参与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3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包括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2种。
3.3.1 体育志愿服务通识教学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通识教学主要课程有:志愿服务理念与实务、志工管理、志工服务与志工管理、志愿服务概论、志愿服务体系研究、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志愿服务法律法规汇编等,这些理论课程为研究体育志愿服务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体育志愿服务提供有益启示和思考。
3.3.2 体育志愿服务专业教学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专业教学主要课程有: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专业培训和通用教材、体育志愿服务培训教材(有待开发)、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各种项目介绍,有待开发)等,这些课程更加有针对性,为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提供行动指导,操作性更强。
3.4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育志愿服务课程重点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是专业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赛事运行和体育项目非常熟悉,并了解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特点,鼓励进行志愿服务的团队合作,按照模拟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指导实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让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参与体育志愿服务,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检验实践的效果,最终形成领导重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社会支持的独特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难点是教会学生体育志愿服务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策划,学会撰写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志愿服务总结报告,让大学生通过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学习成为一名忠实的志愿服务参与者和组织者。
3.5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平台建设目前的高校体育志愿服务中,体育志愿者服务缺乏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志愿者信息系统。很多高校或者是缺少志愿者培训、考核等环节,或者是培训和考核是没有联系的,更少有将志愿者培训、服务、考核等信息记录下来的信息系统,因此,为了体育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平台建设非常重要。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详细地记录参与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所有学生信息,包括上课记录、实践记录、培训记录、社会体育志愿服务记录等;也可以将教师参与志愿服务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形成体育志愿者培训的师资库和学生志愿者数据的储备库,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志愿服务需要;还可以链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把信息上传至志愿服务云,共同分享体育志愿服务资源[8]。
3.6 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课程评价和奖惩机制如何评价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并对服务成效显著者进行表彰、对不认真完成者进行相应的“惩罚”,关系到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在高校教学系统中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体育志愿服务课程服务信息平台(包括大一、大二学生选课系统以及全校志愿服务资源系统等),制订系统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包括大学生学习课程前后的问卷测量与调查、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的成效评估问卷,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体育志愿服务项目讨论会、第三方的及时反馈信息等,综合以上学习和服务的综合考量,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学分奖励、证书奖励和精神文明奖等,对于不合乎要求的进行批评,情节严重者可让其重修课程。
4 结 语
1)体育志愿服务课程是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化的重要途径,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高校体育志愿服务教育体系的设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和保障实施,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引导和保障。
2)教学单位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能够和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部门形成联动,为体育志愿服务提供用武之地。
3)政府和第三方部门搭建体育志愿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为体育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方搭建桥梁,形成良性信息循环系统。
4)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有一套法律法规制度,开设专门的体育志愿服务课程研究小组,为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为体育志愿服务的评价和奖惩买单,保障体育志愿服务课程及其服务在高校教学中得到落实。
[1] 陈冀东.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J].文学教育(中),2014(3):71-72.
[2] 沃意琳,游华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管理初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5):45-47.
[3] 宋佳东,刘祎男.高校志愿服务类课程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6,7(18):96-97.
[4] 郑甜甜.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2(10):228-230.
[5] 唐丽萍,陈蕴.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驱动模式和实践路径分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3,34(2):109-115.
[6] 沃意琳,游华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管理初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5):45-47.
[7] 陈健,罗梦妮.志愿服务教育课程范式问题探析——以台湾静宜大学的服务学习教育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15(12):71-74.
[8] 陈健.志愿服务学习: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化的路径探索[J].党史博采(理论),2016(2):61-62.
[9] 张晓红.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85-88.
[10] 魏银,戴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课程化研究——基于现代课程理论视角[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62-69.
[11] 陈曦,潘小俪,刘晓东.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实践类课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8):11-13.
[12] 陈慧卉.构建长效的高校志愿者培训体系[J].知识经济,2008(12):152-153.
[13] 邱辉.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Reflections on the Curriculum of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U Hu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Since 2008, the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in our coun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is the main model, the sustainability is poor,the content of the activities is single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service demand, more and more sports volunteer,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China's university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ourse to stud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iculum of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an be star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goal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t concludes that education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stablish a set of laws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urriculum pay; teaching units must make clear the teaching goal,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hird part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build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information flow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urriculum
2016-1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3CTY025);河南省高校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K201509)。
邱辉,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奥林匹克与志愿服务。
G807.0
A
1004 - 7662(2016 )10- 003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