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
2016-11-28王梓乔
姜 勇,王梓乔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
姜 勇,王梓乔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概况综述为基础,结合学科的独特性,分析了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特征:差异性、阶段性和可评价性。并以“健康第一”思想为引领,剖析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1)人与工具: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创新;2)人与自己:健康体能、心理健康、体育意识;3)人与社会:社会适应、迁移能力、体育道德。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1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解析是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对当前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 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现状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DeSeCo项目对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进行了研究;2002年,美国开展对21世纪素养(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立了“21世纪素养联盟”,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2003年,OECD发表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构建了一个包含“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3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DeSeCo项目合作,出版了《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一书,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2];2005年,经合组织(OECD)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进一步推动了核心素养框架的实践应用;2006年,欧盟(EU)通过了有关“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并在这一建议案中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维度进行了论述,向各个成员国介绍了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个核心素养体系,简称“八大素养体系”[3];2007年,英国修订《国家课程》时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表述,并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年级连续性的学业质量评价[4];2013年,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界定了“21世纪型能力”并提出“21世纪型能力”的框架,反映了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趋势[5]。
尽管各个组织、国家与地区在核心素养的遴选上有所差异,但是他们提出的具体内容中有一定的共性,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与文化知识学习有关的素养、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素养、与社会参与有关的素养[6]。
1.2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概况针对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4月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并倡导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由此,国内众多学者专家开始展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裴新宁(2013)提到了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表现在强调学科间的互动、共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的建立[5]。夏雪梅(2013)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是划分课程建设水平的核心标准[6]。辛涛(2014)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提出应该至少含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4个方面[7]。柳夕浪(2014)建议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8]。邵朝友(2015)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连接内容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纽带,必将成为研制新的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9]。辛涛(2015)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可以指导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10]。钟启泉(2016)提到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11]。褚宏启(2016)指出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2]。
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2.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能力或技巧,是一种后天培养学习的结果。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是由心理、文化、品德、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总称。区别于素质,素养更多强调的是平日的积累,后天的学习以及实践的重要性,本质上更加具有教育意义[12]。
核心素养指的是“核心”的素养,即关键素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发展性特点的概念,是对事物全局起支撑线、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作用的能力集合,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就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3]。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科价值的根本认识[1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SeCo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社会愿景和个体生活需求2个层面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包含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3大类的核心素养体系,以达到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2个目标。可见,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反映出学生发展的诉求,为学生面向未来打下基础,还需充分结合并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功能价值,彰显其特性。此外,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国家教育目标中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它不仅包括“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更多地重视到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了解并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质,培养刻苦锻炼、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形成健康与安全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特征是事物自身特有,且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标志,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和构成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1 差异性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在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现状实际,区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另外,区别于其他学科,体育与健康学科从多维健康观及自身学科特点着眼,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弘扬宣传国家及地区特色,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核心素养的民族性特征,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2.2.2 阶段性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时,对学科中关键内涵的纵向梯度衔接有更好的把握。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之间既独立又纵向联系,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依据各学段学生的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都有所差异,因此在各学段应有相适应的阶段性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5]。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段之间层层递进,各阶段习得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相互衔接、深化和完善,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2.2.3 可评价性核心素养不是单纯地指知识、能力或态度等某一方面,而是包含多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且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意表现等部分内隐性素养,基本涵盖了个人发展的各方面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明确了学生在各个学段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有助于体现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成性、连续性和终身性等特性,重视对学生的观察,注重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进步情况,建立起对学生的连续追踪评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依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可体现在3个层面:人与工具,即物质层面上,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及体育创新的培养;人与自己,即精神层面上,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锻炼养成的健康体能、心理健康和体育意识;人与社会,即社会层面上,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通过运动训练、体育比赛等活动方式,掌握的社会适应、迁移能力和体育道德的养成。
3.1 人与工具“工具”泛指生产劳动中所使用的器具,也比喻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或手段[16]。课程学科中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文化修养,是个体达到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基石,而人与工具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互动地使用工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育创新3个方面。
3.1.1 体育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与经验知识相对,是知识发展的高级形式。体育理论知识是指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原理等,不仅包含专业知识,也包括一般知识。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基础,加强理论知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与健康学科,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与热情,更好、更快地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从另一方面看,知识是观念上的东西,不会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体育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着人稳定的、长远的体育意识的形成[17]。
3.1.2 运动技能通过联系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体育动作活动方式被称为运动技能。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层层递进,是一个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完整教学过程。通过进行高强度、高频率的运动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运动项目和动作技术方法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不仅如此,运动技能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之后,才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并形成习惯。
3.1.3 体育创新创新是一种以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为特征的过程。就我国教育而言,最大的短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2]。具体到体育与健康学科,体育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等;2)基于所学内容,创造新的技术动作或对动作组合进行创编。重视体育创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进步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人与自己
3.2.1 健康体能体能是指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通过肌肉活动表现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2个方面[18]。健康体能是个体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健康体能包含了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肉及肌肉耐力、柔韧性和神经肌肉松弛等5个方面[19]。学校体育教学通过结合以上5个方面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安排体育锻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参加竞技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2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能够保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并具有协调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单单指没有心理疾病[20]。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高效学习和愉快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亟待提高,而科学的体育运动则能够有效消除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重视和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而心理健康要素也应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应依据各年龄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适合的体育游戏、训练以及竞赛等活动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3.2.3 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个体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应。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良好的体育意识是指从发展自身的身心健康出发,为个体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仅包含体育本质、功能及体育的价值等理论阐述,帮助学生加深对体育知识的认识理解,还需要增加一些与终身锻炼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与价值,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也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通过前期的体育运动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文化,又能推动学生引起兴趣热情,自发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3.3 人与社会
3.3.1 社会适应核心素养是以达到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同样是为了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也担负着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适应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21]。学生的社会适应素养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尊重他人、互帮互助还有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育锻炼多为群体活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沟通互动,学生融入群体交流并乐在其中,既可以缓解长时间学习后的疲惫感,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3.2 迁移能力学校传授的任何知识、技术、方法都是帮助学生今后融入社会生活的条件助力,学生迁移能力的掌握,不仅是对其既学知识的考察,也是保障他们学习、工作的一大助力。体育与健康学科中,迁移能力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利用理论知识、运动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我锻炼体系;重视安全意识培养,规避危险,防范于未然;灵活地将体育课上的运动损伤紧急处理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保护自己或帮助他人等方面。培养迁移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其思维发散的能力。
3.3.3 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理应遵守的行为规范[22],主要由2个方面构成:1)社会体育公德,指特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或道德规范;2)体育职业道德,即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作风。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体育道德表现为:学生应在体育课上尊重教师,友爱同学,帮助弱者;注重团队合作,客观、诚恳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同心协力解决问题;规范自身行为,做到文明锻炼;遵守竞赛章程规范,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胜负等。
4 小 结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和构成的理论解析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既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整体性特征,又注重各个学段的纵向梯度衔接和相关学科的横向关联,力求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系统化、全面化,体现了体育与健康学科自身特点和多维健康观。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只有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国情现状,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优化体育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9):56-58.
[2]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1-3.
[3] 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4]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5] 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9):22-25.
[6] 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2):71-76.
[7] 黄四林,左璜,莫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8-14.
[8]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9] 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11-16.
[10]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11]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6-11.
[12]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8):14-22.
[13] 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26-30.
[14]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 45(1):3-25.
[15] 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9):7-10.
[16]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 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17] 郑磊,张广花.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8-9.
[18] 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5):76-80.
[19] 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当代汉语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47.
[20] 吕学云,陈伟华.从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看体育意识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1):82-83.
[21] 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91.
[22] 钟兴明.健康体能与现代生活方式[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3):78-8.
[23] 张焕庭,李放.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39.
[24] 时融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8.
[25] 李秀丽.浅析体育道德[J].科技信息,2011(18):273.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nents of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JIANG Yong,WANG Zi-qi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Cultivat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discipline is a new directio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which is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ey competen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key compet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by combing with the unique subject to analyz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literacy: difference, stage and evaluation. With the thought of health firs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of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1) People and tools: innovation theory knowledge, sports skills and sports. 2) People with their own health: physical,mental health, sports consciousness. 3) Human and society: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migration ability and sports morality.
sports and health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quality education
G807
A
1004 - 7662(2016 )10- 0039- 05
2016-09-15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平台项目(项目编号:W201683614);2016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7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5BTY00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G16ZXGZ051)。
姜勇,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