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校体育课课后评价问题的思考

2016-11-28ReflectionontheIssueofAfterclassEvaluationofSchoolClass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加强体育课

Reflection on the Issue of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School P.E. Class

孙焕芹,李金龙

Sun Huanqin, Li Jinlong

关于学校体育课课后评价问题的思考

Reflection on the Issue of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School P.E. Class

孙焕芹,李金龙

Sun Huanqin, Li Jinlo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前言

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前行,教育评价开始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三大问题之一。其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体育课教学评价,使其推动体育教学发展并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俨然成为学界乃至国家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国办发{2012}53号文件附属文件)中指出:各地和学校要把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强调了评价对于优化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教学评价总是侧重于体现教学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忽视对改进和完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以致体育教师及学生盲目追求“虚假”健康高达标率,致使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重成绩”“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形态。即便各界学者深入研究评价模式探索出“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原则人性化、评价体系合理化”的课程评价标准,并一再呼吁教学评价应实现结果聚焦评价向流程聚焦评价的转变。但由于缺乏“脚踏实地”的体育课评价措施,课程评价领域的理论结晶并没有良好引导实践的开展,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充分展现。因此,我们提出:体育课评价应在每节课后重点展开,从而发挥出评价的作用,真正实现评价的意义。

体育课堂的评价工作是否应该存在于每堂体育课后?这一看似“高频”的体育课评价模式是否具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本文将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以及“传播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谈一谈对此问题的新思考。

1切实加强体育课课后评价工作之理据

我国学者乌美娜(1994)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施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可见,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并及时修改教学方案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只要有教学设计,就应该且必须有教学结果评价。同时,教学设计不仅仅是针对学年、学期所开展的计划工作,也贯穿于单元、学时等所需时间较短的阶段中。换言之,教学设计在任何一个教学阶段中都是必然存在的。融合以上两观点,我们可以得知:教学设计在每个教学阶段中存在的必然性决定了教学评价在每个阶段存在的必然性,很显然,学时阶段“不可免俗”。由此本文重点阐述学校体育教学学时阶段中体育教师教学结果评价的不可或缺性。

1.1 体育课堂的完整性要求每节课都要有系统的课程管理

人类历史中,管理总是伴随着组织性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马克思曾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出的各种一般职能。这种职能就是管理。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

马克思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管理存在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动中,以及管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社会管理学领域中,管理的重要作用被这样证明,“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并非是发展落后,而是管理落后。管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2]可见,任何具有目标性质的行为活动,管理都是贯穿活动始终并直接影响其结果的。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各项工作有序稳步进行,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各个层面、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一以贯之,在学校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旗帜也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合理稳固扎根于学校教育的土壤之中,发挥课程改革的意义。正如“教育科学之父”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所言:“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3]进一步强调了在学校教育领域,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教学则无从谈起,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游离妄想了。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也应当伴随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课程管理包含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系统管理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课程管理都不能够构成系统的管理,都无法发挥管理的作用。然而,现今课程评价系统管理作为一个具有举足作用的重要环节,却常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被大家忽视。人们往往习惯在课程试行、实施告一段落之后进行总结性评价,而对于课程设计、试用、实施等过程中所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体现甚少。尤其体育课后的“课后评价”部分更是被多数体育教师当作“挂饰”摆在教案中,形成“空壳评价”。这不仅仅使“课后评价”的意义荡然无存,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也丧失了课程管理的完整性。另外,从评价的性质和功能分析,将“课后评价”置于该节体育课之中,它是对本节体育课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情况所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将“课后评价”置于单元教学阶段之中,它是为改进今后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不论作为哪种性质的评价,“课后评价”都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都应当被充分重视起来,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并更好更快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综而述之,无论考虑课程管理的必要性,还是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课后评价的重要性,都应当使“课后评价”脚踏实地行走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节体育课教学的弊端得到及时的反馈,每节体育课方案得到及时的修正,每节体育课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发挥出评价对于课程教学全流程、全方位的检查、反馈及修正功能,实现体育课“魂魄并铸”的教学目标。

1.2 每节体育课的目标任务要求有相对应的评价及反馈

“目标”是指“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人类任何有组织的行为都是在目标指引下展开的活动,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

“课程目标是直接引导每门课程进行教学的指挥棒,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主要包括四类: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具体化了课程目标即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既是课程目标的具体指向,同时又引导课时目标的制定,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4]即每节体育课都在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着为达到某个阶段的目标而设计的符合本节课课时实际情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凡事有头有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课前目标的存在自然而然的要求了每节体育课后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教学施行评价,否则,教师将无从得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失去了它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每节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那教学评价就应当是该节课程设计的逻辑终点,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每门学科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此大背景下,为稳步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每节体育课都应有本节课必须完成的实际工作和承担的责任,即体育课时任务。体育课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既然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及任务,相对应则必须要有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本堂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我们不可能,也绝对不应该在明白“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甚至“教什么”、“学什么”以及“如何教”、“如何学”的情况下,而不去检验“教的如何”和“学的如何”。否则,“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则毫无意义可言,随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和“如何教”、“如何学”也将无处参考,教学目标与任务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更是无从可知。只有在每节体育课后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体育教师才能够清晰的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否清晰,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否具有结构性,学生对本节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否理解并掌握,以便于教师更好的设计并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更好的掌控本学期的体育课教学,如此循环往复,便有效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良好的体育课程教学系统的形成。

1.3 传播过程模式理论要求体育教学进行双向互动循环

一直以来,传播与教育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传播是指以影响受众为主要目的,以目的性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社会活动。“教育过程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5]传播和教育本质上都是一方企图通过某种方式或媒介影响另一方行为和思想,都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同时,传播学理论中的讯息处理方式为构建教学系统中师生间的信息传教结构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反映了教学系统中教师及师生间的相互联系。

1948年,诺·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一书,正式创立了控制论。“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后便将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作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路循环控制系统。”[6]1934年,施拉姆受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循环模式”传播过程理念,该理念明确指出传播主体和受传主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角色可依据情景相互转换,双方应积极传播信息,且受传方对信息的处理不仅只局限于接收信息,还需要对所接收信息做出反应,反馈传播信息。即借着“信息反馈”构建循环传播。

学校教育领域中“教师”通常担任了信息传播中的传播主体,“学生”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是接收信息的主体,教学评价则是信息反馈的化身。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传播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和掌握需要通过师生双方的双向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评价,尤其是学生对教师进行的施教评价以及学生对自身进行的接收评价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受传主体的反馈意识和行为,是师生进行双向互动的坚实桥梁。从体育教师角度看,教学评价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和未来的教学行为;从学生角度看,反馈是受众表达意见、需要和态度等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据此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主动使用信息,搜索吸收教学内容。

对此我们不禁自问,什么时候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如何才是一个完整的闭路循环过程?学校的教学难道只有在学期学年结束后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吗?反馈信息难道只能在某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才可以进行吗?很显然,教学过程并非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它实际上是随时随地存在且环环相扣永无止境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转换“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不论内容多简单,历时多短教学任务,从教学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带有反馈回路的闭路循环控制系统。综而述之,每一节体育课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堂中的每一次教学都是一个双向循环的信息传播过程,它不应因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目标相对较易达到而“省略”教学评价,更不能因体育课间隔时间较短而将每节课的教学评价进行学期“累加”。否则,就违背了信息传播的“循环模式”客观规律,更别提教育的意义了。

2结语

从理论层面分析,任何一堂体育课作为一门具有完整结构的课堂,都蕴含了完整的系统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教学目标和任务“首尾呼应”、“各司其职”共同构建了切实本节体育课程的教学框架。甚至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个双向互动无限循环的信息传播过程,不可中断。从实际经验分析,教学评价能够诊断教师教学结果,导向教师教学内容,调控教师的教学计划,并适时激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为早日实现“魂魄并铸”的体育课程目标,我们更应当重视每一节体育课后的评价工作,更加珍惜每一次课后评价反馈出的“第一手资料”,一步一个脚印,充分发挥出课程评价的作用。与此同时,期望更多学者探索出简便易行且能够准确反映教师施教结果的体育课课后评价方法及模式,使课后评价融入体育课堂,真正成为体育课堂中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汪洁,丁皓.管理学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秉得.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课程出版社, 20107.12.

[5]王俊道,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6]高卫华.新闻传播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4.

[7]石雷.论课程传播—课程的传播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5.

[8]杜俊娟.体育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9.

[9]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法,从体育课程管理的系统性和体育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出发,并结合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全面分析了体育课课后评价对改进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加强体育课课后评价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完善体育课程教育性的基本要求,得出学校体育课课后评价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的结论。

关键词:体育课;课后评价;切实;加强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systematic management and integrity of P.E. course, 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fter-class evaluation in improving P.E. teaching by combining cybernetics propagation mode. The paper realizes that strengthening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P.E. clas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in P.E. class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P.E. clas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fter-class evaluation of school P.E. class needs practical consolidating.

Key words:P.E. class; after-class evaluation; practical; consolidating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5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1-0128-3

作者简介:第一孙焕芹(1993-)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加强体育课
体育课上的“炎锡秀”
体育课
快乐的体育课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强化策略初探
试论加强民生资金审计的若干思考
浅析加强和改进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加强纪检工作科学化的探讨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