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临淄蹴鞠为例
2016-11-28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EthnicFolkSpor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Folk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Cuju in Linzi as an Example
胡彬彬
Hu Binbin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临淄蹴鞠为例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Folk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Cuju in Linzi as an Example
胡彬彬
Hu Binbi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体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蹴鞠在我国古代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曾盛极一时,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分老幼,不论男女。早在《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记载:“齐地方二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说明了当时蹴鞠的开展情况。在古代,人们不仅了解蹴鞠运动的比赛规则,对于蹴鞠文化更是有深刻的理解,但就是这样一项发展如此繁荣,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于宋代后逐渐没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并于清朝末年逐渐消亡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临淄蹴鞠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我国古代蹴鞠文化遗产及当前蹴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查阅关于“临淄蹴鞠”、“蹴鞠文化”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理论发展和知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搜索关于临淄蹴鞠以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2.2实地考察法
利用假期时间在临淄足球发源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群众对于蹴鞠文化的了解及传承保护情况,以及政府对于蹴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和政策。
2古代蹴鞠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1 不同历史时期蹴鞠文化的发展
蹴鞠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较早,是一项流传了数千年的一项古老的球类运动,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在刘向的《别录》中曾经记载“蹴鞠,传言皇帝所作。”但据史料记载,换地创造蹴鞠只是个传言,其真实性有待考证,只是说明在古代社会已经出现类似于蹴鞠的运动。
从大量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蹴鞠最早在齐都临淄兴起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当时称之为踏鞠。在战国时期的临淄是最富有的都城之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文化的进步成为蹴鞠运动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1]。在经济更加繁荣的汉代,蹴鞠文化也逐渐走向繁荣,在皇室、军队训练中都出现了蹴鞠,但在民间还没有开展,人们对于蹴鞠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主要通过汉赋、文字篆刻等形式[1]。如果说汉代是蹴鞠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的话,那么唐宋则是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此时的蹴鞠文化得到了上流社会的喜爱,并且在民间也十分流行,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进行不同规模和形式的蹴鞠比赛,妇女蹴鞠和蹴鞠艺人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唐宋时期的蹴鞠主要是通过唐诗宋词、散文及音乐等形式进行传播,而此时期的蹴鞠已经被人们写进书籍中,人们对于蹴鞠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2]。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于蹴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蹴鞠运动也逐渐走向衰落,朱元璋曾经禁止军人蹴鞠,并下令“蹴鞠者卸脚”,这主要是由于明朝重文轻武,清朝实行弱民政策的原因。而对于明清时期蹴鞠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3]。
2.2 蹴鞠文化的历史兴衰
从古代蹴鞠的发展中不难看出,蹴鞠运动的兴衰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政治上,统治者的喜好直接影响蹴鞠运动的发展。统治者是否喜爱和参与到蹴鞠运动中,决定蹴鞠运动能否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之一,统治者及官僚阶层中蹴鞠运动的兴盛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下层群众对于蹴鞠运动的喜爱程度。经济上,繁荣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蹴鞠运动的开展。科技、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大大促进了蹴鞠技术的提高,对于蹴鞠运动的材质和比赛的规则也大大提高了蹴鞠运动的性能,使蹴鞠技术更强,更具有观赏性。文化上,文化的变迁促进蹴鞠规则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使得蹴鞠的性质产生了变化,例如在汉代,蹴鞠运动主要是用来提高身体对抗的,因此汉代的蹴鞠比赛讲究相互进攻对抗,将鞠踢进球门而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唐宋时期,文化娱乐繁华,蹴鞠比赛的规则也渐渐从直接对抗改变为间接对抗,提上了娱乐性,降低了竞技性[4]。
3现代蹴鞠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竞技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发展空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而蹴鞠作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自然不能摆脱越来越被忽视的情况,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蹴鞠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通过走访调查却发现,目前群众对于蹴鞠文化的认识仍存在不足,蹴鞠的发展前景仍不明朗。
第一,民族民间体育运动技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蹴鞠运动亦是如此,但随着民间蹴鞠高手及艺人因年龄问题等原因逐渐退出蹴鞠的舞台,而蹴鞠后备人员储备又不足,蹴鞠运动面临失传的境地。据临淄足球博物馆马馆长介绍,蹴鞠运动在明朝走向衰落,在清朝中后期消亡,随着蹴鞠艺人年事已高,蹴鞠运动在民间逐渐失传;同时马馆长还表示,临淄政府虽然对于蹴鞠运动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大都是针对古代蹴鞠文化的研究,对于现代蹴鞠运动的传承和发展投入的人力物力仍然不足,且对于蹴鞠运动队的后备力量培训投入不够,大多是业余人员。这使得人们对于蹴鞠文化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对于蹴鞠比赛规则也不够明确,因此目前临淄蹴鞠运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宣传和保护的问题,群众基础薄弱,后继无人等问题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5]。
第二,随着足球进校园以及足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临淄在足球运动梯队建设及教育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推广校园足球的同时,是否能正切处理好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临淄对于校园足球的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不论是师资还是投入都是空前的,而对于蹴鞠运动的投入却较为贫乏[7]。
4蹴鞠文化传播发展优化措施
关于世界足球起源——临淄蹴鞠的发展和保护问题是一个兼具内涵和外源的概念,其开发工作是临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达到对蹴鞠运动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对于提升临淄城市形象,带动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提高文化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迅猛发展,西方竞技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去别[7]。如今,在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从主角变为配角,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不断地被遗忘和抛弃,而像蹴鞠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蹴鞠文化的传播首先要普及蹴鞠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认识,只有使人们真正了解蹴鞠,才能使蹴鞠文化得到本质上的可持续发展。
4.2 政府引导,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因此,政府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导方应建立长久有效的措施[8]。
首先,对民间艺人及人才传承进行保护。由于目前蹴鞠艺人数量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后备力量不足,参与蹴鞠运动的大多为业余人员,这大大阻碍蹴鞠运动的发展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为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认真落实贯彻,建立一支专业的蹴鞠队伍,并将蹴鞠运动作为特色项目普及到学校体育中,以加强梯队建设,培养青少年对于蹴鞠运动的兴趣,充分利用当前足球进校园的优势,提高青少年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
其次,加强文化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蹴鞠文化的保护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和文化教育,提高蹴鞠运动在民间的普及度,以蹴鞠文化表演及文化交流的形式进行宣传。
4.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交流
临淄作为故都每年都举行齐都国际文化旅游节,使全国乃至世界对齐都古城有了新的认识,在旅游节期间应突出主题,以蹴鞠为媒介,展开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脚力,可定期举办蹴鞠邀请赛,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蹴鞠爱好者提供平台,提高蹴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运动在民间的表演同样可以以蹴鞠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推广,在2004年成立了第一支蹴鞠俱乐部,并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举行了蹴鞠表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俱乐部的建设有助于发挥蹴鞠运动的表演功能。
4.4 发掘蹴鞠项目的其他文化
以蹴鞠项目为题材的一系列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对于蹴鞠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曾雕刻主题为《蹴鞠之光》的大型青铜雕,用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再现了历史和蹴鞠文化;在2009年山东省全运会期间曾开发了不同的蹴鞠纪念品,如:全运会蹴鞠纪念章、全运蹴鞠、宣传手册等等[9]。同样在字画、图书、琉璃艺术上也可以结合蹴鞠运动的特点,再现蹴鞠比赛场景、规则的同时,也将蹴鞠文化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5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蹴鞠文化只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繁荣走向衰落,人们在了解和学习现代足球的同时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蹴鞠,在竞技
体育及西方奥林匹克思想的侵袭下,对我们的传统体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其数,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凝聚力和领导力,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先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落实相应的提升策略,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界上更多人关注,了解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秀平等.汉代“蹴鞠”考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37-51.
[2]李娜.由唐代诗赋看蹴鞠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 76-78.
[3]郑丹.明清时期蹴鞠的衰落[J].文科爱好者,2010(1) :18-19.
[4]闵捷.唐朝繁荣的经济与蹴鞠变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3):62-63.
[5]刘汝丰.小议中国古代足球——蹴鞠的发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8 (3): 59.
[6]王军.从蹴鞠和现代足球的差异透视中国足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98-100.
[7]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3.
[8]张国柱.宋耀州窑青瓷童子蹴鞠图赏析[J].陕西体育文物精华.2008,(184): 118-119.
[9]翁士勋.汉代蹴鞠是一种武打式的足球运动吗——三评《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5, (6):67-68.
[10]仝晰纲,等.汉代蹴鞠论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 (2):104-107.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摘要:蹴鞠是我国一项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被冷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蹴鞠文化在齐都临淄的认识度进行调查,发现人们对于蹴鞠比赛的认识普遍较高,但对于蹴鞠文化的深入了解仍存在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组织表演大于文化宣传;文化认知的缺失等原因导致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体育;传承与保护;蹴鞠
Abstract:Cuju is a typical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 in China and i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 is gradually left behind. 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the paper investigat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Cuju culture in the Qi capital of Linzi and discovers tha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uju competitions are generally high, but they still nee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ju culture.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by reasons such as more emphasis on organizing performance instead of cultural advocacy and loss of cultural cognition.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thnic folk spor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Cuju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46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1-0112-3
作者简介:胡彬彬(1991-),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